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
嵩山少林
郑长春
一
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中岳嵩山实在算不上最高峻的山岭,但因苍茫之中耸立一座寺庙,便显得与众不同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嘛。
于是,山和寺便有了内涵,有了禅意,有了说不出、道不完的传奇。
当然,也有了熙熙嚷嚷、匆匆忙忙的脚步。
记忆中的“嵩山少林”,还是我在七八岁时从《少林寺》、《南北少林》等武打影片中知道的。那时,我并不知道威震天下的少林古刹就在离老家很近的中岳嵩山,而且是“中国第一名刹”。
一睹嵩山少林,便成了我的梦想。壬辰年春,终于梦想成真。
二
汽车还在烟雾飘绕的盘山公路上穿行,我就远远地看到那巍然耸立的北魏嵩岳寺塔了,不禁倒吸一口冷气,突然想起《诗经》中的“嵩高维岳,骏极于天&rdquo,
孔子读书阁;来。聚精会神数之,约有十五六层,浑圆的塔身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中定格为一处风景。
走过几所武术学校及少林寺武术馆、少林科幻探险馆,就到了少林寺大门。只见门额上方横悬康熙大帝御题的“少林寺“匾额,苍劲有力,雄浑刚正。门前石狮两座,系清代雕像。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互相对称有两座石坊,东坊外额书“祖源谛本”,内书“跋陀开创”;西坊外额“嵩少禅林”,内额“大乘胜地”。
据史书记载,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拓拔宏为回避北方柔然族南侵和便于控制中原、消除鲜卑族和汉族间的隔阂,决意迁都洛阳。当时寺院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信佛之风盛行,少林寺乃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敕建。孝昌三年(526年),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海路抵广州,历经三年,跋山涉水,后寓止少林寺,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从此成为中国禅宗祖庭。
佛教在中国汉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八个主要流派,而禅宗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做为一种外来宗教,禅宗之所以影响最大、流传久远,这与禅宗教义和修行方法简单易行密切相关。
进入寺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遮天蔽日、粗有数丈的千年银杏树,把整个庭院掩盖得神秘而圣洁。树旁有一大殿——天王殿,外塑两金刚力士像,俗称哼、哈二将;内塑四大天王(也有人叫护世四天王),按佛教的传说,印度须弥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之,各护一方天下,是保护佛教、保护众生的神。持宝剑者称风,名南方增长天王;持琵琶者称调,名东方持国天王;持伞者称雨,名北方多闻天王;托搭者称顺,名西方广目天王——合起来即“风调雨顺”,体现了中印文化的交融。可惜,民国十七年(1928年)军阀混战,国民军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天王殿未能幸免。我们看到的天王殿是1982年重修的,心情有些失落,
华闻读书阁,不知高高在上受人敬仰的“四大天王”有何感想?
