饮酒,让人欢喜,让人忧
一
大概没有那种食品像酒一样奇特和有趣了。他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在现实生活中又绝对少它不得。它能给人带来欢乐,也能给人带来烦恼甚至灾难。有人爱它,有人恼它。饮酒,更是说不清楚的话题。我的饮酒经历,就很值得回首一番。
40岁以前,我还不知道酒的魅力,更不知道酒和我的生活以及社会交往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只知道就是辣的。很难入口。那是在生活非常困难的1960年。家里宰了一只小公鸡,顿出的味来好香!肉还没炖熟,我就馋的直咽唾沫了。父亲干活回来了。闻到炖鸡的味道,笑逐颜开,好像见了一个金元宝。摸摸我的脑壳,对我说:“儿子,给我打二两酒去!”当时村里有一个供销社,离我们家老远,去一趟,腿够疼的。可我心疼老爹呀,干活多累呀,去一趟吧。
老爹找到一个扁扁的玻璃瓶子,上面有好多尘土,他用水洗了洗,我就拿着去打酒了。供销社的柜台上,放着棕色的大酒坛子。用酒墩子往外舀。那时的酒,叫白薯干酒,八分一两。我小跑着回到家。鸡肉熟了。父亲咬一口鸡肉,喝一口酒。每饮一口,都要皱皱眉头。发出:“哈,哈”的声音。显出很痛苦的样子。我很奇怪,
华闻读书阁,就问:“辣吗?”父亲说:“怎不辣?吃香的,喝辣的嘛?”我又问:“那为什么还要喝它?”父亲的一句回答,影响了我几十年。他说:“酒,谁喝都是辣的,喝完之后才舒服。”
由此,我就知道,就是辣的,不好喝,就不再碰它了。这自然是最早的诱因。其实,我的生活经历使我没机会接触到酒。社会环境也不容许我能喝到酒。我是农家子弟,家里手头拮据,连我父亲都喝不上酒。村里的老百姓也大多买不起八分一两的白薯干酒。接着,我又上学十几年,不能碰酒。参加工作以后,正赶上“十年动乱&rdquo,
广济读书阁;时期。我在农村任教,偶尔,狠狠心进了回饭铺,食客们也大多只是吃一盘素炒饼。我几乎没见过饭铺里,卖过炒菜,更别提有人喝酒了。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了,思想解放了,农村里,赶上红白喜事,有的富裕人家能见到当地产的“二锅头”酒了。由于多年禁锢,饭桌上喝酒的很少,我是滴酒不沾的,没人劝我,我也乐得逍遥,
孔子读书阁。那时,我在饭桌上,从没见过一个醉酒者。如今想来,那时,刚刚经过文革动乱,人人心有余悸,
爱看读书阁,不大痛快。谁能当酒鬼,撒酒疯呢?
又过了五年,在农村盘踞22年的人民公社终于寿终正寝了。没有了生产队,
铭华读书阁,取消了工分,农民实行联产承包以后。才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里有算计,肯吃苦的庄稼把式渐渐有了余钱。4元多钱一瓶的“通州老窖”有不少人买得起了。那时,不必说过年过节,平时找个由头就要聚之,就要饮之了。就在此时,我也就随波逐流,逐渐进入白酒的饮者之列了。
二
我喝酒的经历也是渐入佳境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我从不会喝酒到能喝二两酒的过渡时期。真正喝酒有长进,还是因为有几件特殊的情况,就让我陡然走进喜爱白酒之列了。
第一回,是1984年国庆节。也就是共和国成立的35周年大庆。天安门广场进行盛大游行,中国改革开放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检阅部队。当时的通县,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唢呐队,吹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乐曲,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政府领导们的检阅。要知道,吹唢呐的大多是郎府乡的农民,要一边吹,一边走齐了,绝非易事。要进行反复练习,文化观点几名工作人员,就得好忙活好一阵子。结果,那天的表演很成功,县里(当时还不是区)设宴庆祝。这好事本来轮不到我。没想到文化馆的一位姓楚的老友,很艰难的通知到我。我就在当时的“农招”的一个大饭店头一回真正接触到酒场了,
