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镇家乡观古游
说起吉安永和镇,瓷器是其中的一大光辉。今人一般只知道江西瓷都景德镇。熟不知先有永和镇,后有景德镇这一世人之说。
瓷器是中国古代先民对世界的伟大贡献。1986年《永和乡志》称道:“东昌府人才辈出通四海,吉州窑陶瓷名扬贯九州。”瓷器作为实用的日用器具,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瓷器更是极具价值的艺术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恒久的艺术魅力,
金霏读书阁。
吉安位于江西省中部,古称庐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沿用至今。永和古镇屹立在县境南部,如今的中部,赣江中游西岸,禾水河南岸,东濒赣江,南邻凤凰,
树海读书阁,西连敦厚,北与庐陵文化古城吉安(今吉安市吉州区)隔江相望,距吉安县城敦厚镇11公里,距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6公里,
修身读书阁。这里风景秀丽,
华闻读书阁,濒临赣江,
树海读书阁,东临锦绣青原山,西擎巍然神冈山,庐冈屏蔽其南,凤凰山翼于其北,赣江与禾川汇合往东,地不甚广。
永和古镇是一座积淀了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
树海读书阁,是闻名遐迩的吉州窑所在地。据明《东昌志》记载:“永和名东昌,地旧属泰和,宋元丰间(公元1078~1085年)割属庐陵,
孔子读书阁,遂以泰和为西昌,永和为东昌。东昌之名,肇于此”。素有“古庐陵,吉州天华物宝城;老东昌,永和人杰地灵群”之称。这里不仅闪烁万家灯火,
精彩读书阁,汇集八方商贾,而且还是“文墨之邦”。自古以来,永和籍的仁人志士不胜枚举。南宋三朝宰相、文学家周必大,因“不善阿谀逢迎,没有附和权贵”,深得孝宗皇帝的器重,曾委托他辅佐过光宗、宁宗皇帝,
宁静读书阁。晚年定居故里,著《平园集》200卷。自学成才的南宋教育家进士出身的欧阳守道学识渊博,先后受聘于吉州白鹭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培育了许多人才,南宋状元宰相、民族英雄、文学家文天祥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还有坚持抗金的名臣欧阳珣等许多名人志士。永和也是南宋文天祥的故乡,新中国曾山、曾庆红的故里。
永和古镇的水陆交通方便,陆路是古代江浙与闽广来往必经之地;水路,往北顺赣江而下,经南昌出鄱阳湖入长江,可通往全国各地,向南溯江而上,出赣州可达闽广。
在永和古镇流连,既能分享遐尔自然地理的风情,目睹闻名中外的吉州窑遗址的风采,还能领略厚重的庐陵文化。
吉州窑,位于永和镇境内,古东昌地属吉州管辖,故名为“吉州窑”,又称为&ldquo,
精彩读书阁;永和窑”。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集南、北方各瓷窑之大成,能仿制全国各地窑的瓷器,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青原山“鸡冈岭”的腻土以及周边山区的松林,让古镇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瓷土和燃料资源,
金门读书阁。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永和镇丰富的瓷土和燃料资源发展了制瓷业,而境内鼎鼎大名的吉州窑则是推动古镇发展的助推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
