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犹未尽说佛事
阅历是加法,也是减法,是丰富,也是沉淀,
铭华读书阁。我在1996年
秋天离开这座
城市,在2012再来这座
城市时,中间相隔了整整十八年。十八年前,舍友相约去归元寺,
树海读书阁,却终因心不够诚,难以成行。
2014年11月因为心绪不宁,
爱看读书阁,约了同事,
修身读书阁,开了车,终于直奔归元寺而去了。
入得寺内,
树海读书阁,只顾看那尊高大的观音大佛,不小心撞上了一只懒洋洋的老猫,这猫却并不怕人,只睁眼望我一眼,
广济读书阁,便懒懒地走到了观音佛像的
莲花宝座下,然后肚皮朝天晒起了
太阳,我哑然失笑。这时有一队举着旗子的
旅游团队围了过来,游客们纷纷走到拦杆处惊呼,从人头顶上,我看见了观音的头顶,心里猛然涌起一种特别神圣的感觉。我闭着眼,摇摇头,知道这一切不是梦幻,而是真实。我朝人群走去,靠近了高处的拦杆,观音大佛的整个头部、颈部、肩部就都进入了我的视野。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无比的惊惧和恐慌以及敬畏。一切特别伟大的人事都是这样可以在顷刻间颠覆和左右人守持了几十年的
生命的,眼前的观音就是这样,它瞬间占据了我所有的意识
空间。
接下来我学了别人的样子,拜观音,写功德。虽然,佛是一种虚拟之物,
人类赋予了它极其崇高玄远恢弘博大的意义,它才被
人类认同为一种实际存在。但是,佛在庙宇的陪衬下,以铃铎铎鼓烘托,以香烛造成袅袅青烟的虚幻,以酥油灯的光苗摇曳出一片梦世奇光,
金霏读书阁,久而久之,佛就深入到了我们的内心深处,就占据了纸张卷轶,就布满了天地时空,就万物皆菩提,无处不道场了。
拜完观音,随同事去了罗汉堂。那五百尊罗汉,或合掌,或闭目,或狞厉,或从容,或二人对站,或一人端坐,或有人随侍,或独自清修,或衣衫华丽,或衣褶打烂,不过还好,他们毕竟没有被光阴、贪心和暴戾一扫而光,而是留待这里与众人相见--原来佛与我,竟如此有缘。
出了罗汉堂,听见阵阵唱经声,询声而去,却是一众僧人和一众香客一边在蒲团上跪拜,一边唱经。我也不怕丢丑,
树海读书阁,寻了个蒲团跪拜了一番,
金门读书阁,随着人不成曲调的信口唱了一通。说起来,在蒲团上跪拜也是十分讲究的。不曾皈依佛教的人,不懂宗教的仪式,在礼拜的时候,叩头如捣蒜,连点几下头,
树海读书阁,就似我这样;已经学佛的人,礼拜的时候,非常虔诚庄严,有所谓“两把半”的规定,即两掌翻开,以头着地,这是最恭敬的礼拜仪式。大凡学佛有年,或有些功夫的人,礼拜时的态度都很
安静、平和;一些初学佛而脾气急躁的人,礼拜的样子,就显得飘浮不定。所以看礼佛的人修为如何,
爱看读书阁,看他在蒲团上跪拜的样子的风仪就知道了。我随众人唱了几句,就不再唱了,退到殿外,直愣愣地盯着那蒲团发呆。
说起这蒲团,
华闻读书阁,还有个乡气的名字叫草墩。在我小时候,草墩是陕南
农村以稻草为原料,手工编织的一种坐具,也就是草凳子。将稻草编成四五寸宽的草辫子,到一定长度再转窄,
孔子读书阁,编成像
女人发辫一样的窄辫子,
树海读书阁,扎扎实实地卷起来,最后将窄辫子缠绕在草墩的腰间,死住头,一个草墩就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精彩读书阁0,在
农村,稻草是家家都有,不必花钱的原料。大家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陋就简,
孔子读书阁,就地取材,把稻草编织为有用的东西,比如草席草墩等。早些年,
金门读书阁,这些东西在
农村使用比较普遍,
树海读书阁,很多人都会编织。坐在草墩上,软软的,是
农村人的“土沙发&rdquo,
华闻读书阁;。
随着
时代的变迁,草墩已不再使用,
树海读书阁,到我这一代,民间坐草墩的人几乎已经绝迹,佛家的香火倒是照样很盛,厚厚的烟灰里埋着人们不熄的欲望,没有哪
一个人愿意在蒲团上虔心跪拜,静聆佛音。近来市区繁华,不经意间总能听到佛乐声声,好象在喧阗的街道上召唤迷失的
灵魂。同事拜完财神,转回来寻我,
树海读书阁.3,转身时,再看那草墩一眼,那种感觉竟然是意犹未尽。
是的,意犹未尽。想起了小时候,在冬夜,我坐在草墩上,趴伏在祖父的膝盖上,在厚厚的纸烟盒背面,拿铅笔一笔一画认真写字。有时候单单是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就能写满厚厚的几十页。
从归元寺回来后,
心情平复了许多,实际上,这是一种隔离,抛开烦恼,神游片刻,一蹦子蹽到海角
天涯,溜达一圈回来后,又有勇气面对
现实迅猛的催逼和无数课业的烦杂。
我明白了,
树海读书阁,在佛的国度里,
生命就是要倾尽全力,不遗余力,
树海读书阁。只有到了这样的境地,人才会惊觉自己对
生命的热爱,宛如银瓶乍破水浆迸,
精彩读书阁,原来是
死亡也阻挡不了的纷飞热情。而佛门的路,清闲旷达,
孔子读书阁,它不须趱程。它是虚空一样的,不需要一步一步踏上去走的,不需要去想今天行程到了哪里,明天应该到哪里。沿途风沙雨雪,
金霏读书阁,都不要去介意。几个修道的人相聚,你不能谈论说:我到了这个境界,你到了那个境界,
精彩读书阁,我不如你,
宁静读书阁,或者你不如我。种种境界其实不过是你的心走到哪一步罢了,怎么可以因此而执着、沮丧、沾沾自喜呢?又怎么会有这个必要呢?
相关的主题文章:
那一页的想念 E周刊 相忘于江湖_2 [url=http://39.101.219.213
090/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57]清谈家的春天[/url]
初恋 离别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