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安黎
天语茶楼没有富丽堂皇的大门,我试探着走进去。上到二楼,才看到茶楼的小门,门楼有
中国茶道的韵味。走进去,里面清幽
安静,仿
山水风景布设,有远离尘嚣之感。地面是石砌的,凹凸不平。走在上面,高跟鞋得小心翼翼踩点,否则会歪了脚脖子。靠墙一圈用粗粗细细的竹子搭建各式亭台,远离世俗烟火,茶烟袅袅,茶香清淡,
华闻读书阁,有遁入山林之趣。
正在东张西望之际,李兄招手示意。我看到五六个人站起身目迎我,一阵慌乱。静神走上前去,有一个身穿大红T恤的中年男子向我伸出手,我机械地伸手与他相握。其他人跟着一起坐定。我很快扫视一圈,没有我想见的安
先生。安先生的
博客中有一张照片,我记得很清楚。他穿黑色T恤,背后是无边的旷野。脸微胖,棱角分明。头发较长,浓密蓬松,随顺着头皮,
金门读书阁。略微能看到头发丝闪出的斑白的光,与发白的天光相接。两肩
自然下垂,看不见手臂。但我能感觉到一种拳头紧握的力在先生周身漫溢。凭借先生的
文字功力,还有一张半身照片,
广济读书阁,我判定,先生已经五十出头。他站在空旷的原野,脚踩
大地,头顶蓝天,真乃一铮铮铁骨
男人,给人无穷的
力量。而眼前的六个男人,我很难把其中任何
一个人与安先生对接。李兄看我茫然的神情,赶快给我一一介绍。
穿红体恤的男子竟然是安先生?我差点惊叫出来。怎么可能?安先生怎么可能如此年青?穿红色T恤,应该是热烈、奔放、
激情的性格。当然不能缺少斗志。只有斗志符合我脑海中的先生。我没有在文字里读到红色的其它喻意。头发乌黑油亮,没有历经磨砺的苍桑,没有
岁月流逝的印记,是鲜活的
青春之色。男人头发长是
艺术的标签。因为没有
时间修边幅,顺其自然生长,保持天然的本色,保持文人的本色,
孔子读书阁。我这样理解长发先生,虽然附会。但我想先生也不会介意。
先生的脸我只能看个轮廓。众目之下,我盯着先生的脸死死看,岂不难为情?况且,茶楼灯光柔和微暗,即使看一眼,也无法看清皮肤上的山水怎样生动有致。但先生的脸远没有博客上的照片胖。大众化的饱满西瓜子脸,典型的中国肤色,温和得让人没有半点戒备。初进来时的那种慌乱顿然消失。先生说话的声音更温和。声音从先生的嘴里传出,传进我的耳膜,那种初次见面的生疏感很快被化解。看你时,
目光也是温和的,带着
温暖的笑意。笼在先生的目光里,仿佛被
春天的迟日包融,即使心头有巨大的冰块,也会消融得踪影全无。先生坐在竹椅中,
树海读书阁,两腿相撘,谦和随意。与我脑海中定型的先生是有很大差距。
认识先生,源于文友大唐博客。我向来不
喜欢主动寻索,大凡进我博客者,我才顺路回访。这样也交了不少
朋友。和素昧平生的朋友在文字里沟通,
心灵对接,即使远在天边,也仿佛站在面前。
生活中很多人,天天在你身边,你却觉得他远在
天涯。人和人最难交换的是心,
华闻读书阁。所以,常常被
孤独寂寞缠绕,有厌弃
红尘之意。那天,无意中打开一个叫“安黎”的博客,一走进去,我便被施了魔法一般,
金霏读书阁,再也没有远离过。
找到安黎先生的心灵之巢后,我在这个幽深的巢里取暖,看到
思想的小花,
修身读书阁,一朵一朵的,不时在我眼前开放。那是关注底层的忧患,那是秉烛探微的细致,那是层层剥笋的淋漓,那是洞察阴暗的犀利。我仿佛乘坐潜水艇,分开表层的生活之水,一步步潜下去,触摸到水的骨质。硬朗的,耿直的,光明磊落的,是安先生那颗用文字搏动生活之舟的心。
我喜欢称他安先生。这样的称呼有浓郁的书香气息。古时的书塾
教师被称作先生,
树海读书阁。
那些先生是饱读诗书之人。后来德高望重的女士也被称为先生,如宋庆龄、
杨绛、
冰心、丁玲等先生。我总觉得,大凡饱学之士和德行修养高的人都应该被称为先生。不管哪一个方面缺失都难以对得起这个称号。安黎绝对可以被称作先生。不管他的才气,
孔子读书阁,不管他的德行,都足以与这个称呼相协。所以,我一直称呼他安先生。
