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飞:对撒谎者问责才能令官谣不再恣意招摇,
精彩读书阁 【
散文在线•时事聚焦】报道:4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指出凡属于涉及公共利益、公众权益、社会关切及需要社会广泛知晓的,都要依法、全面、准确、及时地做好公开工作。要求确保公开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避免出现不实信息甚至“官谣”现象(4月3日新华网),
树海读书阁。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公开证实在一些地方存在“官谣”现象,网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
现实生活中,政府官谣比之个人民谣危害性更大。官谣不仅破坏政府公信力,且有愚弄百姓之嫌。因此,无论对政府还是对公民个人来说,官谣无疑都是莫大的
伤害。毋庸置疑,政府部门要承担起最基本的社会
责任,就应该是在任何情况下,
爱看读书阁,不管对自己有利不利都能正视事实、不撒谎、不造谣,这是现代政府的起码作为和底线要求。
官谣是某些政府机构有组织策划的行为,他产生根源是急于想撇清自身污点的某些单位或个人。常见的现象就是某些地方官员,利用自身掌控的官场资源,公开发布重大的虚假信息或严重歪曲事实的消息,瞒上欺下,以达到误导公众、涉嫌包庇袒护当事人的目的。官谣与民谣不同,民谣一般是个人的行为,民众多为半疑半信,并无权威性。可官谣有的是集体的意志,有的是个别官员的意图,比自发性的民谣更具迷惑性,民众往往会信以为真。虽然官谣和民谣都是谣言,但民谣公安部门是要追查的,轻则拘留,重则判刑。可官谣极少追责,大多毫发无损,至多就是向公众道歉了事,这就造成官谣具有泛滥之势。多年来,因为一些地方的政府和官员习惯性制造官谣,结果无论当地政府部门说真话还是假话,
金霏读书阁,做好事还是坏事,
铭华读书阁,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以谣辟谣,先辟谣再确认,先放风后否认,俨然成了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和官员应对舆论监督、试探舆情民意或者敷衍政务信息公开要求的习惯性动作。如果地方政府机构的人也发布谣言,不仅使地方官员颜面无存,失去民众信赖,而且受到心理
伤害的民众,往往会转移到对政府的不满。惩处恶意生事的
网络民谣,已成社会共识。人们最为担心的,还是一些公权力部门的不实回应和敷衍包庇。相对于普通公众造谣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官方谣言危害更大。若不能做到民谣、官谣一齐治,
金霏读书阁,一方面可能招来官民有别的质疑,另一方面也很难彰显有关部门治谣、惩假的决心。只有将官谣的制造与传播者绳之以法,整治民谣才能得到更多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民众痛恨民谣,也痛恨官谣,对民谣应围而歼之,
孔子读书阁,对官谣更应零容忍,
树海读书阁。这些年来,官谣不断,官员或相关部门撒谎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刘铁男被实名举报,能源局曾称“污蔑事件”,刘铁男的落马让当初言之凿凿为其背书的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颜面尽失、威信扫地;杭州“限牌令&rdquo,
华闻读书阁;,起初是官方煞有介事地辟谣,
树海读书阁,表示限牌的条件尚不
成熟,纯属坊间传言和商家炒作,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半夜鸡叫”式的限牌令便出笼了;3·21平度纵火案发生后,针对涉嫌违规、违法质疑,当地官方回应称“合法、补偿到位”,可随后曝光的相关细节表明,官商勾结、弄虚作假等黑幕触目惊心。以公共利益作为挡箭牌,进行商业开发,
树海读书阁,是造成平度土地纠纷事件的主要原因。这三起典型案例的撒谎者,至今没有受到处理,这等于是零成本,当下次碰到类似事情时,可想而知他们还会接着撒谎。
放任官谣,不仅可能导致对民谣的整治和震慑大打折扣,而且可能折损整个打击
网络谣言活动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孔子读书阁。发布官谣的有关
责任人,应当受到与恶意散布民谣的老百姓一样的惩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能老百姓发布谣言就被拘留,而政府相关负责人发布不实信息,就能够以职务行为作为法外豁免的理由。事实上《公务员法》有明确规定,严禁公务员“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如果官员撒谎就一律免职,他们下次在要撒谎时,就一定有所忌惮。官谣之所以越来越常见,甚至成为官场应对信息公开的惯用“秘密武器”,最关键的原因在于缺失刚性的问责机制,致使官谣有恃无恐、屡见不鲜。
全国公安机关在打击
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的活动中,让一批制造转播谣言的“
网络大谣”相继落网。人们在对国家出重拳治理和净化
网络表示称赞时,
自然也会想到政府部门的官员撒谎怎么办?不可否认只要媒体被曝出某个地方有负面焦点新闻,很难见到当地官员“实话实说”,要么回避、要么搪塞、或者干脆否认,面对公众公然撒谎,甚至还能倒打一耙说舆论造谣。由于官员对某些突发事件或曝光的问题遮遮掩掩不说实话,就难免引发各种猜测,出现不同“版本”,进而引发谣言满天飞。官员撒谎不仅仅是个人品德问题,更关系到政府的诚信与形象,甚至是演变成
网络谣言的根源。正如专家分析指出,本来官谣回应的就是公众对事实的质疑,而采取蛮横的欺骗、否认态度,不仅无法满足公众对于真相的渴求,反而会加深公众的疑虑和不信任。