华闻读书阁,永和曾为东昌县治,开始了早期开发。南齐朝,又辟为焦度将军的封邑。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东昌县治永和古镇自唐朝开始繁荣昌盛,附居者数千家,人口四五万。特别是宋代,制瓷业得到飞速发展。吉州窑产品远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各国。瓷业的兴盛,又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南宋最盛时具有“六街三市七十二花街”的繁华规模,有直接为瓷业而设的专业市场,如瓷器街、柴草市等。还有粮食糟行、竹木商行、五金店辅、茶楼酒肆等。“百尺层楼万余家,六街市连廒峻宇。金凤桥地杰人稠,
铭华读书阁,鸳鸯街弦歌歌舞”。一时商贾云集、樯桅林立、车辐辘辏,成为“舟东一大都会”。对于永和镇昔日的繁荣,明初永乐年间的《东昌志》称:“异时谈吉安之盛,萃于庐陵,
金霏读书阁,故庐陵为郡之望;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故永和为天下三镇之一。”
吉州窑瓷业的发展促进了永和镇的商业繁荣,如今镇上仍残存着一条条匣钵和窑砖铺砌的长街古道,南北横纵。呈现昔日瓷业兴旺,街市繁华,热闹景象。
永和古镇在南宋最鼎盛时具有“六街三市七十二花街”的繁华规模,当时永和街市以现在的桐木桥肖家为界,当地称之为“中市”,往北为&ldquo,
爱看读书阁;下市”,以南称“上市”。“六街”是古时永和镇六条繁华的主干道,
孔子读书阁,分别为“瓷器街”、“莲池街”、“茅草街”、“锡器街&rdquo,
孔子读书阁;、“鸳鸯街”和“迎仙街”,街名和大致位置与永和古迹分布图基本吻合。其中,“茅草街”是制瓷燃料运输的主要通道,而“鸳鸯街”是宋时最繁华的一条街道。
永和镇的名胜古迹甚多。据永和镇肖家村的《萧氏族谱》记载,根据永和古迹图所标识的宋代古街道和名胜古迹共有65处,
树海读书阁,而亭台楼阁、祠宗寺塔等名胜古迹达40余处。其中,最著名的名胜古迹有15处,称为“东昌十五景”,分别为凤冈精舍、丞相读书台、欧阳监丞祠、柳监镇祠、本觉寺塔、清都观台、秀水沟、东坡井、佛姥墓、绿野坊、金钱池、金凤桥、莲池街、秋月寒江亭和辅顺庙。如今古迹名胜历数百年,天灾兵祸,这些景观大多数已经荡然无存,有的仅存遗迹。如今,很多外来的游人前往永和镇一睹吉州窑遗址的风采。只有24个吉州窑遗址即窑岭、茅庵岭、牛牯岭、后背岭、窑门岭、官家塘岭、屋后岭、猪婆石岭、蒋家岭、七眼塘岭、松树岭、曹门岭、乱葬戈岭、尹家山岭、本觉寺岭、上蒋岭、讲经台岭、曾家岭、斜家岭、枫树岭、拓树岭、自家岭、天足岭、下瓦窑岭等,如冈似阜的古窑包错落有致相嵌在镇旁的田野上,用万古不化的语言向人们展示古镇昔日的辉煌。
在“东昌十五景”中,
广济读书阁,清都观和本觉寺塔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都观位于永和镇桐木桥村,创建于南唐年间,而“清都观”三字为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春,66岁的苏东坡游永和镇时的手书。而位于永和窑岭耸立其间的本觉寺塔建于唐开元年间,塔高36米,砖木结构,八面九层,第一层至第五层中空,有螺旋台阶拾级而上。该塔成为永和古镇的标志性古建筑物之一。
吉州窑遗址分布在永和镇之西侧,
树海读书阁,邻近赣江河畔,东北面由林家园和拓树下起,到西南部的塔里前、船岭下长达2公里,西北面由窑门岭起,至东南侧的辅顺庙宽达1.5公里。现今永和镇仍残存着一条条匣钵和窑砖铺砌的长街古道,
树海读书阁,这一带就是古“东昌”县县城的所在地。吉州窑废窑累累,瓷片和窑具俯拾皆是。现有24处废弃窑址,包括窑岭、本觉寺岭、讲经台岭、枫树岭和下瓦窑岭等,均由瓷窑废弃物堆积形成。
传说永和瓷器的没落与文天祥家庭有关,
树海读书阁。据文天祥在《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一文记载:“先君子尝考次谱系,文氏系成都徙吉,五世(七世—编者)祖炳然居永和镇,高祖正中由永和徙富田。”《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后面称《纪年录》亦云:“庐陵文氏来自成都,公六世(七世—编者)祖炳然居永和镇,五世(八世—编者)祖正中徙富田。且不说吉州窑的规模(窑工数万),对于永和街的繁华,文天祥在永和白鹭洲书院读书,他的老师是永和人欧阳守道,他的妻子欧阳夫人是欧阳守道的女儿!故此,文天祥是理应熟悉吉州窑的。
