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余明然
余明然是县作协副主席詹双喜介绍给我的一位文学新友。他说他一直在网上写作,点击率还很高,
金霏读书阁,可惜我至今还未曾上网,认识他就晚了许多。
接过余明然递送过来的他的文学作品专集打印稿时,心里颇为惊奇。在如今开放的时代,说不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冒出了一位作家来。何况都昌的这块土壤,历来重文,
树海读书阁,当代在写作方面也很出了些人才,诸如摩罗、张闳、张拧、赵青、陈玉龙、詹文冠、陈永林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代人标志性的存在,
修身读书阁,从纵横两个层面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是故一不小心,就有人写出书来了。我想余明然的崭露头角,也不外乎这些原因。
人做什么事,都需要找到说得服自己的理由。余明然告诉说,
爱看读书阁,为生计所迫,他一直兼做着生意,工作之余的消遣就是打牌,打着打着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就上网了,就恋上了写作,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他说写作让他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生命中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树海读书阁,日子就过得有意义了,就有着不断令自己兴奋的心里期待。他还说他的所有作品都是有感而发出来的,
孔子读书阁,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hellip,
树海读书阁;
我于是很认真的读进了他的《心路弯弯》。
我的第一感觉,是余明然的文字语言不错,是下过功夫的,
树海读书阁。语言其实是文学作品的第一生命。在汉语言领域,我国古来的名篇佳句,无不是方块字的奇妙组合。它同时还特别讲究音乐的节律,且不说唐诗宋词元曲之类,就连《古文观止》里的诸多散文,读来同样的琅琅上口,让你禁不住跟着它的节奏摇头晃脑起来。针对当下社会用语的日益粗砺,和故意的陌生化,有识之士提出了&ldquo,
华闻读书阁;书本朗读”的建议,我想这除了有“把根留住”的用意外,还在于提醒今人如何正确地使用汉语。对作家而言,文字语言的掌握尤为重要。很难设想,一个遣词造句都成问题的人,会写出好文章来。
余明然的文字语言特点的形成,大约来自两种养分,
华闻读书阁,一是对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二是对当代社会用语的吸纳。最见功力的是他的诗歌,无论其用了旧体,还是自由的长短句式,其语言都十分得体到位,精炼简约,且余音袅袅。在我的见识里,有人把旧体诗词写得古板,其自由诗也让人读出了生硬,想是在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与学习方面&ldquo,
树海读书阁;差一灶火&rdquo,
金门读书阁;。把这种长处延用在散文的写作上,
孔子读书阁,余明然还不是十分的得心应手,
金门读书阁。譬如他的那些写景状物的短章,读来颇有古代散文的遗韵,但不免刀斧痕迹。然则他的纪实体散文,少了些咬文嚼字,多了些真情实感,便好得多了。原因在于他使用了大众习惯的另套话语系统。现代语言的口语化叙述,若蘸足了情感,
树海读书阁,同样能写出好东西来。只是这两种语言形式,余明然还不是揉合得天衣无缝。
在一定意义上说,
爱看读书阁,文学就是文字。然而文学作品讲求意境,忱于思考,不是某种词语的简单堆砌,要给人以启迪或愉悦之类,仅仅写得流畅、说得痛快,
铭华读书阁,怕是不行的了。写作中,让许多人犯难的,是动笔之初,自己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些什么。这其实是一个作者对于情怀的向度把握问题。事实上,不管我们思考得多么深刻,也不管什么时侯,自己突然惊喜地发现了某个所谓真理,
树海读书阁,但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你到底同情什么,悲悯什么,憎恶什么,
精彩读书阁,又不屑什么,然后通过文字形式进行淋漓的渲染,事情就这么简单。
在思想定位上,余明然又有两个“选项”,即一是塑造好人,二是保持人生的积极态度。在这两者中,我最为心仪的,
金霏读书阁,便是对好人的推崇与颂咏。好笑的是,
精彩读书阁,人们往往在把人间爱情作为永恒的主题进行讴歌时,偏偏忽略了“好人&rdquo,
树海读书阁;的永恒意义,
树海读书阁。纵观古往今来(也无论中外)凄美的爱情故事,都一律的表达了对无辜与无助的好人—&mdash,
广济读书阁;某对饮食男女的深切同情与悲悯。爱情本身其实只是文艺的一种&ldquo,
孔子读书阁;媒介”而已。例如,希特勒在自杀前夕举行婚礼,但没有人把这个战争疯子的所谓爱情进行过美化;因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在人类生活中,最深刻奥妙的所谓思想,就是最简单朴素的道理,
宁静读书阁。当代的许多作家写了爱情的诸般无奈,和它的颠三倒四,是源于对真爱的失望,也是对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好女人、好男人的企盼,
精彩读书阁。惟其如此,文学作品就应当发挥其创造的天性,塑造出人们想望中的好人来——这样,我们的生活就有了些许的阳光,
树海读书阁,也潜藏了希望。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关键在于创造(多在宗教、艺术、文学门类)。
余明然在他的散文以及小说中,无一例外的表明了对‘好人“的钟爱与赞美。他在文章里所描述的无论是船工憨二,还是剩生伢叔,还是荞麦师傅,还是昭忠老倌……这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都有令人感动之处,都让读者的情感倾向有了趋善的升华。倘是把这些人物写得血肉再丰满些,给人的情感冲击可能更具震憾力的。
乡下有句老话,说有些人“杀猪不在行,破猪在行”。是比喻一个人自己动手做一件事情很难,袖手一旁说闲话容易。行文至此,我担心自己也成了那样一种人。于是,对于自己上述的一些说法,把握不准,心里就有些忐忑了。可是话又说回来,对某个事物的理解,一百个人的眼里,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
二00七年元月十五日
杨廷贵:江西省作协、评论家协会会员,
相关的主题文章:
南山草 写给你 [url=http://47.97.66.215
6/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72]吾“人生三层楼”雏议 (夏凉文学杯)[/url]
圆 [url=http://47.98.187.100
6/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57]今夜想你[/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