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求融通 雅育自觉
——聚焦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博雅”课程建设
“酵素俗称‘酶’,是一种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无论动物还是植物,一切生物的活动都需要酶的参与……”
“制作酵素可以很简单,用黄糖、厨余垃圾和水就可以制作酵素……”
……
这是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的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活动的情景。活动的主题是“酵素施肥真神奇”。研究小组的同学们通过分工,不仅完成了查找相关资料,学习如何制作酵素的过程,而且还采访了著名酵素专家厦门大学卢英华教授,请卢教授解答困惑。卢教授带同学们去参观了他的“试验基地”,向同学们介绍培养酵素的实验设备和培养酵素的过程,并教给同学们如何更好制作酵素的方法。
在教授的指导下,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了酵素,并用自己制作的酵素给“梦想田园”的菜苗施肥。经过20天的生长,同学们对比发现,浇过酵素溶液的生菜更加旺盛,而对照组未浇过酵素溶液的生菜相对长势较慢。
经过实验与对比,研究小组得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施酵素溶液和施有机肥的效果是一样的,甚至比施有机肥的效果更好,虫害更少,对环境的破坏更少,这有利于环境保护。”
“种植”:一门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酵素施肥真神奇”研究性学习是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种植”校本课程里的一项活动。“种植”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博雅”办学理念而开发的课程。“博雅”教育的核心是适应时代需求,培养丰富的、健康的而又富有个性的素养。“博”即人的素养发展全面,各项素养之间能够综合融通;“雅”即博取后所涵养的气质,是个体由内而外迸发出的生命自觉。
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专门开辟“梦想田园”作为“种植”校本课程的实践基地,围绕蔬菜种植,自主开发劳动实践项目,并将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下到田间地头,通过切身实践,丰富认知感受,促进全面发展。
负责“种植”校本课程的陈娴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实践平台。她带领综合实践活动备课组开发“种植”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致力于实现三个愿景:让学生拥有零距离接触自然的机会;拥有融通课堂所学知识的机会;拥有进行劳动锻炼的机会。通过查找资料、种植实践、田间劳动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蔬菜种植季节、种植方法、营养价值,习得育苗、日常管理、采收等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有土栽培和无土栽培的基本知识,从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乐趣。
从结构上看,“种植”校本课程分为四大模块,每一个模块内容由若干子项目组成,并在项目的实施中达成教育意图。其中,“认识了解蔬菜”是最基础的模块,包括“认识当地当季的蔬菜”“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等子项目;“种植实践活动”模块设有“实施种植计划”“分享种植成果”等子项目;“学习生态种植”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模块,下设“环保除虫我能行”“酵素施肥真神奇”等子项目;“学习田间管理”模块包括“了解耕耘土地技术”“学会蔬菜不同采摘方式”等子项目。
“种植”校本课程通过基于跨学科的统整活动、基于主题式的季节活动、基于研究性的社团活动等多样形式推进,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让教师在学习和优化专业的过程中迅速成长。陈娴老师的专业发展在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中找到了方向,在参与该学科的创新大赛、技能大赛中,因理念新颖、方法独特而获得高度评价。她本人成为厦门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思明区青年教师成长共生体导师。陈老师指导学生撰写的《环保除虫我能行》《酵素施肥真神奇》《龟龟之我见》等研究性学习报告,参加市级比赛均获一等奖。“梦想田园”种植实践项目分别获批福建省首批百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厦门市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特色项目,该课程为实现育人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依托和丰富的载体。“种植”校本课程等自然体验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参加选修课达200多人次,参与必修课达3500多人次,后者全部参与了项目式研究学习。学生广泛的参与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硕果累累,近年来就有200多人次获校级奖项,28人次获区级以上奖项,其中16人次获市级一等奖。
从一门特色课程到“博雅”校本课程群
“种植”校本课程是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博雅”校本课程的一个缩影。学校“博雅”校本课程构建,是在国家课程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提出了“博雅”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提供“博雅”选择,顺应学生发展需求;营造“博雅”氛围,激发学生广泛的关注和兴趣;探索“博雅”途径,引导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
学校加大“博雅”校本课程的研发力度,注重体现独特性、严谨性、综合性。课程研发老师结合本校学生发展实际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研发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博雅”校本课程群。学校在“博雅”校本课程设置的适切性、逻辑性、科学性上给予教师具体指导,抓住节点,引导教师从目标、内容、实施、资源、评价等维度进行校本课程建构及推进式重建。学校用这样的路径指导了五十余门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构建了“博雅”校本课程群。通过量化评价和模糊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出精品校本课程,精品课程在校本课程的推进中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学校在“博雅”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注重参与性、创新性。校本课程全员参与,重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品质、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从体能、生活实践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在顺利推进校本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教师亲身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提升自己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还培养合作精神,丰富课程理论知识,获得行动研究的能力。学生依托校本课程,都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个性得到发展。
从“博雅”校本课程群到“博雅”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围绕“博雅”育人目标,体系化建构课程,三级课程相互契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了1 + 1 + 1>3的课程效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基础型课程为主,部分课程向拓展型、探究型发展;而校本课程无论在内容或实施模式上更多定位为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
学校对国家课程的深入实施,既有全盘的思考,又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师资的水平有重点地推进。学校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推进。方法一通过内容上的渗透、延伸、镶嵌、植入来深入实施国家课程。
方法二:探索国家课程深入实施的校本化路径,实现“博雅”学生培养目标。学校围绕“博雅”对各个学科进行深入解读,每个课程找准研究方向,创建“两顺式”校本化教学模式。
以数学学科为例,该学科围绕“以多元主体互动促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这一着眼点开展实践研究。数学课堂倡导“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创客匠人,从教学设计的动态开放、多元主体的激发培育、课堂推进的节奏把握、全程互动的持续xA关注四个方面深入探索,实现课堂转型,从而促进人的主动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学校依托“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小学教学策略研究”等多个课题,理论与实践双重滋养,深入构建“顺应需求,顺势而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多元主体对话与沟通,以提升课堂“互动生成”的品质,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近年来,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的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百佳教育研究单位”“全国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全国生态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陆续接待来自全国的教育参观团,在一定区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优化“博雅”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
撰稿:刘琳晖 陈娴
审核:肖淑芬 何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