至于后人对文天祥家庭影响永和瓷器众说纷纭,一是说文天祥起兵勤王,带走窑工三千,失败后,窑工惧怕元军报复,纷纷逃奔,吉州窑遂废。史记元军虽杀戮汉人无数,但对技术工人却是不杀的。二是说文母怀文天祥时,每天早上到窑场去取火,窑工以为不吉利,文母忿然说“你又不是烧龙烧凤。”语毕,窑火(或是器物图案)出现龙凤样,窑工惧,
树海读书阁,纷纷逃奔,吉州窑遂废。两者都指因文天祥而窑废,但前者是文天祥身后,后者是生前,相差四十七年。烧龙烧凤只是传说,
树海读书阁。
永和的山山水水和因发达的制瓷业是许多文化名人游历之地,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基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大书法家和诗人黄庭坚、&ldquo,
精彩读书阁;诚斋体”创立者杨万里、民族英雄文天祥以及胡铨、刘辰翁、解缙、罗洪先、王守仁等,或于此访友、或于此览胜、或于此讲学、或于此小住,留下不少诗文和遗迹。永和镇古时称为“东昌十五景”,一景一段历史,一桩故事,累被文人吟咏。“苏黄台”是苏东坡、黄庭坚讲经论道的地方;&ldquo,
爱看读书阁;明秀楼”有宰相周必大的诗咏;“金钱池”有状元罗洪先的诗咏;“东坡井”表苏东坡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他在这里小住,为观题名,
树海读书阁,在这里会见了农学家曾安止,曾为其所著《禾谱》补写了农具图,作《秧马歌》。
吉州窑创于晚唐,兴于五代,盛于南宋,衰于元末,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综合性瓷窑,是全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吉州窑以产生活瓷器为主,以碗盏为大宗,陈设瓶罐和玩具也颇为丰富,充分显示了民窑特点。其产品器形繁多,釉色丰富,装饰独特,
金门读书阁,造型雅致,工艺精湛,是我国瓷苑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1982年,吉安县在永和镇相继成立了“吉州古陶瓷研究所”和“吉州陶瓷厂”,熄灭了600多年的吉州窑火重新燃旺,名贵瓷品已逐步恢复生产,其中木叶天目盏经与国家陶瓷研究所合作科研攻关,终于破解千古之谜,其制造工艺于1985年在吉安县通过了国家级鉴定。目前,他们生产的仿古陶瓷品,已远销美国、加拿大、瑞士、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和中国香港。吉州窑遗址也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宣传和利用千年吉州古窑,开发旅游资源,弘扬庐陵文化,吉安县正加紧吉州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近几年来,永和依照古镇的独特风貌,着力建设小城镇,规划了古城区、名胜古迹旅游区和新城开发区,先后改造了18公里敦(厚)锦(源)油路,兴建了仿宋古色一条街,创办了锦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使遐迩闻名的江南古镇倍增秀色。如今的永和古镇,既保持着古风古韵的无穷魅力,又展现出青春焕发的勃勃生机。
本人中学年代在永和中学求学,道听途说到家乡永和的许多传闻,记忆里有许多的有关家乡的故事。大学毕业回本县工作,也曾几次回到母校,回归故里目睹家乡变迁。今年正月初九下午有幸陪同省外工作的几个侄辈们再度参观了家乡永和吉州窑,有意传播家乡的旅游资源,于是作此篇,以资大家!
相关的主题文章:
故乡的小花 错_1 一枝花带来的快乐 关于浪的记忆 “名利”中国读书人道德堕落的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