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晋陕大峡谷
【导读】小时候,无数次听说过“鲤鱼跳龙门&rdquo,
金门读书阁;的
故事。那时侯常常想龙门一定是个
美丽的地方,要不鲤鱼怎么要从这个地方跳呢?其实,到了龙门才知道,龙门非常残破,甚至有些让人有些
伤心。
我从黄河走过,最为惊心动魄的地方就是——晋陕峡谷。这里既是黄河最长的峡谷群,也是黄河风情最为独特的地方。
从内蒙古托克托县出发,沿着晋陕峡谷向南,我们绕行在黄河的东西两岸,经老牛湾,走河曲,下保德,一路向南,以奔韩城,近千里的行程,
精彩读书阁,我们短短五天就走完,每天200公里不快也不慢,正适合我们这些游历者。
如果把黄河上游比作龙头,那么下游
自然就是龙尾了,而中游龙腰了,晋陕峡谷则是龙腰中的龙腰。晋陕峡谷横亘在晋陕两省之间,正是黄土高原上最为多姿多彩的地方,完全当得上黄河的中腰称呼,
华闻读书阁。。
走过晋陕峡谷也就将黄河上最有韵味的风光一览无余了。
在黄河的中腰上我们一步步
品味着黄河。晋陕峡谷分割晋陕两省,也分割出两个截然不同地域风情。独特的黄土地风情,深厚的人文底蕴,
修身读书阁,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演绎着晋陕峡谷的神韵。
晋陕峡谷起点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这里既是晋陕峡谷的起点,也是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我们从这里向南,伴随着黄河上最长的大峡谷,往前走……
我们抵达托克托县的时,已是正午时分了。天高气爽,内蒙高原上
阳光正灿烂,虽说是内蒙古,但却没有丝毫
草原风光。实际上,托克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城,
孔子读书阁,纯朴中透着些许现代化的气息。“黄河百害,惟富一套”,看得出来这里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地方。
昔日这里是蒙古贵族俺答汗、也先游牧的
草原,如今早已是阡陌相望,鸡犬之声,不绝于耳了。沿着县城的街道,
树海读书阁,我们向东,穿过了小城。河口镇
距离县城并不远,黄河在镇的东面。顺着一条黄土路,我们一路询问来到河口镇。
心情迫切的我们没有在镇中做过多的停留,穿镇而过,直奔黄河边上。
不知不觉中一条大河出现在我们面前,
树海读书阁,河面宽阔,波涛汹涌,岸边上稻麦飘香。瞬间,我呆住了,没有想到黄河是如此的波澜壮阔。一个念头在我心中升起,我想《我的
祖国》的词
作者肯定到过这里,或者说《我的
祖国》中描写的情景就是这里。
在河口镇君子渡、龙王庙是非去不可的地方。龙王庙同土地庙一样因为关系到人们的生计,而备受草民的注目。
伴随着黄河水量的锐减,现代铁路交通工具的发达,
曾经作为黄河上最为繁华的一座龙王庙如今也只剩下了
寂寞的旗杆。
河口镇的龙王庙不大,长不过二三十米,宽不过十几米,麻雀虽小但也是五脏俱全。据当地人说,如今的龙王庙规模不到当年的十分之一,
树海读书阁,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这里的龙王庙是整个黄河流域最大的,
金霏读书阁。现在能证明当年辉煌的只有两个旗杆,那是一对铸铁的的旗杆十几米高,碗口粗细,上面铸造的字写着“咸丰年”的距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
铭华读书阁。
这里是长城北面重要的交通枢纽,由托克托南下入长城,经榆林、延安直达西京长安。而从甘肃、宁夏顺水而来的运输队伍则把这里视作最后的一站。所以说,这里是历来是黄河沿线最为重要的水陆码头。
看过了黄河,我们走进了河边的一个小村,村子紧挨着黄河大堤上,一棵大
柳树下,三五个老汉正在那里悠闲地乘凉聊天,民居被掩映在
柳树丛中,篱笆墙上的爬山虎长得很旺盛,三三两两的小鸡在
柳树林里、葵花地里散步,
树海读书阁。
看到我们村民们热情地询问起来,话题
自然是我们这些陌生人。我们意外地在这里遇到了一个老乡,一位甘肃定西来的
女子。这位
女子姓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定西逃难而来的,当时家里吃不上饭,听说“北套”(甘肃一些地方对河套地区的称呼)地广人稀,水源充足,能吃饱肚子。于是,村民们边结伴出来,爬上火车,一边乞讨,一边向北行走,就这样一路上村民们走走停停,渐渐地走散了。寒冬来临了,无处可去的孤身
女子沿着一条乡间便道,向着远方一个亮着灯的村子走去,
广济读书阁,很不幸她没有走到村子口,就已经昏倒在雪地里了。过了不久,
精彩读书阁0,一个赶马车的路过看见了将她救起,她就在这个村里落脚了。算起来,已经三十多年年了,当年的小
姑娘,如今也到了快当
奶奶的岁数了,日子还过得不错。这个八月十五就是杀了两只羊。
黄河流经河口镇后,受吕梁山所阻,便折转南流至禹门口,飞流直下725公里,黄河中游水面高程由984米降至377米,将黄土高原劈为两半,东岸为山西省,西岸为陕西省。故而人们把这个大峡谷称之为晋陕峡谷,这是黄河的第一长峡。
走入晋山峡谷,
