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字”之后的思考
前不久网上
文章说,重庆原副市长王立军当初的题字在王出事倒台后被铲掉,那个“剑”字顷刻间化作粉末,变为垃圾云云。
这,并不新鲜,似乎并非首创,
树海读书阁。昨天的
故事仿佛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上点年纪的人可能还都有
记忆,前几十年,当时的党中央主席华国锋喜好书法,一
时间全国相当一部分报刊刊头争相换上了华的仿颜体,
华闻读书阁,后华失势从主席的位子上下来了,请注意,仅仅是不当一把手了并未被打倒或转变为罪人,依然是中央委员,仅仅是一把手和非一把手之别,顷刻间
那些报刊将华书写的刊头纷纷“下架”。后来,
树海读书阁,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犯事遭法办,江西南昌城里迅即刮起了清除胡长清墨迹的铲子风。
多么幽默,多么讽刺,
孔子读书阁!当初求
爷爷告
奶奶,点头哈腰憨皮赖脸舍着脸皮,死缠硬磨,可能有些还是重金所换,这些被喻为稀世珍品的“墨宝”弹指间成了臭狗屎,唯恐避之不及。这世道,如此凉热有点变色龙的
味道吧?这不是人走茶凉,人倒霉茶就臭,茶就有毒!
老朽曾写过一篇小文《“墨宝”与垃圾》,说道此事。在那篇拙文里,主要是说这些题字者,今天想借王立军字被铲一事,再次好好掰扯掰扯这个话题,说说一些求字者,
爱看读书阁。
人,字写得好让人羡慕,索字求字当属正常,无论他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抑或是名人伟人。问题实质是“货”是否正宗优质,是否正经玩意儿。书法优劣,应当与身份和名声无关。令人
遗憾的是,千百年来的
中国似乎并不遵从和认可这个浅显直白的道理,而是以官位高低权势大小名望高下而论而认可之。今天走在街头驰目,一些店铺的匾额、一些企业的司徽上,一些高楼大厦上,一些……扒着
那些金光闪闪的鎏金大字,仔细品品皆能称之为“书法”么?个别的点横撇捺上凑不到一块,不说古时要挨
先生的竹板,
金霏读书阁,就是今天小学
老师也不会给判个及格。缘何如此?世人心知肚明,
铭华读书阁。说白了,这些题字者非一般人,是官员是领导或名人。倘若没有这个身份,甭说这些求字者好话说尽在辅以大把的银两,就是白送谁人会理睬?诸如今天的小品大王本山
先生和女艺人倪萍女士,网上说赵大师几个字卖了上百万,倪女士一张画几十万,倘若抛开他们的身份和名气,在其大作之下署上草民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还会值那么多钱么?有无人关注还是两说吧。
社会上的势力之风千年不朽,愈刮愈烈,当代的刮起的“铲子风&rdquo,
树海读书阁;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此要说的是问题的另一面。
一是,被铲除的“字”是否书法
作品抑或上乘佳作。老朽也练过十来年书法,对书法略知一二。王立军的那个“剑”字,愚未见过,是否有书法
价值不得而知,故没有发言权。但华国锋当时的仿颜体尚未练到火候,委实不敢恭维。网上
文章说,胡长清的书法还有一定的书法水平和
价值。这些求字者,当初是看中了书法
价值还是书法者的身份地位呢?令人玩味。如果,这些求来的字丝毫无一点书法
价值,那么当初求字者的用心和动机就值得考虑了。倘若是书法中的佳品,又何必为书写人的荣与辱、在位与否来决定它的去留呢?
二是,
精彩读书阁,所书写的内容。如果说,所写内容不合现在时宜了,或者有明显不文明不健康抑或有严重的政治问题,理当清除。问题是铲字时是否这样呢?按网上披露的来看,王立军所书是一个单字“剑”,胡长清写的怕也没有直接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吧?以往华
老人家书写的报刊看透也仅仅是“XX日报&rdquo,
树海读书阁;而已,
金霏读书阁,大概不属于政治问题范畴,和政治没有直接的关联和瓜葛。书写者自身失势或者倒台,可所写的内容并无错误,一同受牵连是否有点株连的
味道?当今社会已经取缔了株连九族之封建专制的恶习,再要人为有意地株连其书法
作品是否有点太过了。
三是,应当厘清当初是书写者借助自身权势有意或硬塞给求字者,还是后者央求而来的关系。从媒体所披露的消息来看,无论是王立军、胡长清还是华
老人家,仿佛没有主动的要给谁“兜售&rdquo,
孔子读书阁;他的书法大作,而是这些求字者自觉主动找上门,或托了层层关系,或施以重金求来的,甚至有的单位和个人百求不得遂愿抱憾多时呢。网上曾有一篇
文章说,某省的D报想当初欲求在任的一把手华主席给写刊头,几经努力未能如愿,抱怨颇多云云。既然是你非要不可,又是上门索求,字本身内容也有没有问题,书写者一倒台或失势就立马铲去毁掉其字迹,这做法是否有些太“那个”了?