实际上,佛教做为一种外来文化,也必然随着中国历史的治乱兴衰而历经考验,少林寺也是命运多舛,数废数兴。
据资料记载,历史上少林寺曾四次遭到严重毁坏。第一次是公元574年即北周建德三年,武帝禁佛,寺庙被毁。第二次是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迄唐末五代,寺庙又见衰颓。第三次是元末农民大起义,少林寺僧众被遣散,寺庙荒废。第四次是公元1928年,军阀混战,石友三一把大火,焚毁了天王殿、大雄殿、法堂和钟楼等多座建筑。与上述毁坏相对应的,少林寺也曾获得过多次发展的大好时机。第一次是北周大象年间静帝重建少林寺,易名陟岵寺。第二次是隋朝大兴佛教,复少林之名,赐良田百顷。第三次是少林武僧协助秦王李世民征伐王世充有功,获得优厚封赏。第四次是元皇庆元年即公元1312年,仁宗帝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一时间中外僧众2000云集,演武礼佛,兴隆异常。第五次是明代先后有八位皇子到少林寺出家,因而屡次诏令大修。第六次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投巨资对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复重建,现已形成了以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西方圣人殿等为主的建筑群,使千年古刹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三
循着潺潺水声,哒哒的木鱼声,由远而近的诵经声,我知道,穿过苍茫的树林,前面红墙飞檐一角,就是大雄宝殿。这是少林寺佛事活动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
仰面供奉的主佛为释加牟尼、阿弥陀和药师三佛,佛教称他们分别掌握着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故又称“三世佛”,后壁悬塑观音像,两侧列坐十八罗汉。殿后两侧,有钟豉二楼,均高四层,玲珑古雅,金碧辉煌的琉璃瓦上雕有飞禽走兽,雄伟挺拔,分别内悬千斤钟鼓,寺僧每日击撞报辰。登上楼台阁极目四顾,远山近景皆一览无余。
千佛殿是少林寺里现存最大的佛殿,内供毗卢佛像。故又名毗卢阁,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58年)。殿中间大型木制神龛中,供奉着明代铜铸莲花座毗卢佛像,即释加牟尼像。神龛上悬匾额乃乾隆皇帝御书“法印高提”。殿内东、西、北三面是明代绘制的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形彩色壁画,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十分罕见。
最令人惊疑的是,殿内地面上分布着密而有序的脚坑,我粗略地数了一下总共四十八个。一僧人旁边告知,脚坑系当年寺内武僧练武时站桩所遗,
精彩读书阁,因清代禁止民间习武,少林武僧只好在最隐蔽的千佛殿习武。
与“脚坑”一样传奇的立雪亭不能不看。方丈室的旁边有一庄严肃穆的庙宇,四周皆松柏,门前铺一条石阶,红漆斑驳的大门上横着铁锁,隔门细望,见殿内神龛中供达摩铜坐像,上挂“雪印心珠”四字。相传,此地是二祖慧可立雪断臂求法的地方。
立雪亭面阔三间,通高近九米,始建于明代,一九八零年翻修。当年,有个高僧叫神光,少为儒生,
树海读书阁,博览群书,通达老庄之学,出家后精研三藏内典,造诣颇深。四十岁时追随达摩到少林寺,虔诚求法被拒。但神光并不灰心,仍然不离达摩左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心照料达摩。直到公元53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达摩坐禅入定,神光侍立亭外,双手合十纹丝不动,大雪埋没双膝也全然不顾。第二天早上,达摩开定后便问神光:“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泪流满面:“只求师傅慈悲,传授真法。”
达摩暗示天机道:“要想我传法于你,除非天降红雪。”
神光即抽出戒刀,自己断左臂,滴滴鲜血,染红了地上的白雪。
达摩深受感动,便将佛学真谛和法器尽数传给神光,并取法名为慧可。自此,佛教禅宗在中国有了自己的传法体系。
现在,立雪亭已作为少林寺著名景点对外开放,但我始终不解,那时那地神光为何非要自断其臂,达摩方能信其心诚?
这使我想到了早期的许多佛教故事,
爱看读书阁,都是一开始带着点血腥和残忍,从释迦牟尼苦修悟道到舍身饲虎,从因果报应的生死轮回到十八层地狱的永不超生,没有进入中土前的西域佛法,总给人以阴冷和压抑的感觉,总厂满慈光的佛教,则是到了中国以后,以禅宗的形式大放异彩。
这一切,始于少林寺。
四
我屏着呼吸,在立雪亭外静静驻立良久,这里没有风声没有雪影,但见一簇簇游人穿来走去或拾阶而上,或合影留念,或烧香磕头,或呼朋唤友,或卖吃叫喝,红男绿女、达官贵人、贩夫走卒,摩肩接踵,窃窃私语,然后叽叽喳喳而去,全无佛门静地的清幽之意。
一时间,竟让人如坠云里雾里:这究竟是一座千年古刹,还是热闹的公共场所?
