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耄耋老人的家乡情结,
孔子读书阁 来到古城义县,游览北魏万佛石窟(1),登临辽朝千年古寺(2),眺望东北第一镇山(3),俯视不舍昼夜凌水(4)。细数往事历历,尽化入浩淼烟尘!哪能不叫人慨叹丛生!大凡人文荟萃之邦,
孔子读书阁,必是藏龙卧虎之地。灵山秀水的义县,古韵辽风,
树海读书阁,难弃难离。现如今,正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用二十三年的心血著文修史,以散文体娓娓讲述着义县古老的故事。
这位老人就是八十二岁的离休老干部、原义县文化局局长、共产党员靳洪林。他是藏秀民间的史学研究者,为发掘义县古老的文明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靳洪林、(1929、8、27、)辽宁义县东关人,
华闻读书阁,解放前先后就读于义县文成宫小学、义县高等国民游击,195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历任小学教员、中学校长、县教育科长、教育局副局长、文化科长、文化局长等职。1989年退休后开始研究义县地方史、发表义县地方史著作。主要作品有《义县历史名人》、《义县史话》、《义县教育大事记》《义县历代首席官名录》、《义县历史上的今天》、《义县第一》、《义县历史故事》等20多篇专著,达200多万字,
精彩读书阁,是第一个全面、系统、详实介绍义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的当代作者。
1946年只有17岁的靳洪林走上了工作岗位,
树海读书阁,先后在义县城乡几所小学任教。由于业绩突出,1954年县政府提拔为县教育科副科长主持工作。1975年到文化科(后改文化局)任第一任科长、局长,
爱看读书阁。组建了“义县评剧团”“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rdquo,
金霏读书阁;&ldquo,
金霏读书阁;义县图书馆”“义县电影公司”,“义县曲艺团”。同时开展了全县第一次文物普查;编写了第一本《民间三继承义县资料本》,
树海读书阁;完成了千年仅有的奉国寺落架修缮,
铭华读书阁。组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群众文学创作团体&mdash,
树海读书阁;—《春圃文学社》,相继有才树莲、高树林、王会友、章德志等业余作者在市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群众演出活动逐渐繁荣起来、
1989年靳洪林离休离开工作岗位。43年的工作实践使他悟出一个道理,尽管义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但绝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义县历史,只有唤醒人们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才能更好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从此他开始走上研究、介绍家乡地方史之路,而且一干就是23年。
地方史研究最大困难就是资料匮乏,而且义县地处塞外,历史上多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地区,留下的记载更少,只能在浩瀚的史料中去寻找蛛丝马迹。靳洪林编撰的第一部书《状元谱》整整用了5年时间,查阅了全部《二十四史》、《中国人名大词典》,还翻译了日本国出版的《宋史》,搜集了700多名历代状元资料,写出了30万字专著。为了编写《义县文史资料》,他又到各级公共图书馆查阅了《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民国《义县志》、《中国名人记》、《中国历代名人记》、《中国名人词典》,编撰了《义县历史名人》,长达30万字。
靳老的知识积累更加丰富,对义县地方史的谙熟洞悉令人叹服。他的地方史专著不断问世,《五燕风云》、《义县科举人物表》、《辽史编年记事》、《义县五十大姓》、《义县五十次较大的战争》、《义县历史人物生卒年表》、《续义县史话》…..一部接着一部。现在手头还有《大凌河》、《西闾山》正在编撰中。近几年,《锦州广播电视报》、《宜州报》、《义县电视台》经常用整年的时间连载他的文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义县,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义县人走进研究义县地方史的队伍。
如果说从遥远走来的义县历史是一部传奇,那么义县民间一位耄耋老人情系家乡、著书修史的故事更是一部传奇。他把义县每个历史阶段、每个村屯、每条街道、每个巷子都挖掘得那么深,让我们对每一个细节都能掌握得清楚。他为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后人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宝贵财富
(1)万佛堂石窟,坐落在县城西北7公里福山脚下,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中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奉国寺,坐落在县城东街路北,我国仅存辽三大建筑之一,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O年),初名咸熙寺,金代称奉国寺。1961年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东北第一镇山,医巫闾山,今称闾山,地处义县东20公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
(4)凌水,今称大凌河,贯穿义县全境,是辽西第一大河。
相关的主题文章:
什么是超度 人生樽酒酹江月,童稚缘何笑华颜 2.致友人(天涯诗刊) 2012岁末草笔 底层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