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周庄水乡,
孔子读书阁2010年3月28日,我们因参加由上海质量培训中心举办的培训班又一次来到了大都市――上海。业余,我们去感受上海
世博会的前奏气氛后,又相约组团计划在培训结束后,去走走周庄这个
中国第一水乡。
4月2日早上七点半,一支由25人组成的团体从上海如家快捷酒店(中山公园店)出发,
树海读书阁,出城沿沪青平公路,
金霏读书阁,经青浦、大观园、商塌到达周庄。
周庄,
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位于上海、苏州、杭州之间,
树海读书阁,苏州城东南38公里的昆山市境内,昆山市境内西南33公里,苏州市东南38公里,
孔子读书阁,上海距周庄约70公里,车程约1.5小时。
由于
旅游业的发展,
铭华读书阁,周庄每天都有大批的外地游客来到这里。走进周庄,小镇散发着百年陈味,古朴而有韵味,
自然水乡,
小桥流水,更有小小的木船在河道中缓缓滑行,过桥移景,还有那身着蓝印花布的船娘,摇着橹,唱着吴歌小调,那悠扬而独特的腔调散发着水乡的韵味,让你真正感受到什么是
江南典型的
小桥流水人家,
树海读书阁。房屋临水而建,白墙黛绿般的瓦,摇着乌蓬的小船,构成一幅动静有序的画面。
漫步走过水泥沥青堆成的寻常街市,感觉一下子
时光倒流百年,眼前这长街曲巷、黛瓦粉墙,古朴中透着似曾相识的亲切,那亲切又翳着一层久违的新鲜。周庄的水巷、拱桥、骑楼、石街是那样的集中、精致、久远。在古董般灰黛的建筑格调中,生动着的是
自然季节的转换和
那些中年、老年妇女的身影,河边淘米洗菜的是她们,灶头烧火摊饼的是她们,坐在沈厅纳鞋底的是她们,大街上耍龙灯、水巷中撑游船的还是她们。头上蒙着一块印花毛巾,身着素花罩衣或靛蓝裤褂,任凭游客花花绿绿淌过眼前,
树海读书阁,她们安详地做着自己的事,像是经验丰富的演员。这些原本就是她们自家的
生活,只不过,这“
生活”如今和周庄一起展示在游人面前,成为一道
风景。
双脚蹭在石板路上,那衣带般绕来绕去的水巷牵着你的
思绪,由不得你再去打捞
记忆深处的
印象,你只须循着水巷去寻找,三步两步,一挂高挑的拱桥不经意地倚在石条岸边,精致得如镂空的玉环,
金霏读书阁。街楼古屋参差着,逶迤着,摩肩接踵地向你涌来,倒显得桥下的水流淌得如静止一般。如果
时间有分量,
精彩读书阁,这港水远比古屋旧巷来得沉重;眼下它只是沉沉地绿着,像一整匹长长的翠绸向前滑动,滑过河棚,滑过埠头,滑过家家户户堂前廊下,滑向
田野,又流成一条喧腾的河。就是这
小河连接着又隔膜着周庄和远处的都市。当都市里的水充满漂白粉的
味道,当都市的空气龌龊得令人窒息,当钢骨水泥森林遮蔽着丽日蓝天时,周庄被发现了。那石板长街正好松弛紧张的神经,那曲水拱桥正好梳理浮躁的心态,城里人刚刚失去的一切似乎都在这里找到忆想的线索——周庄,
爱看读书阁,成了都市人寻找慰藉的一场清梦,
华闻读书阁。
小镇的两旁几乎每户人家都开店做生意,看到我们到来,店主们都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过去看看。这里的大部分摊位卖的东西不是“万三蹄”、“阿婆茶”,就是带有周庄景点图案的扇子、瓷器画画等。虽然在现在的每一处
旅游点也能看到这些商品,可我还是忍不住这也看看,那也摸摸,欢喜得不得了。当然也少不了带一些回去做手信。
据史载,周庄建于1086年。建镇已有900多年的
历史。周庄镇自古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
江南典型的
小桥、
流水、人家。周庄的魅力在於她的
文化蕴涵,沈厅、张厅、迷楼、叶楚伧故居、澄虚道院、全福寺等名胜古迹,具有很高的
历史、
文化和观赏
价值。有河有街必有桥。周庄古桥多,极具特色。着名的有双桥、富安桥等。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崇尚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周庄有着悠久的
历史。周庄镇旧名贞丰里。据史书记载,北宋元佑年间(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200亩(13公顷多)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但那时的贞丰里只是集镇的雏形,与村落相差无几。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于此,人烟才逐渐稠密。元朝中叶。颇有传奇色彩的
江南富豪沈万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东面的东宅村(元末又迁至银子浜附近),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贞丰里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两岸以富安桥为中心的旧集镇。到了明代,镇廓扩大,向西发展至后港街福洪桥和中市街普庆桥一带,并迁肆于后港街。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栅一带渐成列肆,商业中心又从后港街迁至中市街。这时已衍为