不过,转念一想,也就顿觉释然。
我们知道,禅宗在其诞生地印度没有开宗立派,却在少林寺成为中国特色的名流宗派,这固然跟达摩的创新有关,但也跟中国几千年来的热闹而鲜活的世俗社会有着深刻的联系。在传教过程中,菩提达摩摒弃了印度佛教惯常的阶梯修行方式,主张人人都具有“本性&rdquo,
树海读书阁;即佛性,人人都具有成佛的智慧即“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而成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这就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与普通老百姓十分亲近。禅宗“衣钵”相传,又经历了二祖慧可、三祖僧璨(càn)、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到六祖慧能时,连坐禅也免了,认为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砍柴无非妙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了。由此,禅宗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
这一套创新理论,一旦与中国儒家的修身、道家的习气结合起来,再放到中国世俗社会一交融,于是佛法便少了宗教的庄严感,而增添了几分人间的烟火气。把佛变成了芸芸众生中平常人,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修行,谁能说这不是禅宗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思忖间,不觉到了塔林。
这里埋葬着少林寺的历代高僧,也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塔形最全、时间跨度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少林寺祖茔。据资料,现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古塔二百二十八座,每个塔下埋葬着一位高僧大德的灵骨。因为这些塔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形制各异,散布如林,故称塔林。
导游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乾隆帝游少林,问这些塔为什么都不一样?住持答:按照佛制,僧人圆寂后,依据生前地位、佛学修养、经济情况等确定形制和大小。乾隆又问一共有多少塔?住持说没有确切数字。乾隆就命五百御林军每人抱一座塔,剩下多少人一算不就数清楚了吗?结果五百御林军没够用。原来,树密塔粗,常有两人相向抱塔而不得知者。
我悉心望去,塔型有六角五层的,也有四角七层的,还有一些难以叫上名的石塔。塔身刻有文字,大概记载着这座塔的主人及建造背景。地面上卧着一层柔和的草,游客如织,轻移步履,遥想当年少林寺十三武僧在此地救李世民刀光剑影,
树海读书阁,心底油然涌起一脉激情。
这些塔,石基坚实、气势昂然,间或有苍松翠柏点缀,看得见形状不同的塔顶上有石土分布,
金霏读书阁,一些枯草和树叶蓬勃其上,林林总总,隐隐约约,显出饱经历史风雨的沧桑和厚重。
“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在中国,有几人能配得上以塔作碑、顶天立地呢?
五
巍巍嵩山,
铭华读书阁,幽幽古寺。山有寺而奇,寺因山而名。华夏中岳,禅宗祖庭。“嵩高维岳,峻极于天”,这是《诗经》中的嵩山。其实,早在三十六亿年前,当所有的陆地还在海平面以下的时候,中岳嵩山就腾空而起,傲立世间了。
无疑,它是万山之祖,见证了地球生命的演变,是上苍赏赐给人间的一块“活化石”。
更妙处,这座山上,至今保存着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策源地第六小洞天中岳庙,儒释道三教荟萃,历经岁月风雨,已融合成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
而且,我认为更值一提的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天文建筑观星台也在这里,真正地把中国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信念发挥到了极致。嵩山现在的行政辖区是河南省的登封市,想一想,真有点“登峰(封)造极”的趣味。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说,嵩山是“天造地设”的一顶桂冠,那么,少林寺就是这项桂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颗明珠,闪动着自然灵气、文明之光,更闪动着佛语禅心!
迎风看水,赏武听禅,放下一切杂念,静静感悟禅宗的奥秘。不知不觉,斜阳西下,烟雾袅袅。
心怀慈悲,漫步山林,登甘露台、观星台、拜中岳庙,当然更值得去看达摩洞。遗憾的是,天色已晚,而达摩洞又在塔林西北的石崖深处。那究竟又该是怎样的一方藏龙卧虎之地呢?
此刻,嵩山无语,少林无语,只有幽幽香火飘荡眼前…&hellip,
树海读书阁;
选自郑长春散文集《路过人间》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一个人的夜晚 时间也无法搁浅 重读《湖心亭看雪》 自给的安全感 梧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