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发展需要有个宽松的环境
【导读】相声本来就是笑的
艺术。但笑有高下之分,低级的笑只能产生快感,有品位的笑才能产生美感,
孔子读书阁。快感并不是美感,可笑性也不是喜剧性,感官快慰代替不了理性的愉悦。
据报道:相声是曲艺的一种,主要表演手段是说学逗唱,
树海读书阁。它的题材来源多为民间市井的酒足饭饱牙慧笑料,因此调侃玩笑、讽刺挖苦、插科打诨。它的功能和特点就是逗人乐,在哈哈大笑后解除烦恼和疲劳,纯粹是为了乐呵,用今天的专业术语叫“愉悦”。相声如同一些地方戏(小范围区域)、东北二人转等,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恰恰是它的特色。如果超出这种局限强行加上一些“舶来品”,它很可能“四不象”就不是它本身了。这种特色决定了它们的草根性通俗性。一百多年来,相声以其通俗易懂、幽默滑稽、嘻笑怒骂皆成
文章的独特魅力,
金霏读书阁,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人不分长幼,地不分南北,相声的感染力和辐射力何其巨大,一度堪称全民的
精神盛宴,欢乐源泉。其幽默讽刺的喜剧
精神,机智风趣的
语言风格更是屡屡成为诸多相关
艺术门类直接借鉴的素材库,而今,相声的周身不再有昔日光环的笼罩,以经一年不如一年了。这其中,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
华闻读书阁。
当相声不再讽刺的时候,人们便开始讽刺相声。幽默的精髓在讽刺,
爱看读书阁,一个丢掉了讽刺的相声,也就丢掉了幽默。丢掉讽刺的相声,正如今天所谓的主流相声所呈现的,变成了丝毫不能令人回味的贫嘴、滑稽、插科打诨,不伦不类的歌功颂德,相声本来可以成为
中国最幽默的脱口秀形式,而今天,却越来越丧失掉听众。相声在我国它是非常接近劳动人民而为大众所喜爱。它风趣幽默,以讽刺
现实为主题,
铭华读书阁。大到国家大事、社会风气,小到
生活琐事、休闲
杂谈等等往往都能切中要害,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心声让听众感受乐趣和共鸣。相声可以称得上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文艺。相声演员都需要有很高的
语言天赋和很广的知识面,
树海读书阁,博古通今,甚至称得上是
语言天才才行。同样一件事,经过他们的嘴就变得那么滑稽和逗笑。而听众在捧腹大笑之后又感觉到那里面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让人回味,甚至感到笑得不合适,那才够意思,
树海读书阁。那时一个段子有的可以演上几个月,有人会听了还想听,多次重复去听而依然兴趣盎然。
可今天为什么就看不到优秀的相声节目了呢?是不是我们的相声
创作和表演人员的素质问题。马季曾表示:“相声从业人员
文化素质严重偏低,大多是半文盲。相声演员的
文化底蕴太低了,演绎不出真正有品位的相声。就(初中)这点
文化素质,也只能说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上不了大雅之堂。”如今观众水平的普遍提高,对相声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相声没有把蕴藏在老百姓人堆儿里的笑料开发出来,
金霏读书阁,很多甚至在使用一些低俗的笑料,无聊地搞笑。这样的相声无法引发人们真正的
思考,
精彩读书阁,又怎能让观众满意呢,
树海读书阁?只是会模仿广告,背诵绕口令,从事打闹剧,相声这样发展下去只会日益衰退,观众们对演员们无话可说而胡说八道感到无聊和厌倦。相声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社会
现实的敏锐关注,难以抓住全国人民都关心关注的问题,直接反映老百姓喜怒哀乐的
作品少了,所以大家才会觉得今天的相声不逗乐了,
孔子读书阁。
当好相声演艺人员需要相当好的功底,“说”就包括对联、灯谜、绕口令、酒令、笑话、俏皮话等的
学习通读和嘴皮子磨练技巧;“学”就是各种表演、神情姿态、传统方言、叫卖市声等的惟妙惟肖的模仿技巧;“逗”就是甲乙双方利用一主一客一智一愚一正一反形式,插科打诨抓哏逗趣发挥临场的应变技巧;“唱”就是掌握学唱京剧地方戏、民间小调、太平歌词、弦子书和滑稽表演等技巧都要掌握。一个好的相声演员,必须要有压倒众人的上述绝技才能服众被公认,而不是今天你能多抛头露面就是合格的相声演员。如果你能较完整
欣赏完侯宝林的段子,你不能不佩服他说学逗唱达到的炉火纯青地步,那是真有几刷子。
我对相声的偏爱是从60年代,那时的相声多为传统段子,著名大家侯宝林、郭全保、郭启儒、刘宝瑞、马三立等,及后起之秀马季、唐杰忠等人的精彩说唱惹得我们全家哈哈大笑。《改行》、《秦琼战关公》、《戏曲与方言》、《糊涂县官》、《买佛龛》、《夜行记》、《醉酒》等名段子,以及稍晚一点的《找舅舅》、《打
电话》等相声至今我
记忆犹新,有的甚至都能背下来。那时的相声,相对今天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太多的“主旋律”基调,所以一些没有任何“寓教于乐”的段子经常播送。演员们运用讽刺、挖苦、调侃、恶搞、相互开涮甚至低级庸俗相声特有手段借古喻今给人快活,在情不自禁的哈哈大笑中暂时忘掉一切。
正如有
网友所说,相声的领域
曾经可以是如此的
自由和宽泛。观众可以长期观看到这类相声。关键就在于,早期的相声,和其他任何土生土长的民间
艺术形式,都能够用丰富和真实的手法来反映老百姓的日常
生活。演员可以随意
自由的探寻
