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鱼乡行
【导读】就连渔民在养鱼捕鱼等生产
生活活动中,也给鱼注入了多彩丰富的民俗
文化内涵,那
黄昏的湖边,打渔的景象就成了“蜻蜓点水”、“天女散花”、“海底捞月”,极具诗情画意。
行走
江南,
印象最深的不是那
烟雨楼台和画梁雕栋,而是那民风纯朴的鱼乡。
在长江中游南岸,史称“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冲之区”。这里的人口大都是伴江而居,依水而生。这就是长江边上的嘉鱼县。长江冲积平原所形成的特殊地理环境,使长江流经境内百余公里;境内有大
小河流十几条,并且穿境入江;境内多湖泊,
孔子读书阁,河湖密布,
华闻读书阁,较大湖泊有大岩湖、蜜泉湖、白湖、梅懈湖、蜀湖、西梁湖、斧头湖等大小湖泊近二十多处;还有三湖连江等人工湖十多处;更有特色的是,放眼望去,在江堤内外、在大路两侧、在长渠两旁、在房前屋后,池塘遍布。整个境内,水域宽阔、水质良好,到处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亚热带湿润型的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既没有
南方的那般酷热,也没有
北方的那般严寒。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这块盛产鲜鱼的宝地,享有“江南鱼乡”的盛名。走进这块土地,我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
先生为嘉鱼县留墨题词“南有嘉鱼”,赫然醒目,令人过目
难忘。
传说唐代明君唐明皇,沿着长江南巡,领略江南的水乡风光。御舟行到嘉鱼一带,发现这里江河、湖泊相连,好一派水天福地,唐明皇诗意大发,便吩咐随行摆酒助兴。并说道:“这里水多鱼多,
树海读书阁,朕以为此地鲜鱼必然别有一番风味。”话音刚落,
铭华读书阁,只见一条银光闪闪的鱼跳到唐明皇面前,侍臣赶快捡起来,高兴地说道:“奉天承运,所想必至。皇上洪福齐天,才有佳鱼自献,吉祥之兆啊。”随后,御厨施出看家的烹调技艺,很快就把鱼做好了,献给皇上品尝。唐明皇吃了两口,觉得肉质细腻爽滑,
树海读书阁,鲜嫩可口,倍感畅快。问道“此鱼何名?”侍臣回答未曾知晓。随后说道:“凡鱼必有名,
爱看读书阁,既然你们都不知名,书上又无记载,朕就赐个名字吧。”唐明皇远眺江面上鱼跃波浪间、银鳞耀日的可爱美景,想起《诗经·小雅》中“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的诗句来。于是,金口玉言道:“嘉者,
美好也。就叫它嘉鱼吧。”从此,
金霏读书阁,“嘉鱼”这个御封名词就流传开来,嘉鱼县便由此而得名。
古老的传说,赋予了这块土地美名。智慧的鱼乡人民也就创造了丰厚的鱼乡文化和浓厚的鱼乡风情。自古以来,人们对鱼寄托了丰富的内涵,
孔子读书阁,然而,鱼,更深厚的意义在于,
精彩读书阁,鱼跳龙门、鲤鱼翻身、龙腾鱼跃等等赋予了鱼积极向上、迎难进取、奋力拼搏、不屈不饶最美好的
生命象征。
来到鱼乡,
树海读书阁,无时无刻不亲身感受到,鱼乡风情以各种形式表现在民俗文化方面,
树海读书阁,成为乡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
风景。
让人感受最亲切、最地道的是鱼乡的饮食文化。
鱼乡招待来客,
金霏读书阁,最好的上等美食就是品尝鱼,似乎要是少了这道菜就是对客人的不尊敬。清人徐鹄庭有《汉口竹枝词》云“不须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汤圆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苔香”。凡有酒席,必须有鱼。因此,“无鱼不成席”成了约定俗成的民风。鱼乡食鱼,尤以鲜美软嫩见长。除传统的煎、煮、烧、烤、蒸、炖、熏、炒之外,鱼乡人尤擅将鱼进行精加工,把鱼做成鱼丁、鱼片、鱼糕、鱼丸、鱼氽、鱼面。孔子的“食不厌精”的理论,在食鱼文化中得到充分展示,让人既饱口福,又饱眼福,回味无穷。鱼丁、鱼片、鱼糕、鱼丸、鱼氽、鱼面,各种风味独特的鱼制佳品,引来了八方仙客。
平常人家
过年,吃团圆饭桌上必有鱼,而这桌上的鱼,大年三十一般不会动,留到正月初一甚至于真月十五,寓意“年年有鱼(余)”。在中原地区现仍保留着年除夕之鱼,要留至大年初一的习俗。长辈百年之后,子孙后代扫墓,必用鱼、肉、鸡三牲祭奠。“无鱼不成礼”,新春佳节,你来我往,互相拜年,小伙子订亲,大
姑娘出嫁,祝寿拜年,鱼是必不可少的礼品,象征“吉庆有鱼(余)”。古诗有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特别是作为地方民俗集中表现的婚礼,处处离不开鱼。旧时订婚,男方要向岳家送一对大鲤鱼,谓之“双鲤行贺”;出婚前,女方总要绣一对“鸳鸯戏水”的枕头,表示男女你情我愿、白头偕老;新婚嫁妆上贴“鱼水交欢”图案,祝愿夫妻和美。把鱼视为民间吉祥物,都有喜庆富裕、祝愿美好的意思,产生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大凡婚丧娶嫁、喜庆