现实中,是否存在某上级领导直接间接地有意“送”字于基层或某些个人的事儿尚未听闻,而媒体中偶有领导馈赠墨迹的报道,都是下级百般索求而得。
……
这就有些怪异和说不通。如果说,
那些被铲掉的字根本不具书法
价值,甚或狗屁不是,那你求
爷爷告
奶奶磕头作揖地要它何用?如果说是正儿八经的书法
作品,所写的内容现在认定又没有问题,铲它何意?在讲求实事求是的国度里,这种字随人兴而兴,字随人而“亡”而亡的“时尚”之风,咀嚼一番是什么滋味儿?这其中透着一种怎样的世态炎凉?
其实,个中缘由和奥妙明眼人一眼洞穿一目了然。
那些被铲字者当初如若无权无势如你我平头小百姓一般,看看谁会主动上门找他求字?即便是有可能他的字比一般人的好。今日世相是这些今天的铲字者目的和用心不在那原本不算高的“两刷子”,而是看重的是他的位子和权势。在位有权,争相求字,一字难求,一字千金,宛若他的书法就真的成了墨宝一般;一旦失势,
那些字即刻成狗屎瘟疫一般,唯恐躲避不及。与其这样,那又何必当初呢?在书法存留问题上也体现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且把这个世人皆知的小道理展示的淋漓尽致。
之所以这么无情,也是大势所“迫”吧。尽管我们的主流媒体、大会小会千遍万遍的宣传和强调要实事求是,要一是一二是二,面上没有一人说实事求是不好不对,可底下呢?向领导求字者大多心中怎样想的,难道被求着一点也不清楚么?说他们浑然不知上当受骗,这不客观,也不公正。为什么这样的“悲剧”会一而再再而三屡屡上演呢,委实值得深思。
透过现象看看本质,或许能解这个不大的谜。这些人当初不过是为了取悦权势,是一种趋炎附势,是一种巴结权势的短视行为,能得到领导一副“墨宝”,自是荣耀万千身价倍增。领导的“墨宝”挂于门楣或厅房,以展露和书写人的亲密和近乎,一展露两者之间的非凡的关系,他人不得不高看一眼。起码向世人无言声明,我和书写者关系非同一般。更主要一层是明白无误地告诉观赏者,自己站在哪个队里,是谁的人。正因如此,才有了“铲字风”的形成和流传。实际上,今天的铲字者也未必就认为被铲的墨迹狗屁不是,但迫于一种无形的压力而不得不为之。以此表示重新站队,“改邪归正、痛改前非”,体现着新的觉悟、新的认识和新的姿态,叫有关领导和部门知道“我”与他已经一刀两断了……
那些墨字结结实实的成了可怜的替罪羊。这,似乎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规则了。
呜呼!太被动了!当初为何眼儿不亮一点儿?那押宝和赌注下得是否有点儿理性不足或者稍欠火候呢?
王立军等人犯法理应受到法律制裁,而对这些“受蒙蔽群众”该怎样看待呢?人有错有罪,字也要跟着倒霉么?人倒台了,字有何罪?为何非要置这些个墨字于死地才能说明你是“当初糊涂,认识不足”呢?
写此文,丝毫没有为王立军、胡长清等人不平或鸣冤叫屈,而是要说这个社会太势力。谁在位鼓吹谁一切都英明正确,这好那好一切都好,明明水平一般甚或不成形的“书法
作品”硬要吹嘘为“墨宝”,谁一旦失势倒台就一无是处全面否定。人变坏了,那已经干透甚或多年的墨字也随书写者而一同变质变坏了吗?这其中是否折射出了什么?
做人,还是应当讲点良心并厚道点,实事求是,事情一码归一码,应该有个基本的是非观,错的坚决抵制,对的也要坚持。他有罪,应当法办,但是字无罪。若碰上个火眼金睛的大领导,对这样“立马觉悟”之人不说提拔,就是留用或许都值得考虑。
借此,也想劝告
那些有赠“墨宝”嗜好的官员和名人们一句,是否从铲字的事件中该醒悟点儿什么了吧。请记住,各地的有名无名的书法专业队和业余队里书法高手如云,比你那几刷子强的有的是,“送”字以前多想想他们。
2012.04.06.21:00.
相关的主题文章:
1234,我们都是木偶人 外一章) A+2=5 90后的文学梦从哪里起航? 2015第一场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