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江边“孝女庙”
曹娥江,一条千百年来繁衍了我们上虞儿女的母亲河,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大寒尖西的尖公岭,广聚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山涧清流,自南向北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出峡谷,过盆地,经平原汇人杭州湾,直达洋洋东海。曹娥江全长200多里,贯穿了上虞全境,江水把我们上虞的整个城区分为了江东的百官与江西的曹娥。
曹娥江欢腾着穿过古老的百官逶迤北淌,大江流经之地青山绿水,茂林修竹,给两岸平添了几许风光美景。曹娥江流淌着古老的百官繁荣与沧桑,寄托了上虞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与梦想,续写着不朽的传奇故事。
曹娥江古代曾名谓“舜江”又称“剡溪&rdquo,
树海读书阁;、“上虞江”,为表彰东汉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节而易名为“曹娥江”。
相传远古的时候,那“三皇五帝”中的虞舜就诞生在我们上虞这块充满了灵秀的土地上,江流也因舜而得名。
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初五,曹娥之父曹盱,因在龙舟竞渡中溺于江中,他的14岁女儿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十七个天,觅父尸不得,遂投江自杀。“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东汉·邯郸淳《曹娥碑》)曹娥以生命为代价,她的孝感动了天,也赢得了美誉,作为孝女她名闻天下。
上虞的先民从魏晋以来,上自东山、东小江,经龙山至百官曹娥殉父的一段舜江就更名为“曹娥江”,从民国开始,自嵊县城关至入海口的整条江面就被统称为“曹娥江”,从而取代了“舜江”。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自东汉流传至今,盛传不衰。而这条江也就永远地属于了“曹娥”这个婉约温柔的名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用姓名命名的一条大江。
乡亲们为孝女曹娥在舜江的岸边筑墓并修了庙,我们上虞人一直把这座“孝女庙”习惯叫作“曹娥娘娘庙”。相传自从那时以后,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腾咆哮,一到曹娥庙前,立即变得无声无息,悄悄逝去,待过了曹娥庙之后又会再发出响声,这不能不让人叹为奇迹!
人们出于对曹娥孝行的缅怀和纪念,每逢她投江救父这一日,便自发地从各地汇聚到曹娥庙,进行纪念活动。久而久之,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日至廿二日就约定俗成为了曹娥庙的盛大庙会,热闹异常。而且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还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7月5日是农历五月十七,我陪同小程从凤鸣山上“仙姑洞”下来,在百官市区步行街弄堂饭店吃过中饭之后,打的来到了曹娥庙。但见曹娥江畔庙前堤塘上一路摆满了摊位,喧嚣热闹,交通也封道了,有人告诉我这几天已是曹娥庙的庙会期间。去曹娥孝女庙凭吊曹娥对我来说已是好多好多次了,我非常熟悉,差不多了如指掌。“今年瞻拜夫人庙,黄绢碑文仔细看。”(元·陈司业《渡曹娥江谒孝女祠》)曹娥庙临江而建,位于曹娥江西岸江边,是一座为了纪念孝女曹娥而建的建筑。曹娥庙始建于东汉,历经了千年沧桑,几度衰盛兴废,屡次重建、扩建,方才形成了如今的规模,享有“江南第一庙”的美誉。曹娥的故事被列为古代二十四孝之首,已越过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悠悠岁月。
我站在江水滔滔的曹娥江边曹娥庙前,遥想着当年舜江上正在举行一场热闹非凡的端午龙舟迎潮之俗。端午节别的地方通常是祭祀屈原的,而处于越地的上虞却是祭祀伍子胥的。江上龙舟竞发,岸边人潮涌动。众人划着船,敲着古代的打击乐器(节),唱着祭祀歌,跳着敬神舞,顶着钱塘江喇叭口倒灌的大潮前进。
曹娥的父亲曹盱,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是个多才多艺的巫祝(就是专业做祭祀的巫师,类似于西方的祭司),他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也许还是这次仪式活动的主要人物呢?曹盱因为高兴,可能多喝了点儿绍兴老酒,头脑有点儿昏昏沉沉。这天,舜江洪水暴涨,江面浊浪滚滚,卷起了一个个巨大的漩涡,风浪太大了,不知道是船翻了?还是他一不小心?反正是失足落水,掉落到了舜江水中淹死了,数日不见尸体。
曹娥当时年方一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听到父亲的不幸恶噩之后,呼天号地哭着沿着舜江堤岸向上游走三里,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寻找她父亲的尸体,就这样边哭边找经历了整整十七天。她在江边来回哭叫,没有一个乡亲不为她难受。寻找父亲的尸体,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曹娥她也跳入了舜江水中。
“曹娥跳进江水里了!”人们纷纷奔去抢救。但见江水滔滔,哪里还有曹娥的影子。村里人不忍心让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分头沿江寻找他们的遗体。过了五天,江面风平浪静,江水清澈明亮,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赶去一看,只见一男一女,背贴着背,女的反剪双手紧负着男的,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
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一时震惊了乡里,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后来这个曹娥负父出水的地方就叫贺盘村。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乡亲们感动之余把曹娥父女好生安葬安葬在东岸。