中国人民身上的优点和缺点,
中国文化的光辉和
黑暗的一面,表演日常
生活中令人厌烦的荒谬,无论是官场上的还是市井中的,给观众带来欢乐。总之,相声
曾经能够讽刺
中国的方方面面,包括
黑暗的一面。
然而今天就不同了,相声不再讽刺,只有歌功颂德,已经变成没有以古喻今、针砭时弊,讽刺幽默的
语言风格了。相声的
灵魂就在于讽刺,失去了讽刺的相声就像是失了魂的人。难道今天我们的社会里就不存在可以被讽刺的人和事么?人们不妨从自身的经历和四周所见想想,应该被讽刺的丑事坏事有的是,为什么这些相声演员都三缄其口?是不是政府设置了条条框框,如直线攀升的下岗工人?长期存在的单位制度的混乱与腐败?禁止公款吃喝,
中国暴发户们奢华的消费?因为独生子女政策而被宠坏的“小皇帝们”?这些都是的劲爆题材。对不好的东西、丑恶的现象为什么要设置些限制。规定哪些是属于“人民内部的”,需要把它们保护起来,只能“温和”地、“和风
细雨”式地来对待。或者干脆就加以保密,让老百姓蒙在鼓里。那不是能使国家昌盛的办法。也许可以说,一个对自己的阴暗面不敢让百姓知道,容不得人们讽刺的社会是只会继续堕落而不会上进的。当局者如能有闻过则喜的胸怀和胆识,让民间文艺随意针砭时弊,肯定是一种能推动社会进步的良策。也许相声就会漫漫红火起来。
任何
文化艺术的发展都需要有个宽松的环境,容许人
自由讲话的社会基础。我们的文艺方针提倡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也是社会进步所必须的。我国的
文化发展才会有出路。要改变观点,凡是弘扬真善美,抑或鞭笞假恶丑的
作品都应该称做“主旋律”
作品。要打破传统“主旋律”格局,与讽刺嘲讽社会
现实弊端结合为宗旨,努力在电视观众圈内争取更多的人气。让一门幽默讽刺
艺术去歌唱新
时代,唱响主旋律,这不是创举,是前辈们早就发明了的,也是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办法。但这个“
责任”也喻示着限制,当笑声被贴上歌颂的标签,相声的立足之本讽刺,就不得不发生某种变异。讽刺一个丑恶现象,要考虑它的社会影响,讽刺
一个人物,要顾及人家的社会身份,讽刺腐败事件,要衡量会不会误导观众,会不会影响形象。当这些圈圈套套加在相声
作品身上,它想再逗笑,自己能笑得起来吗?
歌颂型相声自有它的舞台,讽刺型相声也应有自己的市场。我们不要被讽刺吓到,不必给调侃激怒,更不需担心谬种流传,高估它的负面影响,不就是相声小段嘛,观众只把它当成解闷的乐子,说几句怪话天塌不下来。听听郭德纲,看看小沈阳(小沈阳去年无缘春晚,今年终于攻擂
成功。)在这个经济危急的时候,让钱包收紧的人民多点
快乐,也是以人为本。相声只有加强对
现实的批判,才能够给观众带来刺激,带来笑声,这是相声在大众
文化中的位置和角色。相声起码应该是一面变形的凸透镜或凹透镜,行使自己对
现实独特的讽刺批判的功能,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了个大漏勺,漏下去的是
现实生活的
那些真正能够引起我们发笑而深思的东西,捞上来的却是
那些生活浅表层中浅薄的东西,甚至是被我们粉饰过的东西。相声只有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弱点,面对
现实的
生活,才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相声本来就是笑的
艺术。但笑有高下之分,低级的笑只能产生快感,有品位的笑才能产生美感。快感并不是美感,可笑性也不是喜剧性,感官快慰代替不了理性的愉悦。因为美感除去视听的快慰而外更有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语趣、情趣、意趣和理趣,沁人心脾的美感甚至还旁及打通着人们的内外联觉或痛感。而可笑性只是相声的起码条件,它还必须经过
艺术性的锻铸锤炼,一是要反映
生活,二是要传达
感情,三是要塑造人物。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声演员应该对社会有
责任感,由于受社会的影响,在一切向钱看的引诱下,就无怪会出现一些油嘴滑舌,粗制滥造的东西了。相声界需要出一些有正义感和有才华的人才,不满足于个
人生活的改善,敢于冲破
思想的束缚,带动社会进步。也就是说相声演员需要有事业心,尊重自己从事的
艺术也看得起自己,只有那样相声才能有光辉的
未来。
为什么以前那么受欢迎的相声现在大不如前了呢?那就是现在的相声,畏首畏尾,什么都不敢说,不能说。地位是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可是却失去了它的根基。失去了讽刺社会弊端,丢掉了用嘲笑的手法嘲笑一些社会现象,一些社会上不公平的行为。所以相声走下坡路也是必然的。不能与
现实交锋的相声犹如一道没有放盐的菜,食之无味。对于
现实有没有讽刺与幽默的能力,自嘲与反讽的能力,是一个民族敢于正视自己反思自己创造自己的能力,也是调节自己平衡自己的能力。优秀的相声,应该承担着这样的能力,而
永远都不能缺少刺猬一样的刺,只是痒痒挠或开心果。缺席于
现实,只是
生活现场的旁观者、逃逸者、得益者或被收编者,这样的相声是走不远,长不大,让人笑不出品位来的。
(2009-07-3122:00:26)
【
责任编辑:
可儿】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一树花开,都与相思有关(组诗) “平静”的诉说 “思源”社会实践队特色课程爱鸟教育正式开课_1 约是那些年(十九)小黄后果 一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