树海读书阁。大喜的日子,大喜的相会。不喝是过不去的。好在大家当时的酒量都不大。加上饥肠辘辘,吃的不少,喝的不多,但我第一回品尝到饮酒是很开心的事从此也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第二回,是在1985年,那是我国第一个教师节。乡里为招待老师,摆了几桌酒宴。政府出钱为过去的“臭老九”设宴,老师们个个受宠若惊,好像一下子从仆人升格为贵客了。于是大家个个开怀畅饮。不少教师喝得东倒西歪。有的需要搀扶着才能回家。也有酒醉的人,甚至有点模糊。对着窗外,放声高歌《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一边唱,一边手舞足蹈,像是在挑“忠字舞”,唱着唱着,就扑到了,嘴里吐着白沫,嘴里好像还念念有词:&ldquo,
树海读书阁;首先,敬祝??????”那天,是我和其他两个年轻教师把他背回家的路上,我有所感悟,一是这位老师在文革中挨过批斗,酒后吐了真言。我也第一回感到,酒的威力真是太大了,顷刻之间,就能把一个健壮的汉子击倒!我也庆幸自己当时还刚会喝几口,不然,也许和他一样。
以后的教师节,年年学校都要搞庆祝,年年的酒宴都是欢乐的,正如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言:“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着,
金门读书阁,众宾欢也。”但,每回都有醉酒的。有的言行失态,有的胡言乱语,有的坐立不稳,有的东倒西歪,甚至有的大声叫骂,但不知道在骂谁;有的痛哭流涕,但又不知道他有什么委屈。还是醉卧的好些,那些丑态百出者,等到酒醒过来,很脸红,很尴尬。有一回校长发出了告诫:““酒是营养品,也是良药,用好它,可快乐,可健身,
树海读书阁,用不好,又伤身,又伤心。”说得多好,我记住了,这以后,醉酒的情况就少多了。
三
到了1985年,我到通州任教之后,喝酒的机会可就多了起来。通州文联成立,文联或作协一年一度的例会或发奖会,以及一年一度的教师节,都有宴请伴随。那种场合,美酒对佳肴,好友相聚,喜上眉梢,频频举杯,兴高采烈,此时的饮酒,绝对是天底下无法替代的乐事。我发现,人一旦能喝几两白酒,一上酒桌就有点馋酒,心里就没了把门的。我到几回醉酒都是忘乎所以而酿成的苦果。大凡喝酒的人,刚觉得自己能胜几两酒力的时候,就要逞能了。如同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正是容易喝醉的当口。一是不懂得酒的特性,不知道装在瓶里的是酒,喝到肚子里,就会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一样,乱打乱闹,真不是个东西。其实,我也经过这个阶段。
那年,我的一位姓胡的老友,在张家湾镇开了一个美味餐厅。开张那天,邀请当地领导以及亲朋好友聚餐。我也在被邀请之列。那天我进屋一看,满眼陌生。经人介绍方知,有村里干部和老乡亲,
爱看读书阁。,有工商税务工作人员,还有两位来自内蒙古赤峰市的两个亲戚。开始慢饮,举止都很斯文。一杯之后,有人脸就红了,话就多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桌上的饮者,就已经全是放浪形骸,放言无忌了。我还没醉时,总结了三个字:一劝、二打、三吹。
劝就是礼貌的,需要有说辞。或从交情论,或从年龄论,
树海读书阁,或从地位论,
孔子读书阁。常说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有文化的人会说:“东不管,西不管,酒馆;南也罢,北也罢,喝吧!”像一幅对联。就凭这份热情,谁能不给面子。喝到一定程度,就要打酒官司了。你劝我,我灌你,好不热闹!接着就有划拳的了。“哥俩好啊、五魁首呀,七个巧啊,全来了啊?????”输的喝酒,不喝就吵。再往后,就是吹了,记得当时有一位赶大车拉货的,按说没可吹的,也吹得邪乎:“我赶的车,一拉两吨,去天津卫,当天打个来回,中间还不误喝酒。到公路上,汽车都让着我!”这是明显的瞎吹,可没人较真。
那天我喝高了,也是因为一时兴起,和这两个内蒙人,叫上劲了。他们说:“你们北京人喝酒不行,你是教师更是毛毛虫了!”这本来是酒话,我那听就当了真。'他说他一个顶我三个,我就不服了。“宁为酒中倒,醉死也英豪。”我带头举杯:“我一杯,你们三杯。喝!”一杯二两多,我干了两杯,
树海读书阁,就头晕目眩了。看人家,还真的没事。我今日才明白,
金门读书阁,我在喝酒上,今儿个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喝酒不知深浅,不醉才怪?。有人说:“抽烟摆谱,
修身读书阁,喝酒逞能。”确有道理呀。记得那天,我是被人背上车,
精彩读书阁,送回家的。第二天醒来,也不知是谁送我到家的。难受了几天才缓过劲来。其教训,牢记终生。
四