“安黎”这个名字引起我搜索的兴趣,与这两个字蕴涵的丰富性有关,与它们透射出来的厚德载物之风有关。可能与自己幼时生存环境有关,在所学的汉字中,我最喜欢“安”这个字。每当风雨飘摇的日子,我喜欢用右食指在左掌心写“安”字。写满厚厚一掌心,乌云便被明亮的
阳光驱散。“安”是会意字,从“女”在&ldquo,
树海读书阁.3;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为安定安全安稳。
母亲命途多舛,
命运给她带来灾难,她给子女带来不幸。我喜欢“安”字与母亲也有很大关系。我多么渴望我们母女能得到上天的眷顾,拥有一片
幸福的蓝天。我把“安”字存在掌心,
精彩读书阁0,刻在心房,对它顶礼膜拜。臆想着有一天我们的家人都笼在安的光环里,轻松惬意地生活。
读中学后,无意中看到一则资料。关于安姓家族的。上面介绍安氏姓氏来源的。说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他的子孙就以安为姓。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想当高僧,于是他就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下来,
爱看读书阁,他的子孙也就世代相传姓安。这则材料让我对安姓
同学特别友好。
记忆中的几个安姓同学为人谦和,
铭华读书阁,
善良大度,无是无非。上网后,我更留意安姓朋友。第一个是“安然”姐,第二个便是安黎。
“黎”字,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为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小时候,
老师讲这个字,总会提到百姓。总爱说的一个词语是“黎民百姓”。我的脑海中留存这个词,猜想着它与黍的关系。后来老师讲杜甫,提到两句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当时不甚明白。而今读过安先生一组组叹息肠内热的
散文,终于深解黎元的酸辛,
爱看读书阁。
安先生把自己的姓氏安字与黎元之黎字巧妙组合,给文字灌注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悲悯意识大爱意识。我想,这样的文字一定是有呐喊的功效的。他的
农民工系列,他的庐山之行系列,他的莲湖公园系列等等,无不灌注这些意识。认识先生太晚,读先生文不多,但读过的每一篇都烙刻在我的心里,涤荡着我心灵的尘垢,
精彩读书阁,让我的心一天天变得
清明通透,蓄满浓浓的人文之水。
安先生痛心疾首时,并没有拘在一间铁屋子里呐喊。他常常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
英雄气概。所以他的博客名字叫“公牛”。
印象中,犁地的公牛有韧力,不贪图饲料的好坏,能顶住烈日的暴晒风雨的淋漓。公牛有一股子蛮劲,爬大坡再重的车都能拉上去。公牛更有强烈的进攻性,大凡侵犯过它的人它一定会抓住机会给予还击。这个名字常让我想起安先生的好斗。而这个好斗建立在对邪恶势力的基础上。这一点从先生的一些文字可以约略知道。但我常常会想起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
精神渗透安先生的骨髓,使安先生不仅有孺子牛的平易耐劳,更有横眉冷对的斗士精神。这个博名把鲁迅的精神凝练,更能烛照先生的内心
世界。
端着茶杯喝茶的安先生与我的想象差距很大。他卸掉了盔甲,展露在我们面前的是谦和的君子风度。言谈举止不急不缓,
金霏读书阁,不温不火,徐徐道来,让人有如坐
春风之感。
他曾对我说:您的才情非同寻常,
树海读书阁,您的文笔真的很好,问题也能看得透彻,
树海读书阁,非一般人能够达到。从您的博文里知道您起步于写诗,难怪您的