因为东岸地势低洼,常常遭到水淹。没过多久,到了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令度尚,悲怜其义,
精彩读书阁,将曹娥的孝迹上报了朝廷表为孝女,并将曹娥墓迁移改葬于西岸。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
金门读书阁,在曹娥跳水救父之处兴建了曹娥庙,
树海读书阁,并立了石碑,由弟子邯郸淳撰写碑文。这就是著名的曹娥碑。
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中郎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语“绝妙好辞”四个字,据说这是中华第一字谜。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右军王羲之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于庙,并由新安吴茂先镌刻成碑。
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上虞朱回之女朱娥,十岁为护卫祖母而被杀死,祖母赖以得脱。宋神宗时,会稽令董楷立像庙中。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建正殿五间。侍郎蔡卞重书曹娥碑(今存庙中)。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敕封灵孝夫人。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加封昭顺夫人。郡守汪纲扩建后殿五间,供曹娥父母与朱娥配享。并于孝女墓前建“双桧亭”,张即之题写亭匾。
南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加封纯懿夫人,
华闻读书阁,并封神父为和应侯,神母为庆善夫人。
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敕封慧感夫人,尹宫诚重修殿宇。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诚意伯刘基(刘伯温)奉敕祭奠。有青田诔辞书额存庙。明洪武间,山阴诸娥,父士吉以诬罪论死,二子吁父冤亦拟大辟,娥年八岁,诣金陵捩钉板叩阍,三冤并雪,娥归里伤重道卒。明万历间巡抚刘公立像配于庙。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重修殿宇。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太监赖恩集唐剌史李邕(李北海)文字,凑成曹娥碑,为大碑于殿壁。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郡守南大吉修庙廊之。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沈东江募建高间。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总漕尚书沈文奎,重建殿宇,加高大焉。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刑部郎中沈志礼重修殿宇(沈文奎第三子)。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右军后裔,中书舍人王作霖,临摹王羲之曹娥碑字帖镌石庙壁。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二月,曹娥庙坏于飓风,郡守俞卿捐俸创修,九月完成,
爱看读书阁。复建“沈公祠”于庙右,以褒沈文奎建庙之功。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郡守顾济美、建华表石牌坊于墓道前。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后殿火毁,次年重建。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庙前建照墙和左右两座石辕门。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双桧亭(祭厅)前建“过廊”三间。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敕封福应夫人,于庙前建“御碑亭”恭勒徽号。又浙江巡抚阮元,属金匮(今无锡)钱泳,以隶体书曹娥碑一通,由山阴县知事徐元梅捐赀上石,由会稽陈鸿熙从杭州运石到上虞立于庙中。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仲夏,庙前石圹上,左右两边各建一个“观潮台”。系兰溪蔡步阶之室徐氏所造。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加封灵感夫人。有慈禧太后懿旨赐“福被曹江”匾额一块。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月,委员长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来曹娥庙瞻拜孝女,
树海读书阁.3。同年七月曹娥庙全毁于大火。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当地乡绅任凤奎,募资重建曹娥庙,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竣工。
公元1984年浙江省,上虞县人民政府拨款三十三万仟元,与上虞县民间集资委员会募资八万多元,重修曹娥庙。于1987年基本修复,对外开放。公元1986年上虞县文物管理所,把原来梁湖“天香楼藏帖”的书法古碑共一百二十块,集中陈列在曹娥庙。公元1993年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募资重建正殿暖阁,重刻曹娥座像,重铸铜香炉,并恢复蒋中正书“人伦之光”匾。公元1995年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募资重建“御碑亭”,系由浙江港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捐献。公元1999年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募资恢复双亲殿(后殿)重建双亲座像和暖阁。