江南大镇,但仍叫贞丰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为周庄镇。
另有资料说,周庄地域春秋时期至汉代有“摇城”之说,相传吴王少子摇和汉越播君封于此,周庄的
历史就显得更加悠久。在镇郊太师淀中发掘到的良渚
文化遗物,也证明了这一点。
周庄元代时属苏州府长洲县。明代中期属松江府华亭县,清初复归长洲县。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周庄镇因元和县一分为二,约五分之四属元和县(今吴县市)。五分之一属吴江县(今吴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苏巡抚陈文恭将原驻吴县角直镇的巡检司署移驻周庄,管辖澄湖、黄天荡、独墅湖、尹山湖和白蚬湖地区,几乎有半个县的范围。
周庄由原来的小集迅速发展为商业大镇,与
江南富豪沈万三的发迹很有关系。沈万三利用白蚬江(即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出海贸易,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及多种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最突出的产品有丝绸、刺绣、竹器、脚炉、白酒等。
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虽历经900多年
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风貌。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张厅。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它们共同构造了一幅美妙的“
小桥、
流水、人家”的水乡
风景画。
周庄的魅力,还在于它的
文化蕴涵。沈厅、张厅、迷楼、叶楚伧故居、澄虚道院、全福寺等名胜古迹,具有一定的
历史、
文化和观赏
价值。西晋
文学家张翰(字季鹰),唐代
诗人刘禹锡、陆龟等曾寓居周庄;元末是初沈万三得天时地利,成为
江南巨富;近代柳亚子、陈去病等南社发起人,曾聚会迷楼饮酒吟诗;当代名人到周庄采风者更不胜枚举,像台湾
作家三毛那样钟情周庄,像旅美华人画家陈逸飞画了油画《双桥》后和“双桥”一样驰名
世界,像著名古画家吴冠中赞誉“周庄集
中国水乡之美”,像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称颂“周庄是
中国的一个宝”等等,他们对周庄情由独钟,可见周庄的魅力何其无穷!
周庄历来民丰物阜,悠远的
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绕有情趣的民间习俗。除了在宗教场所举行的各种仪式,在乡间田头,每年元宵节,人们也用自己创造的“打田财”。这种带有道教
文化色彩的活动方式表达内心的祈愿,希冀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周庄的摇快船始于清初,源于邻镇陈墓(今锦溪)的秀才陆兆鱼组织抗清水军,日夜操练于周庄、陈墓毗邻的澄湖和明镜荡。后来,乡亲们为了
纪念他,周庄等地每年在农历
三月廿八日、
七月十五日举行庙会,在水上进行摇快船比赛。经过悠悠数百年的沿袭,摇快船巳成为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娱乐活动。
农民自备船只、服装、道具、锣鼓,自娱自乐,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
如今为了抒发水乡人民的壮志豪情。水乡古镇周庄将摇快船列为民俗风情
旅游活动项目,特制了五彩缤纷的花快船,组建了橹手队伍,水乡健儿释放出奇伟磅礴的能量,使情浓意浓的古老民俗风情充满了
青春的
力量,为古镇
旅游开发增色生辉。在表演时,他们豪壮的
情怀,奋力的搏击。使快船成了光和彤的变幻,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周庄人还有吃茶的
历史,历来有吃“阿婆茶”、“讲茶”,喝“喜茶”、“春茶”、“满月茶”等习俗,名目繁多,被称为
江南水乡的“茶道”。
周庄的“阿婆茶”在
江南水乡颇有名气。相叙到周庄,未吃阿婆茶,不算真正到过周庄,在周庄,吃过阿婆茶的人,将会品出水乡古镇的
味道来。
在周庄,无论在市镇或
农村,经常可见男女老少围坐一席,杯杯清茶,碟碟茶点,悠然自在,边吃边谈,有说有笑,其乐无穷。这种习俗,自古迄今,称之为吃“阿婆茶”。周庄人吃阿婆茶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人家仍珍藏着宋代图案