语言如此凝练简约而又准确。
他曾对我说:多
读书——当然是读世界一流的
经典书——是提升自己的最好办法。您的文字表达已经到达了相当的高度,
精彩读书阁。如果能继续阅读,继续观察,继续思索,一定会有更大的跃升。
他曾对我说:您的语言相当洁净纯正,读了很舒服,可以看到您的磨砺之功。
诗歌本是
文学中的贵族,但现在已经边缘化。诗歌的语言本应是酒,但现在已经是糊辣汤,充满杂质。我相信您会写出好
作品的。因为从您给我的留言里,我看出了您非凡的眼力。
在我对
人生产生
迷茫时,他对我说:我并不想刻意这样或那样,真实地活着。读了几十年书,经历了那么多风雨,又何以不能悟透人生呢?人生其实就是一场
旅游而已——做人在我看来,
树海读书阁,要比
作文重要得多。
在我看到先生稀有的错别字指出来诚惶诚恐时,他对我说:您能挑错,是对我的负
责任,我只有心怀感激。您挑错不用隐藏,我还是有着基本的胸怀的,
树海读书阁。
在我写出散文让他诊断时,他提出修改意见后补充说:我的意见仅供您参考,
树海读书阁,未必诊断得就很准确,您是相当有语言功力的,只是写散文要适度写得散漫一些,看似不经意,但却是
作者的精心谋划。
博客纸条的交流让我感受到一个大家为人处世的谦和平易,还有对稚嫩写手
细雨润无声的勉励和谆谆教导。如果没有
网络博客这个平台,我怎么能和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家这样毫无
距离的交流,更不可能像今天这样面对面的交流。
更让我钦敬的是先生面对博客好友的跟帖。先生能笑迎每位读他文字的朋友,
宁静读书阁,能善待每一位热爱文字的青年。不管哪位朋友,哪怕仅留下只言片语,先生也能认真回复。对有争议的观点,先生抱着平和的心态和文友商榷,语气温婉,柔中藏锋,让人读后欣然会意。有些回复很长,相当于我偶或写的
随笔。许多时候,我都在想,先生那么忙,怎么能节省出这么多时间,
金门读书阁,以极大的耐心对待天南海北以文相聚的朋友。看看时下很多
名家,居高临下,
孔子读书阁,不屑群小,怎肯低头与俗人相交?更何谈对待跟帖的陌生朋友?先生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呵护每个热爱文字的朋友,这种平易谦和有几人能与相比?
眼前的安先生和文友们谈论得如此融洽,有冰化于水的无痕。他们谈论政治较多,我一个
女人,不懂政治,对政治关注少得可怜。所以,他们谈论时,我的思想偶尔抛锚,瞥一眼安先生。他的两片嘴唇张合有致,有鲜明的节奏感,有平平仄仄的韵味。他的鼻子不知是怎么呼吸的,跟我们常人一样吗?我怎么都听不出一个斗士的那种粗壮的呼吸。雾样的灯光下,我看不太清楚他的
眼睛,猜想着他眼眶里攒聚的目光有着怎样的亲和力,怎样的杀伤力?……
他不时看看我,问一两句与我有关的话题,继续和文友们谈论他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其实,我很害怕成为议论的中心,很害怕站在台子上发言,很害怕到领奖台双手接过奖状。安先生既怕冷落我,又怕给我带来无形的压力。他的细心非一般人所能及。
不知不觉聊过几个钟头。李兄让去另外的饭馆吃饭,安先生拒绝了。最后要了四个小菜,一人一碗豌豆粥,
树海读书阁。我从没喝过这样的粥,
树海读书阁。尝一口,清清淡淡的滋味贯通肠胃。安先生喝着,喝得很安然。
我们坐的茶桌前方,有小小的石头垒成的小山,下面的洞穴水流潺潺,溪水在各个茶桌前不断回流。微细柔和的古典
音乐应和着泠泠精美的
流水声,仿佛天籁一般,让人六根清净。茶楼的人很少,只有我们这个茶厅气氛融融,有置身仙境超然尘外之感。
字数:4357
2009.8.11.14.59
相关的主题文章:
乡村夏日 想念_3 音乐遐思 背心(2011年最佳散文选) 军校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