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我在深圳
1989年的11月份我去广州参加“广交会”,会议结束后我们在广州乘坐火车去了深圳,在深圳火车站我发现他们已经开始电子售票,
金霏读书阁,这让我感到十分稀奇。当时的深圳刚刚开始开发,
树海读书阁,深圳市区建成的面积还很小,老城区还有许多老房子、老街道。我的记忆中高楼大厦也只有深圳南洋大酒店、国贸大厦,没有几幢。但是,看到深圳到处都在热火朝天地移山填土大搞建设,而街上则到处都是操着南腔北调从全国各地涌到深圳来的创业者和淘金者,还有到处都是振奋人心的广告牌。这使我大开了眼界,
金霏读书阁,也使我感到震惊、激动。我们一行下榻在东门市场门口的“东门大酒店”。
东门曾经是深圳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也是深圳的象征。这里是广告林立、电线纵横,从凌晨至午夜,这里始终是人声鼎沸,万头攒动,透露着浓郁的商业气息。深圳人习惯称之为“老东门”的深圳老街形成于明代中期,叫作“深圳旧墟&rdquo,
华闻读书阁;,地处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以北,以如今的东门中路、人民北路、解放路、湖贝路等主要街道为构架。而民国期间形成的“深圳新墟”,则包括了如今的和平路、建设路、人民南路、火车站等地段。解放后的1950年,改深圳墟为深圳镇。今天的深圳市就是由此而得名。
东门的历史并不长,东门的老街更不大。据清康熙《新安县志.墟市》对深圳墟的记载,距今300多年。深圳当地的市井居民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常生活中,随着日出徜徉在沿街青砖黛瓦的骑楼炮楼,走在凸凹不平的青石板街巷上;在东门鱼街、鸭仔街、猪仔街、谷行街、上大街、南庆街、北门街、养生街、怡和街中老百姓卖菜、粜谷、剖鱼、宰猪、贩鸭苗、孵鸡仔、染土布、缝裁衣,挑井水、晒衫及做饭。忙活了一天后,又穿着木屐“剔剔达达&rdquo,
树海读书阁;地敲击小街的黄昏,悠闲地弹奏几首广东音乐,
树海读书阁,抑或驳唱几首客家山歌,哼几句粤曲。逢年过节聚集在十字街口,随着铿锵的锣鼓和爆竹声声飞舞着麒麟、狮子和金龙,把人们过节的兴奋点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
深圳的“东门”大家谁都没有真正见过,
孔子读书阁,东门的“门”在哪里?据一位叫梁柏合老人的回忆:解放前深圳墟确实有门,晚上也是要关的。东门的位置就在今天解放路和东门中路的交叉点,西门的位置大致在今天解放路和广深铁路交叉点东侧100米处,南门在今天的深南大道,北门在今天深圳中学和财经学校南边的沼泽地。西门一带店铺很少,北门一带是荒地,南门一带有一个南塘市场,
铭华读书阁,因为东门一带的谷行街、上大街、东新街等商业最为发达,所以后来人们都习惯地说:&ldquo,
精彩读书阁;去东门买点东西。”时间一长就这样叫出了东门。过去的东门老街真实地记录了深圳发展的一段历史,它是今天深圳的历史见证。
1989年11月22日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深圳湾畔“锦绣中华”正式开业,我与师傅王连根、朋友陈学强、金一松等人去游览。这里有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有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天文台(古观星台)、木塔(应县木塔)、有最大的宫殿(北京故宫)、有最大的佛像(乐山大佛)、有最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有最长的石窟画廊(敦煌莫高窟)、有海拔最高最宏伟的建筑(布达拉宫)、有最奇景观(石林)、有最奇山峰(黄山)、有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有肃穆庄严的黄帝陵、成吉思汗陵、明十三陵、中山陵,有金碧辉煌的孔庙、天坛、有雄伟壮观的泰山、有险峻挺拔的长江三峡、有如诗似画的漓江山水,
孔子读书阁;还有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江南胜景。“锦绣中华”是依照我国的地理版图分布,按1:15比例将七十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进行了微缩再创造,
爱看读书阁,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各民族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建筑、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让我们在一天之内领略了中华五千年历史风云,畅游了大江南北锦绣河山。
我们在深圳还乘坐中巴去了沙头角的中英街,当时我们到深圳已在上虞公安局办理了《边境通行证》,
树海读书阁,而到中英街参观还要在深圳公安局再办理一张《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中英街”的地方最早是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原名“鹭鹚径”。“中英街”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24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立于街中心,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
据史料记载,1899年6月9日,在英帝国主义武力逼迫下,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次年3月16日,中英两国的勘界人员来到了沙头角,从海边开始沿着河道进行测量和勘界,在测量好的点位竖立了木质界桩,界桩上书写着:“大清国新安县界”。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结束。界桩在沙头角一条干涸的河道上一字排开、向前延伸着,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变成了“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墟的雏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
上个世纪30年代,沙头角“中英街”逐渐开始繁荣,两边商号林立,盛极一时。中方的商店以经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而港方的商店则更多的经营舶来品,货色时髦,品种繁多,英、美、日的一些洋烟、洋火、洋布等商品也随之流入“中英街”,吸引着远近的乡民。解放后,由于“中英街”地处边境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英街”中方一侧只有三四间经营粮烟酱醋之类的小商店和一间专供对方购物的“友谊”商店。后来才有了“沙头角日用百货商店”这样较大规模的国营商店和供销社。
中英街真正兴旺繁华起来,是在1983年中港双方签订开放中英街协议之后。由于双方对中英街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大兴土木,整饬街道,修建店铺使得这条街商店林立迅速繁荣,由于“中英街”地理位置特殊,又是免税街,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日用商品种类繁多,特别是低于内地市场的黄金价格和金银饰品的精湛工艺及花色品种,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来此购物。
我们进入了“中英街”,流动的人群顿时像脱缰的野马,人们拎着各种货物随意穿越界碑,疯狂采购自己中意的商品。来这里购物的人怕有好几万人哪,人潮涌动、人山人海。中英街确实是购物天堂,东西直看得眼花缭乱,大家纷纷解囊购买。陈学强为她妻子张益芬买了不少黄金饰品,可惜后来在宾馆被人偷盗了。我们渴望到“中英街”除了想买些免税的便宜货外,最主要的还是能跨越“中英地界”在香港买过东西,回家就可以自豪地向人吹吹牛:“我已经到过香港啦!”
深圳是一座依山傍海的美丽城市,创建于1979年1月,凸现着它的年轻和繁华,充满着活力和希望;我感叹那里的人们高节奏和高效率,创造了现代城市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一条深圳河割开了与香港的血脉之连,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深圳的这块土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线。穿行在深圳的大街小巷,我感受到了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那特别的温馨、千姿百态的南国花卉独有的浪漫;驻足于南海之滨,我又感受到了大海的胸怀、浪花的呵护。深圳,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七律】写在国家公祭日 《保持一种姿势》(组诗) 三七不是21 幽魂深处 一念轻起 翰香染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