节日等招待亲朋好友的场面,酒席上必须有鱼做成的圆子登场,象征着全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嘉鱼牌洲圆子起源于嘉鱼长江牌洲湾,是一种美味的鱼丸子。万里长江向东流,而到了嘉鱼牌洲湾却转折西流,故这里的鱼格外鲜活,鱼丸子也就与众不同。这种鱼圆子制作十分考究:鱼要先去皮剔刺,然后选择白色的嫩肉;猪肉要选择上好的肥肉;鸡蛋只用蛋清;葱只选白色的部分;采用蒸两道的方式。直接使用时蘸点陈醋风味更佳,是吃火锅的上选。煮面条、做汤也可以把丸子切成小片,甚是鲜美。
鱼乡的民间
艺术,最活跃、最大众。鱼乡人唱鱼歌、跳鱼舞、吹鱼器、对鱼联这些民间文化活动,都淋漓尽致地反映了
绿色的鱼乡风情,更是代表了活生生的乡土文化。
鱼形泥制的民间乐器“呜嘟”,由鱼乡艺人吹出了它独有的民间气息,登上了大雅之堂,在中央电视台、在第三届
中国艺术节上大放光芒,还代表我国的民族文化吹到了东南亚和美利坚,在海内外文艺舞台上独领风骚。据说目前,我国土类吹奏乐器已知的仅有两种,一是古都西安的陶埙,二是湖北嘉鱼的呜嘟。呜嘟,这种用泥土捏成的鱼形乐器,本是嘉鱼县牌洲湾一带放牛娃用长江西流回水湾淤积的乌沙泥捏成的,外表光光、肚里空空、鱼身长长、鱼尾叉叉,用来在芦苇深处唤牛、壮胆、戏耍的道具,通过不断改进,其音色深厚,穿透力强,尤善表现幽远飘逸、古朴悲怆的意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鱼乡人
喜欢对对联、写春联,也喜欢将鱼字嵌在对联里。在《中国对联集成》里,就收录了民国时期嘉鱼县县长翁信孚曾撰写的一副嵌字对联,将“嘉鱼”二字巧妙地嵌在了对联里,挂在县府大门:
嘉鱼见天心,六出呈祥,但得
雪花飞绿野;
鱼龙潜海底,一朝兴浪,定教霖雨济苍生。
嘉鱼既是地名,又为鱼名,所以很难对。据说,光绪三十一年,本土文化名人刘心源,致仕归里,在家研读时,遇外埠学者到此游学,刘出上联:“嘉客来嘉鱼,愧无嘉鱼待嘉客”,学者未能对出。后人得上联,本土文人张平云对:“湘人居湘水,信有湘水燕湘人”;
作家陈贤林对:“香魂沐香溪,恨不香溪寄香魂”。一时传为佳话。
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无处不充满着“鱼家乐”“鱼家美”的生活气息。庆新春闹花灯,也是鱼的天地:门前挂着大红鱼灯笼,小孩手上提着小巧的鱼灯笼,
男人扮的是虾子、螃蟹、乌龟壳,
女人扮的是蚌壳精,元宵节满街耍的是彩莲船,鲤鱼跳龙门。鱼乡的民间歌谣,大都反映了渔家的劳动经验,如:“青蛙叫,鲤鱼跳”,“要想鱼儿长,水肥活嫩爽”,“春钓滩,秋钓潭,夏季钓中间”,“秋半天来要走暴,水里鲫鱼鼓泡泡”。就连渔民在养鱼捕鱼等生产生活活动中,也给鱼注入了多彩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那黄昏的湖边,打渔的景象就成了“蜻蜓点水”、“天女散花”、“海底捞月”,极具诗情画意。
“毕竟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清.朱凤翔《村处闲吟》)。鱼为吉祥观赏物,能入诗入画,古有诗云“游来无所依,游去无所思。远看一幅画,近看一首诗”。因此,鱼乡人喜欢在大雅之堂放一口金鱼缸,养上花花绿绿、生动鲜活的小金鱼,以供来宾及亲朋好友观赏,以显示主人的格调高雅。鱼,是鲜活的象征,人们总是更多地寄托了多吃鱼聪明灵活的美好愿望。鱼,又是美味佳肴,古人云“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鱼乡人家非常好客。在鱼乡,无论是走在乡间
田野的池塘边、还是人来船往的长江边、或是碧波荡漾的湖泊边,都会隐隐约约看见
那些装饰简朴但却返朴归真的农家旅馆、饭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是最淳朴的鱼乡民俗,用来招待远方来客的都是鲜鱼,来客可以观鱼、钓鱼,然后捞鱼、烹鱼、赏鱼。这就是鱼乡人创造的以鱼为主的饮食、娱乐、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鱼乡休闲文化。
走遍江南鱼乡,尽管这里没有了现代都市的喧嚣,没有了山珍海味的美食,有的只是鱼家的朴实和率真,有的只是鱼乡的恬静和淡然,但我们的确感觉到了什么叫回归
自然。鱼水情,似海深。鱼乡人民世世代代与水相伴,与鱼为亲,鱼就是鱼乡人民的祥物。多
少年来,它不仅养育了勤劳智慧的鱼乡人民,而且造就了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铸就了鱼乡人聪慧伶俐、多智多谋、拼搏向上、积极进取的性格,更能成就江南鱼乡绚丽多姿的明天!
相关的主题文章:
半新不旧的时光 人,又少了两个 [url=http://47.104.81.143
2/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0] 秋日荷塘[/url]
一念花开,一念花落 何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