优美的青花瓷盖茶碗、细巧玲珑的茶盅、高雅古朴的茶壶和釉色光亮的茶盘。元代,陈去病的先祖由浙江迁居周庄,以锤薰炉为生,生产铜锡茶壶。目前,镇上明清建造的徽帮茶叶栈房犹存,其中吴庆丰开设在清初,程义泰开设在清乾隆年间。徽帮茶庄从产地购进原件毛茶,为了迎合茶客需求,进行筛选,复焙和窨花,拼色出售,色香味具备。
周庄人十分讲究吃茶方式。年老长者至今仍保持着一种古老而又别具风韵的喝茶方式——炖茶。家中放置一只大龙水缸,积储天落水盛其中。吃茶时,即以此舀入陶瓦罐中,搁在风炉上,用树枝燃煮。沏茶用密封的盖碗或紫砂茶壶,放人茶叶,始用少量沸水先点“茶酿”,后将盖子捂上,待片刻,再冲人多量开水,其茶倍觉清香浓郁,甘冽爽口。
悠远的
历史和丰厚的
文化积累使周庄的菜式得天独厚,其中尤以“万三蹄”为最,不可不尝。万三蹄是
江南巨富沈万三家招待贵宾的必备菜,“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经数百年的流传,已经成为周庄人
过年过节、婚宴中的主菜,意为团圆,亦是招待宾客的上乘菜肴。三蹄用料考究。以精选的肥瘦适中的猪后腿为原料,加入调好的配料,加水放人大号砂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或蒸焖,火候要历经数旺数文,以文火为主,煮熟的整只万三蹄热气腾腾,皮色酱红,外形饱满,香气四溢。吃法更是别具一格,在两根贯穿整只猪蹄的长骨中取一细骨轻抽而出,蹄形纹丝不动;以骨为刀,骨划过处,果然蹄膀被顺顺当当地划好。这是当年明代皇帝朱元璋考沈万三时出的难题,沈万三临机应变,抽出这根骨头当刀解了题,于是朱元璋说“就称骨刀吧”,以后,便成了周庄的传统吃法。
周庄的特产万三糕已有数百年
历史。镇上邹氏家族继承祖业,生产各式糕点,因用料讲究,品种众多,片薄滑糯,入口即化,深受消费者青睐。邹氏先世早在明初就开设公茂茶食作坊,逢年过节,其邻巨富沈万三家常订购大批糕点赠送和招待亲朋好友,后被传作“万三糕”。邹氏茶食作坊随之有名。改革开放后,周庄大力发展
旅游业,万三糕成了传统的
旅游食品。
周庄,悠远的
历史,给古镇造就了诸多胜景。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盛赞周庄“不但是江苏省的一个宝,而且是国家的一个宝”。
1985年5月,著名画家吴冠中来周庄写生,后在《
中国旅游报》著文称:“黄山集
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
中国水乡之美”。周庄从此走向
世界。
2003年,周庄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部授予的
文化遗产保护奖,同年荣获
中国首批
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2008年初被国家
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
旅游示范点”。
据说晚上有安排观看一台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了“
中国第一水乡”大型水上表演《
四季周庄》的情景!我觉得这是周庄的又一精彩。春去秋来,
四季更换,以周庄的春夏秋冬来展示周庄的质朴而恬静的水乡之美。我们要能亲自领略,也一定回味无穷。周庄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娇媚,有“三秋桂子,十里
荷花”的清爽,一排木楼枕河而卧,几条扁舟穿桥而过,古镇悠远的过去与缤纷的
现实都融化在粼粼的水光里。贞丰桥、富安桥、双桥,一座座古桥如抱在
江南女子怀中的琵琶,随时被吴侬软语唱成一曲评弹。点缀在桥与桥、路与路之间的,是一河清波,一树绿阴,一巷古意。古镇,依然保留了清幽,可以从容地在沈厅赏花,也可以
安静地
欣赏着双桥的纹饰。竹躺椅上,长条石上,人们悠闲地或躺或坐,摇着一把陈年的蒲扇。周庄石路蜿蜒,这里曾留下过明代首富沈万三的算盘声,留下唐代刘禹锡、陆龟蒙的吟哦声,伫立过苏曼殊、柳亚子一代大家的身影……千年古镇周庄的桨声水韵、曼妙柔婉就这样定格在相机里、脑海中,那种水巷幽仄、山墙起伏、宅院四合、枕河而居、夹岸为街、水陆两宜的
小桥流水的闲适意境如一个透明的长梦,让人沉醉其中,不愿醒来。
周庄是一幅静态的画,更是一首流动的诗。
我想,
生活大
城市固然不错,但是如果有机会能够来到这样的小镇住上一段
时间,享受这里特有的
宁静,也应该是十分美妙的一件事情。坦白说虽然商业气氛使周庄沾染上了一些铜臭气,但瑕不掩瑜,我相信只要你
曾经去过那里,就一定
永远也不会
忘记。
罗余作于2012年6月16日
相关的主题文章:
最初的最初 -“三个凡是-“奏响从严治党最强音 七绝·雷锋再度入人心 一段华年·暮然苍老 中国式小人的100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