树海读书阁,我们才见到了真正的黄河,水势随着地势时紧时缓,绕过山崖,躲过礁石,一路前行,人们说“黄河九十九道弯”,在这里我们才真正见到了黄河的湾。我们的汽车行走在半山腰中开辟的公路上。望下看,有时候黄河如同一条丝线,有时候黄河如同陕西人吃的裤带面一般。
急流不断,险滩众多。在山西河曲县城外面不远的地方,就是晋山峡谷的第一个要紧去处。这里原本宽阔的黄河突然收缩成了,只有100多米宽的峡谷,陡峭的山崖,以九十度的姿态冲天而起,人站到悬崖边上,想要看见脚底下的黄河都不能,只能看着远处的黄河滚滚而来,
华闻读书阁。这个地方就是当年陈逸飞画的一幅代表
作品就是取材于这个地方。一方水土一方人,黄河的滚滚而来,波涛汹涌,似乎是一种武将雄健;沿着黄河两岸的黄土高原厚重深沉,有着文豪的风采,
树海读书阁。
晋山峡谷两侧也诞生众多的文人武将,他们在
中国历史上上演了一幕幕的悲喜剧,
爱看读书阁。在整个晋山峡谷最出名的文人就是元代的剧
作家白朴,而武将中最出名却是杨家将。
天桥峡两岸的人们都在争夺杨家将,有人说是神木人的,有人说是河曲人的,还有人说保德的。尽管争论归争论,但是在人们的心中却是异常的尊重杨家将。
事实上,争论的最终结果就是将杨家将由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人物,变成几十个充满传奇色彩的
英雄,
孔子读书阁,最后让他们来守护我们的
心灵和
家园。现在,人们已经分布清楚杨家将的真与假了。其实已经没有必要去分辨了,因为在人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标准的杨家将,
树海读书阁。
同杨家将相比,人们显然冷落一位才子,
宁静读书阁。他就是元代大才子白朴,对于他知道寥寥无几,
孔子读书阁,只有一些
喜欢戏剧的才对他有所了解,或许还看过他的《墙头马上》,
精彩读书阁。这位元代著名的
文学家、杂剧家,幼年遭逢兵荒马乱,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但是在元好问的培养下,
树海读书阁,他在青年
时代就已经非常有名了。白朴
一生过着“放浪形骸,寄情
山水”的日子,81岁还游览过苏杭之地。
在元代杂剧的
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
树海读书阁。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白朴写过15种剧本,其中《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最为脍炙人口。然而,在传统
文化遭受冲击的今天,除了研究人员外,能完完整整读过这些剧本的人没有几个了。
小时候,
金门读书阁,无数次听说过“鲤鱼跳龙门”的
故事。那时侯常常想龙门一定是个
美丽的地方,要不鲤鱼怎么要从这个地方跳呢?其实,到了龙门才知道,龙门非常残破,甚至有些让人有些
伤心。
从韩城出发走不了多久,就是龙门了,这是一个公路桥和铁路桥并行的地方。大量的运煤车已经将这个地方弄的污浊不堪,厚厚的煤灰将龙门弄成了一个灰色
世界。
龙门是晋陕峡谷的最后一个隘口。传说上古时期,黄河在此地发生了壅塞,大禹王王施展法力劈开龙门,
成功疏导了河水。因此,人们把龙门称之为禹门口,
历史上“鲤鱼跳跃龙门,化龙为仙”的神话传说也衍生于此。有许多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情:“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禹门三级浪,
树海读书阁.3,平地一声雷”;“龙门屹立两山中,积水奔腾势不穷,骇浪三层迷上下,
爱看读书阁,怒涛一瞬辨西东”。
历史上,关于龙门的记载,最早是从韩信领兵讨伐魏国开始的,当时韩信就是从韩城以木罂横渡黄河,再后来关于龙门的记述就越来越多。隋末的李渊、明末的李自成都是从这里渡黄河的,不同的是一个从东而来,一个向东而去,
金霏读书阁。
实际上,龙门并不是大禹王所劈开,是大
自然的杰作,千万年来,黄河水一天天地冲刷,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龙门。在龙门上游5公里处有石门,在这个地方黄河仅有60米宽,两岸悬崖直立,如同刀削一样,黄河水流湍急,声音如雷。然而黄河水一出龙门,河面忽然变成了10公里宽,此刻我们又看到的是,另外一种气象,水天想接,一眼望不到边。让人感觉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生生不息。
解放后修起了铁索桥、公路大桥,现在又修了铁路桥,昔日的天险龙门已成坦途,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留下的只是
曾经有过的传说,只有黄河昼夜不停的流淌。
【
责任编辑:
可儿】
相关的主题文章:
[url=http://39.101.219.213
090/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29]往事_9[/url]
漫说人生 红尘客栈 幸福地享受你独一无二的香气 吸烟大话~~一个吸毒者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