人从月边去,舟从空中行。此中人延伫,
金霏读书阁,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树海读书阁。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曹娥江》中的诗句。曹娥庙就在江边,地势比江堤低了几米,滔滔的曹娥江水,就像是顶在头上。
我们顺台阶而下,来到庙前空地。庙门的匾额“曹娥庙”三个字由沙孟海所题,两侧楹联,一幅“事父未能入庙倾城皆末节,悦亲有道见吾不拜亦无妨,
树海读书阁。”另一幅“千秋庙祀彰灵孝,万古江流著大名。”曹娥庙坐西朝东,占地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4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条纵横线上,北轴线为三开间,依次有石牌坊、饮酒亭、曹娥碑、双桧亭、墓前亭、曹娥墓,
宁静读书阁;中轴线为五开间,依次有照墙、御碑亭、大山门、正殿、后殿;南轴线为三开间,依次有小山门、戏台、土谷祠、沈公祠、东岳殿、阎王殿。殿内枋柱雀替及门窗多为镂空细雕,形制十分精美。
跨过山门高高的门槛就是正殿,三间六柱,
树海读书阁,非常的宽阔,在殿中最里面的暖阁居中的是孝女曹娥的坐像,凤冠霞披,既庄重华贵又神采奕奕。两边还有两个孝女的立像,左边是北宋的朱娥,右边是明代的诸娥。
宋治平三年(公元1067年),上虞孝女朱娥,年仅10岁,为救祖母不惜以身护卫祖母,而终被凶徒杀死,诏赐粟帛旌为孝女。宋熙宁中,会稽令董楷为娥立像,
修身读书阁,配祀曹娥庙。明洪武初,山阴孝女诸娥,年8岁,
爱看读书阁,为父兄伸冤,诣金陵鸣鼓上告,捩钉板骨血累累,三冤并雪而娥伤重致死,旌为孝女。明万历年间,巡抚刘公为娥立像,配享曹娥庙。
正殿是人们瞻仰、纪念孝女的主要场所,处于全庙中心,通高18米,面宽21米,进深25米,顶作硬山式,明间、次间为抬梁式梁架,梢间山墙为穿斗式构筑。明间的四根顶梁金柱净高15米,直径0,
树海读书阁.6米,木质坚硬若铁,是用珍贵的南洋红木制成。殿宇外翻的三道卷棚,给人平添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这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暖阁是什么?唐代诗人白居易曰:“暖阁春初入,温炉兴稍阑。”可见,早期的暖阁是供贵妇小姐使用,为防寒而从大屋分隔出的小居,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建筑。后来,
孔子读书阁,一些寺庙出于对祭祀对象的敬重,也构成暖阁作护围。曹娥庙暖阁通高6.5米,系三间六柱重檐歇山式建筑,屋面为黄色琉璃,上置“铁拐李”、“韩湘子”等八仙人物。两层26攒大小相次的斗拱,颜色深绿,金丝走边。明间檐柱蟠龙对峙,气势磅礴。顶部藻井浮雕龙凤各一,其余的桩、枋、隔扇栏板、牛腿、挂落等处均精雕细作,刻有“耕”、“读”,动物、华卉等吉祥性图案,
金门读书阁,通体施金彩。整座暖阁红、黄、绿三色相互烘托,交相辉映,圆雕、透雕、浮雕多种技艺并用,玲珑剔透,富有美感。
我们去的这天,正殿里扎堆地坐满了那些顶礼膜拜,虔诚祈福曹娥娘娘庇佑的善男信女。
曹娥庙的正殿有一个前天井,天井左右两侧山墙上有44幅连环壁画,这是是根据曹娥救父的情节绘制的&ldquo,
孔子读书阁;孝迹图”。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孝女曹娥“孝感动天”的故事,可惜的是已经模糊不清了。
曹娥的坟冢在双桧亭之后,呈圆形,墓通高2.7米,直径7米,通体用条石砌筑而成。这座曹娥墓原在江之东岸,随曹娥庙迁址而重新修整。旧有石刻侍女、石马、石羊在墓两侧对峙,可惜此墓早年被毁。现在墓前亭立的“汉孝女曹娥墓”的墓碑是1988年立的,碑文由著名书法家沈定庵先生手书。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双桧亭。双桧亭是旧时达官贵人在曹娥墓前举行祭祀仪式的厅堂,建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因落成后亭前植有两棵桧树而名。最初“双桧亭”三字匾由著名书家张即之手书。双桧亭呈正方形,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构筑。明间落地花罩雕“鼠偷葡萄”等缠枝花纹。迎门抱对为王震手迹,上悬“孝思维则”匾额,为林森旧题,任政补书。金柱阴刻于右任手写对联。前后檐柱牛腿分别圆雕徐渭,蔡邕、王羲之、李白四才子和貂蝉、杨玉环、王昭君、西施四美女。槛窗下沿镀金花板浮雕《封神榜》、《三国演义》等传统戏剧片段。屏门刻《西厢记》、《红楼梦》人物故事,屏门上方一白底黑字“双桧亭”大匾系熊希龄晚年亲书。
原来的曹娥庙内还有碑廊,现在已搬迁到市博物馆收藏。
我们还去参观了供奉孝女曹娥父母的双亲殿,双亲殿又名后殿,它的结构与正殿相似,只是二十二扇朱漆大门厚重严实,别具神韵。明间为三关六门,次间、梢间均作二关四门。门上部格心嵌框圆润工巧;下部中窗、裙板浮雕满布,细腻传神。特别是明间中窗花板。雕刻突破取材传统的俗套,另辟蹊径,
金霏读书阁,引唐诗入画,反映了工匠扎实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幅画就反映了唐代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意境。
这曹娥庙里的所有的石柱、木柱、轩、梁、枋、雀替、门窗、石板等无不布满了千姿百态的精致雕刻。曹娥庙的雕刻以质地分,有木雕、石雕、砖雕;以技法分,有圆雕、透雕、浮雕,雕刻技艺精湛,
树海读书阁。按内容分,有表现自然山水,反映传统戏剧故事,表现才子佳人。众多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最有看头的是正殿的众多楹联和匾额,数量之多几乎遍及每根柱子。大殿中的廊柱,对应着书写着18幅抱柱楹联,书写者尽是巡抚、道台、知府,还有一些知名人士,如书法家邓散木,国学大师马一浮,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立法院长居正,监察院长于右任,清朝末代状元刘春霖等。这些题书无论内容还是书法都堪称上品,最显耀的还是大殿上的三幅匾额,一幅是蒋介石手书的“人伦之光”,一幅是传说济公和尚手书的“真是女子”,一幅是林森手书的“孝思维则”。从这许多名人名家,政府显要的墨笔,应该看出曹娥庙的历史地位。