好多时候,饮酒还是悠闲快意的。特别是阔别多年老友相聚,酒盅里似乎饱含着深情厚谊似地。“酒喝厚了,钱耍薄了。”这是俗话,也是实情。“酒逢知己千杯少,好友相聚酒特香。而且很少有人醉卧不醒的情况,
金霏读书阁。
'记得有一次到牛堡屯的“天地和庄园”里饮酒。那天,只是一般的几位同窗好友聚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酒店优雅的环境。如同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聚会,这里没有“崇山峻岭”却有“茂林修竹”,没有“清流急湍”,却有奇花异卉。油漆彩画的曲径游廊,连接着一间间幽静的餐室。室内的条幅和国画,多出于通州名家手笔,
树海读书阁。显得格外亲切。优雅的环境,感化着饮者,一边赏景,一边浅斟慢饮,评诗论文,那叫一个惬意。服务员端上“坂城烧锅酒”来。有人就说出一个典故:“有一次,乾隆皇帝问纪晓岚出个上联:”金木水火土“,让纪晓岚对出下联,
华闻读书阁。没想到,纪晓岚脱口而出:”坂城烧锅酒,
孔子读书阁。“乾隆大喜,赏之。我们几个听万一琢磨。果然很有意思。酒名的五个字。其五个偏旁正好和上联相对,既巧妙,又不俗。我一时高兴,也说了一句上联,那是我们游慕田峪长城时,乘缆车而上,优哉游哉。觉得不如用脚攀登过瘾,就顺口说:“懒人乘缆车,登山游览。”校长一听,大喜,说:“好上脸,谁能对,我请客。”当时就把大伙难住了。我琢磨了几日才有所领悟。此时在这个酒厂说出,如同放了一个礼花弹,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各有想法,又个个犯难,一句话要有三个同音有不同形的字,难矣哉!经过一番讨论和争论,最后确定一句:“工匠造弓箭,围城进攻。”对上一句对联,赢来了一阵欢笑。这次饮酒,喝的好像是“文化饮料”,人生难得到机遇,使我至今记忆犹新,
金霏读书阁。
赶上节日或纪念日,或以文会友,或师生相聚,饮酒是绝对不可少的。想和他们聊聊了,不说见个面,不说聊聊天,
树海读书阁,得说聚一聚,喝点儿。和那些或文友或同学的相聚,皆是如此,孟宪良使我的同班学又同桌的学友。那时我们都喜欢都特喜欢诗歌。当代诗人郭小川的《祝酒歌》我们都能背下来:“酗酒作恶的是浪荡鬼,最就哭天的,是窝囊废,饮酒赞前程的,是我们社会主义信任这一辈!财主醉了,是因为心黑;衙役醉了,是因为受贿;我们就是醉了,也只是生活的酒啊,太浓,太美!??????”我俩分别几年后,他到文化馆画工作,此人比较清高,市场表现出睥睨一切的样子。搞创作,很刻苦,有时干活累了,就叫我陪他喝酒,他喝酒特讲情调,讲氛围。在他家里,餐厅的光线和谐,伴有美妙的音乐。他不爱喝白酒,最爱喝的是金奖白兰地或者青岛生产的威士忌。我也只能顺其自然,顺便尝尝“洋酒”的滋味了。有时,我们也会讨论古人咏酒的诗文,如白居易的《送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俩都觉得这是一首绝妙好诗,是白诗中最佳的一首。仅仅20个字,有时间,有地点,有天气,
树海读书阁,有心态?????可惜,好景不长,宪良因病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们同学聚会那天,我斟满一杯酒,洒在地上,算是我对他的祭奠吧。
要是和老楚,刘祥等几个老友聚会,就没有那些讲究了。刘祥做事踏实认真,一边喝酒,却从来不说和酒有关的话,最喜欢谈他的文学理念,说他编辑《运河》杂志的计划。,《运河》这本文学期刊坚持出版十几年了。培育了不少文学爱好者,口碑不错,在北京郊区很有影响。他的心总是专注在办好刊物,培养文学新人的方面,对于饮酒不热衷,也不张扬。他从不打“酒官司”,也不会让酒。其实,他的酒量还是可以的。我能喝酒也和他对饮有关,上个世纪80年代,他下乡时,常到我家喝酒,每次自带白酒一瓶,我俩在不知不觉中,那瓶子就见了底儿。奇怪的是,我们两人从来都没醉过。
老楚是一位很仗义,很有思想又有幽默感的人。就是酒量小,
精彩读书阁,别人喝一口,他只是抿一抿。直到快结束时,他也霍然爽快起来,端起酒杯,
宁静读书阁,一饮而尽。没有一定酒量,就得立马趴下。张溪芜是个红脸汉子,写作勤奋,交游甚广。喝酒也痛快。可惜近几年他总在外地发展,很少见面。近日喝了一回,还是那个饮酒风格,还是那么痛快淋漓。说起张希正,他是我同学中的师哥,在校时就爱好文学写作,很有文才。后来果然当上了文化馆馆长,每次会后,常和我喝酒,他喝的很少,喝几口,脸就涨得红通通的。只是近几年身体欠佳,大概早就戒酒了吧。
总之,文人饮酒,讲究气度、气氛。无论怎么喝,不离文学。也从没有过争吵或有人大醉的情景。文人饮酒,最能体现“酒文化”的色彩,不亦快哉!
