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安阳】殷墟的王气与霸气
邺水朱华
殷墟的王气与霸气
曾经有不太了解殷墟的外地朋友当面问过我,既然是商朝的都城,为什么不把曾经红火的都城称为“殷都”,而叫“殷墟”呢?
有关“墟&rdquo,
树海读书阁;,我也很认真地查过字典。墟:原来很多人居住过而现在已经荒废了的地方。这就对了,作为商朝的都城,殷(在安阳市西北部小屯村一带)这个地方的确曾经十分繁华昌盛过,有许多人居住。后来,随着商王朝的灭亡,已经荒废了,可不就该叫“墟”。留在殷地的墟,可不就该叫“殷墟”。
接着就又问,既然已经成为“墟”了,为何还要申遗呢?为何就成功了呢?
“在国际上被承认、没有任何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时代就是商代,
树海读书阁。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
从1928年考古发掘开始,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
以上这段文字,是我从相关资料中找到的,
金霏读书阁,它是殷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佐证,
爱看读书阁,而要想真正感受殷墟的王气和霸气,还得从头说起。
殷墟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若不是专门考古的专家,还真不一定能全面理解它。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对于殷墟我自始至终是一知半解,
树海读书阁,也曾经很自豪地对外地朋友夸耀过,也曾经很认真地查找过,毕竟是个外行,对于殷墟我仍还不能算全面了解。去过殷墟无数次,听过介绍无数遍,仍然很难走进殷墟的核心。殷墟,这个曾经的都城,一个早已荒废了的遗址,为何仍能得到世界的钟情呢?
一片甲骨惊天下
19世纪末的剃头匠李成,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无意识的一个止血运用,竟然将中国的历史“改写”了。
家住安阳小屯村附近的李成,是个剃头匠,剃头难免会划破指头,指头破了,就随手拾起一块地上的骨头,碾碎了敷到伤口处,居然止住血了。从此,地上的那些骨头被当成龙骨走进了中药。于是,那些曾经刻着符号的骨头被大量地送到药店,怕有符号被药店拒收,许多村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了,就这样,不知有多少病人把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生生吞进肚子里消化了。幸好还是有些带字的骨头被懂行的王懿荣(1845—1900)发现了,
树海读书阁,于是,才有了今天的甲骨文。
甲骨文对于历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
华闻读书阁。甲骨文,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启明灯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广德研究员这样说: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
孔子读书阁,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五个世纪。五个世纪,多么了不起的五百年!
三千多年了,甲骨文虽然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转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至今也没有变,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千万不能小看这小小的方块字啊,
爱看读书阁!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走遍华人世界,即使方言难以交流,方块字写在纸上,便一目了然了,亲不亲,文字根!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就是甲骨文,这就是甲骨文的魅力!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后母戊鼎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时,生活在商朝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跨越,而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你也许不了解安阳,没目睹过后母戊鼎的真容,
树海读书阁,但对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方鼎,世界青铜器的代表——后母戊鼎,你是不会陌生的,因为,
金门读书阁,它早就已经被写进了中国历史的教课书,历史已经肯定了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价值和地位了。
高1.33米,长1.10米,
精彩读书阁,宽0,
精彩读书阁.78米,重达875公斤的后母戊鼎,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3000多年前,在那个世界上大多数工业还没有形成的年代,中国已经能够铸造如此大的一件重器了,
华闻读书阁。浇铸这样一件重器,不要说古代,即使现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特别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制模到拆范等一系列工序,需要130多人同时进行。不仅如此,有人曾经做过比较,后母戊鼎中,
金门读书阁,铜、锡、铅的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
树海读书阁。要知道,那可是个没有任何精密仪器的时代。由此,可以断想,当时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
鼎,原本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它逐渐演变成权力的象征。何止是权力呢?在历史中,它还是工业发达和进步的象征。据专家考证,后母戊鼎并不是商代最大的鼎,只是目前出土的最大的鼎。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钢铁公司附近进行考古发掘时,曾经发掘出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工场,工场里有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内范,这个圆形内范口径就达到1.6米,比后母戊鼎要大得多。由此推断,如果它是一个圆形的鼎,
孔子读书阁,比后母戊鼎不知要大多少倍了。
其实,能证明商代文明的远不止是一两个大鼎,
树海读书阁,殷墟出土的玉器琳琅满目,种类繁多,每件器物都雕刻细致,做工精美,体现了商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想象力。据专家认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多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辽宁岫玉。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设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通往西北和东北的“金石之路”了。这可要比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的“丝绸之路”早1200多年!
无与伦比的古都城遗址
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山东曲阜)迁到&ldquo,
树海读书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
树海读书阁,历8代12王,共254年。殷曾经是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殷墟,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
宁静读书阁。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质量之精、之美、之奇,
精彩读书阁,数量之巨,均可证明,它不仅是当时中国,
孔子读书阁,而且是整个东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如今的殷墟博物苑里,
广济读书阁,能够体现商代气魄与尊贵的建筑有两处,一处是殷墟博物苑的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门,却代表着中国最原始的大门,
金霏读书阁,可称其为中国门的鼻祖,“中华第一门”。门框上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
修身读书阁,古香古色,
树海读书阁,门两侧浮雕殷代龙形玉玦,昭示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体现着一种向心力和感召力。
另一处是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整个建筑,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是典型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格局,使整个大殿显得格外宏伟庄严。它是商朝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游人每每走到这里,仿佛已经感受到了商王朝的繁华和万人朝拜的尊贵与喧嚣。
殷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中国国家文物局专家童明康曾说:殷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最早的都城遗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殷商时期的文字已相当成熟,
铭华读书阁,所确立的古代都城制度、礼制、丧葬制度等也都直接影响着后世几千年。
尽管殷墟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都是毋庸质疑的,但申遗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原因在于它不像寺庙、建筑、石窟等为可视遗产,是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殷墟是埋藏于地下的中华瑰宝。殷墟申遗的成功,为中国类似文物的展示和保护树立了典范。谁能说这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第一呢?何止于此呢?殷墟还是由中国国家学术机构第一次全面负责、中国学者独立主持考古发掘的古代遗址,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自1928年发掘至今,殷墟的发掘培养了一批批的考古学者,殷墟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考古学摇篮。
作为一名普通人,如果不是对殷墟有意做细心的收集和梳理,谁又能如此全面如此细致地去了解殷墟的价值呢?的确,殷墟的王气和霸气地位,是不容动摇的。只是,目前你目力所及的只是中华文明传承中的一种符号和标记而已,无论如何历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到底该如何评价殷墟呢?以局外人或局内人的身份都不够恰切,那就让我作为一个普通旅游者,借用文化名人余秋雨的《莫高窟》来感悟殷墟吧: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的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进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
可否这样理解:殷墟就是“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的一件瑰宝,殷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就在于它有3000多年的层层累聚。看殷墟,不是看死了3300年的标本,而是要看活了3300年的生命。3300年,始终活着,血脉相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观别处的风景,你可以浏览到一座山一处水或者是一个古代的建筑,而看殷墟,你必须亲自俯下身来,抓一把细细的泥土闻一闻,走一走平直的基址或方方整整的墓坑,再不然,抓起一把细碎的石头,在手里玩一玩,闻一闻远古时代的那种味道,品一品商王朝的硝烟,这样,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品出殷墟的王气和霸气来。(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相关的主题文章:
《大连物语》落寞尘埃里的长江路 (四)窗含天山千秋雪 1435的遐想 【游记】《紫蓬山览胜》 2014年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