本届政府,再次强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不仅只是对新媒体形势下政府信息公开渠道的一次补充和公开力度的督促。更是政府对舆论监督态度的再次明确,是政府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识和定位的强化。政府信息公开不仅仅是新闻发布会和新媒体发布那么
简单,它牵涉到各部门、各级组织之间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用好了,对于政府吸纳公众意见、处理社会问题、管理公共事务大有益彰;但用不好,就容易使政府机关各部门间口径不一,滋生“官谣”。在发生重大事件或群众遇到疑问时,急需有关部门发表官方权威消息,让社会了解事实真相,迅速消除疑问以正视听。一些地方官谣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和我们惩处不力有关。我们在惩治
网络民谣的时候,也要把官谣纳入打击范围。只有两种谣言都减少或杜绝,才会让
网络环境健康。
在民谣被大力遏止的今天,更多的网民开始关注官谣的传播,从舆论上看,民众虽然对民谣不齿,但对官谣更加深恶痛绝。官谣背后若隐若现的公权力展示,不但影响了真相的透明度,也透支了政府公信力。一些政府官员的
责任意识很淡薄,在遇到问题和质疑时,首先选择的不是用诚恳的方式向公众澄清问题,而是采取欺骗和忽悠的办法,遇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急于否认的态度来试图掩盖真相。并没认识到,政府公职人员其说谎、欺瞒等行为,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民谣表现是在对事实的夸张和不切实际的炒作,那么官谣则表现为“辟谣”本身即为造谣的过程,并伴随公权力的恐吓。发布官谣的官员,也就意味着他所掌握的行政权力和执政方式都背离了执政权力本身的运行方向。
这几年,一些政府部门在进行利害选择的时候,也常常倾向于发布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掩盖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因为一些部门的习惯性“隐瞒、推拖、说谎”,民众中也产生了习惯性怀疑,尤其是对官员的回应更是不信。追根溯源,民众的这个“习惯性”,其实是被一些部门官员的失信“培养”出来的。作为公职人员,其社会属性和社会角色,都要求应该具备高于一般公民的道德水准。而政府部门作为社会公信力的主要载体,应当要成为社会的道德示范,才可能赢得公众的认可。当官员都习惯性说谎,还能有公信力?还能带动出诚信社会吗?公信力的打造需要漫长的
时间,而公信力的丧失却往往在顷刻之间。要想重塑政府的公信力,就只有说真话,戒除说谎的习惯。
要恢复社会公信力,首先就应该从政府做起。政府部门要承担起最基本的社会
责任,就应该是在任何情况下,不管对自己有利不利都能正视事实、不撒谎、不造谣。谣言成为我们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与政府信息仍然不够公开有关系,如果政务的各个方面都能公开透明,面对社会上的质疑声音政府部门能够自信坦然及时公开信息,那么谣言也就难以长
时间内存在了。正是因为一些新闻发言人在发布消息时藏藏掖掖,不愿意把掌握的事实情况告诉大家,或者根本就并未去调查了解就急忙站出来否认,这样用谣言来辟谣的方式,怎么可能服众呢?有的在回应质疑时模棱两可,才使得谣言有了滋生的
空间。
在当今自媒体
时代,如果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还是缺席、失语、妄语,甚至想要遏制民众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利于政府的公信力。正如
网友桥头所说:“各级政府理应对信息公开心存敬畏,只有敬畏民意,方能利为民所谋。”是呀,掩耳盗铃式的官谣无助于事件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只有以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智慧,不畏惧风险、不回避问题、不推诿
责任,妥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才能真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否则,只一味的遮盖问题,掩藏真相,只会导致群众不明真相,给谣言更大的传播
空间,让后续处理更加棘手。官谣的流行,无非是为了推卸
责任。然而,依靠谣言为自己开脱,纵然能逞一时侥幸,也终将东窗事发,结果只会让整个部门为之蒙羞,适得其反。
谣言止于公开,想要从根本上防止官谣的产生,需要更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杜绝政府信口开河的行为。只有切实做好社会关切事项回应工作,建立健全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才能消除不实传言,才能正面引导舆论。如果说
网络民谣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那么官谣的危害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官谣所产生的潜在危害甚至比民谣更大,更难以彻底从
思想深处铲除。因此,打击
网络谣言,不仅不能任由官谣游离于法规制度之外,甚至更应当从治理官谣做起,打铁尚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每一则官谣背后,都有权力的魔影,官谣发布者固然要追责,而幕后官谣制造者更要追责。发布官谣的有关
责任人,应当与民谣一样都要惩罚。只有对撒谎者常态问责,才能令官谣不再恣意招摇。净化
网络势在必行,但净化官方合法化的虚假信息,更应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法治工程来看待,必须苍蝇老虎一起打,官谣民谣一起治。
2014-04-0411:32:03
相关的主题文章:
如此这样的施教 佛缘_2 活着意味着死亡 一条流浪狗 生日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