曹娥庙最惊奇的是正殿中央矗立的四根红木大柱,取硬币往柱身上贴,有的硬币会被吸住,历久不掉,有的则用尽全力也贴不住。这里还有个故事,相传民国年间庙宇重修之时,工匠们为寻取这四根主柱颇费周折,最后还是曹娥托梦给工匠去南洋才采到。由于路途遥远,材料抵沪时离上梁之日已很近,船主怕误工期,非常担心。不料从上海至上虞只航行一昼夜便到达庙前江边,船主大惊,认为非孝女神力莫为,不但运输之费分文不取,还特地赶制了一只船的模型悬在暖阁上,以示纪念和敬慕。民间传说,能被吸住硬币的人是孝子或是孝女,哈哈……
曹娥庙里闻名天下的是“曹娥碑”,碑文为行楷体,文笔生动流畅,饱含激情,被所有文人墨客视作瑰宝。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称镇庙之宝。早在公元151年,上虞县令度尚命邯郸淳写诔文并立碑,以彰曹娥之孝烈。此诔文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令众人叹服,
树海读书阁。公元195年,文学家蔡邕闻之赶来观碑。因夜到曹娥庙,他就借着月光,手摸碑文,赞为奇文,忙索笔在碑阴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哑谜式的古弹歌,被后来曹操主簿杨修破释。这里有着一个几乎世界上所有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晓得的传说故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71回中讲到:当年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ldquo,
广济读书阁;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询问杨修:“你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
杨修刚想回答,曹操又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
一直等走过了三十里路以后曹操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
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臼是受的意思,为辞(“齑&rdquo,
树海读书阁;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rdquo,
精彩读书阁0;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
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因为有了这个精典故事,便成就了“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也正因为曹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离合字谜,被看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谜的鼻祖。也是因为这个典故的来历,
孔子读书阁,在灯谜中的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曹娥格”。
从此,《曹娥碑》一事便传遍天下。骚人墨客源源来到曹娥庙,为碑事作文吟诗,临摹碑帖。罗贯中、曹雪芹更是把碑事写到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
汉立的曹娥碑约于北宋元祐年间堕江。王羲之也曾重写过碑文,但也失落。现存的这块是宋碑,由王安石之婿蔡卞书写,碑文共445个字,
铭华读书阁,字体为行楷体,文人墨客视为瑰宝,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曹娥碑名声在外到底刻写着什么呢,
华闻读书阁?我去查了一下,上面是这样记载着的:“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
精彩读书阁。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兹适居。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时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阳。大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载沉载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逐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泣泪掩涕,惊动国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斫自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铭曰:名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庙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利之义门。何怅华落,飘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以昭后昆。”
曹娥娘娘是一个典型的民间之神,曹娥孝女庙则是让人最贴近“孝”字的地方,比任何一本权威的词典注释更深刻。在上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若要儿女孝,曹娥庙里走一遭,今生不到曹娥殿,来世爹娘勿得见。”因为曹娥,上虞才有了“崇孝之乡”的美称。孝在中国深入人心,一个“孝”字,维系了中华传统,其精髓绵延千年而不衰……
相关的主题文章:
闲说 雪花之舞 象背上的思绪——泰国象岛行迹之三 放羊女 并蒂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