五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通州城扩大了好几倍。街市繁华,人烟簇集。大酒店一个个巍然屹立,那些点名也洋气,也牛气。如“月亮河度假村”、“亚太花园酒店''”、“运河苑大酒店”、“刚记海鲜城”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且个个生意红火。门口的汽车往往排的严严实实。要是去晚了,根本就进不去。原先通州的老字号,只有少数还在经营者,只是比起30多年前就惨淡多了。最火的还是那些街头小店,食客甚杂。民工和职工的饮者最多,花生豆,毛豆下酒,喝的也很痛快。这样的小店,我也经常光顾,要两个小菜,饮一个口杯,吃一盘炒饼,挺好。这些民工,来自天南地北,和他们在一起喝,天下的地理知识,我可是得到不少,而且比书上写的具体多了。
屈指算来,和酒打交道时间一长,悟出了不少道理。比如,有的酒场,你不去是不行的,
树海读书阁。师生关系不错,他们毕业后也常来看我。要结婚了,喜酒不能不喝。有一段时间,决心戒酒,坚持了一个多月。就在这当口,张家湾的老友添孙子了,电话一过来,我就犯了嘀咕:去是一定要去的,酒能不喝吗?当然不能。高兴,喝!只得开戒了。还有一回,胃口不好,医生劝我戒酒。我面对医生,痛下决心:“您放心,我这点恒心还是有的。那又苦又辣的东西合格什么劲儿。我从此不喝了。”誓言发出去了。正心安理得之时。顺义的一个老同学的电话来了。让我通知几位同学到顺义去喝酒。他当了几年副县长,这回退休了,想请一些朋友聊聊。我想到十几年前,顺义燕京啤酒刚生产出啤酒时,它就开着汽车给我送来两箱啤酒,让我品尝。这次人家特意邀请,我能不去?开什么国际玩笑,
树海读书阁?自然,这回又开戒了,
精彩读书阁。
过去,曾有个“天天读”的说法,我现在是“天天喝”,每天不喝点酒,饭菜没滋味。主观上,受社会影响,也受古人熏陶。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李白更豪放:“钟鼓馔玉不足贵,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不是酒徒,但也写过:“白日放歌须纵酒”的句子。就连女侠秋瑾还写过这样的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诗句,至于小说里喝酒的英雄们,同样令人钦敬。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煮酒论英雄,鲁智深醉酒倒拔垂杨柳,武松醉打蒋门神等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记。
客观上,也有原因,我有一个学生是酒厂厂长,几代研究制酒,自称“制酒世家”,到他这一辈,更上一层楼。专门研酒的成分、营养,他创出了“老陈汤”的品牌。还自创了一句广告词:“喝酒和健康,请喝老陈汤。”这个品牌,在北京叫得很响。当时任副市长的王岐山,就买过他的酒。逢年过节,他一定要送一两箱酒。有时不够喝了,打个电话,它就送来。见了这么好的美酒,我能不喝?至于社会原因,是众所周知的。有时不喝酒就办不成事,并非今日才有,古今中外皆如此吧,何况我们华夏乃礼仪之邦呢?
就这样,一杯一杯复一杯,我就喝到了今日。一年一年又一年,我还将喝下去。饮酒,使我欢喜,令我忧。喜的是,酒是烘托气氛,送来快乐的灵丹妙药。无酒不成席,说出了酒对于家庭生活的无可替代性。忧的是,喝多了伤身体。多数人的脂肪肝,都是白酒闹的。对于青少年,还是要强调酒不沾唇。年轻人火气大,再加上究竟作怪,容易闹事。最重要的,还是司机,人命关天,喝了酒,汽车就不听话了,出了事,后悔莫及!总之,酒,无恶,无罪。关键在人,可喜可忧,全在自己是否心里有谱了。就此打住吧。
相关的主题文章:
唐僧师徒竟是四位一体的一个“我” 岭南萤火(原创诗) 我祈祷 不能遗忘的遗忘 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