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的温婉与厚重
【导读】游甪直古镇,整个人都浸淫在旧时
江南的烟霭中,茶楼、酒肆、经幡、评弹、昆曲会在不经意间伫立在你的面前,尽管我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但眼前的情形仍让我分不清今夕何夕。
地因名人而贵。甪直便是这样的一座古镇,
树海读书阁。
甪直原名甫里,晚唐
诗人陆龟蒙(号甫里
先生)隐居于此让这座
江南古镇大放光彩。明朝时期甫里变村为镇,始改甪直。关于甪直的来由大致有两种:一说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从高空鸟瞰,六条河道构成的形状酷如“甪”字,故名“甪直”;一说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
大地,路径甫里,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金霏读书阁,于是就长期落脚于此,
孔子读书阁,甫里亦更名“甪直”。
“甪”字读Lù,不常见,但自昔骚人墨客,挥毫吟咏留下了许多赞誉甪直的篇章。所以一直以来,甪直就成了“难识的地名,
难忘的古镇”!
从苏州坐大巴到甪直,只消一个小时的
时间,
华闻读书阁。原本是想在车上补补头天晚上的觉的。头在背靠上滚来滚去,没几个回合,同事拍拍我的肩,说,甪直到了。我睁开惺忪的
眼睛,甪直便笼罩在烟雾朦胧的视野中了,街面上车如潮水人如龙,极闹极喧,影影绰绰。甪直本清晰,我矇眬而已。
甪直是
江南古镇。
江南古镇者,
小桥、
流水、人家也。老镇内河道交错,碧水环流,桥桥相望。桥多古桥,有清代的,明代的,甚至有宋代的;水是
烟雨迷蒙,是橹声咿呀;人家是依水而居,黑瓦白墙,屋脊起翘,古色古香。这种模式过于甜绸,行走其间,人会不自觉地茫然,茫然的结果可能是迷失。所以,造访
江南古镇,必须始终保持足够的清晰。
事实上,每一个走进甪直的人,都想深入到古镇的本质中去,在千年
时间的流逝中,感受那刹那间的终古。这种想法既
痛苦又危险。因为就连千年镇守甪直的甪端也未必能洞察一座
江南古镇的真正内核。清代学者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说:“
诗人对宇宙
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对宇宙
人生如此,对一座古镇更是如此,
金霏读书阁。所以,对这次甪直之旅,我想用极遥远的方式去接近它。
佯倘在古镇中,我发现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有些东西都是无法回避的。桥是我深入古镇内部,
爱看读书阁,惟一不动声色的选择。甪直俗有“桥梁之乡”的美称,水多桥多,桥多而密。三元桥、万安桥、众安桥、和丰桥、环玉桥,各具形态,各有风韵,
树海读书阁,一样的力透纸背,一样的厚重老辣。一平方公里的古镇、五公里多的河道上最多时有石拱桥七十二座,现存也有四十一座,很多地方是三步两桥。
甪直的桥称得上是
经典的,一如最优秀的画家笔下气韵天成的水墨画。它酣畅淋漓,
树海读书阁,婉约隽永,神采飞扬,在古镇的一方水域上缓缓流淌。脚还没有塌上去,心已在
江南朦胧的
烟雨中飞翔。桥,是个极具
生命色彩的名词。身前是岸,身后是岸,身上是人,
树海读书阁,是
城市,是
村庄,是芸芸众生。承受一切能够
思考的行动,是它躬俯千年的惟一意义。有人说,古镇的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塌,塌后千年不朽。我相信这不是神话。
行走在桥上,每一步都有可能和前清抑或前明某个人前脚搭后脚。虽然隔着厚厚的尘土,我仍然感受到了刹那的颤抖,沉重的,或者轻快的。
河流造就了桥。在甪直古镇,河道纵横环绕,青石驳岸,杨柳依依。河岸有揽船石,专为船家停泊系缆所用,
孔子读书阁。揽船石精雅别致,美观诡奇,上面有雕花,有立鹤,有狮子,有卧鹿,有飞禽。这些日常
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无不彰显出一种美。这也是
江南艺术的一个特点:源于
生活而又融入
生活,具有一种
现实的指向。从某种意义上说,
江南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发现终极实体,而在于如何在此生此世过一种
自由自在、审美诗意的
生活。西方圣哲向往的“诗意栖居”的境界,
精彩读书阁,在
江南轻而易举就实现了。
河道两岸的房屋,一律的深灰色,这是一种经过
时间洗涤的颜色,每个人面对这种颜色的时候,都会感叹
岁月的无坚不摧。
时间,一个极柔软又极坚硬的名词,在古镇里,总是珍藏着相当温润的传说和神话,供千年之后的来者,搜寻和
回忆。
在古镇甪直,无法回避的还有保圣寺。
保圣寺里有六朝造像石,有唐代塑圣杨惠之所作的罗汉塑像塑壁,有唐幢宋础,有明代建筑天王殿,它们都历经千年
沧桑,仍旧气宇轩昂,
铭华读书阁。我突然想起
作家余
秋雨的一句话:“废墟也有骄傲的形态。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下当年的气势,加上千余年的资格。”余
先生说的是废墟,而我却在这里想起,不知道算不算一种罪过。
在寺里,我刻意不去看碑刻、
文字,不去了解久远的
历史。因为,很多的
沧桑是
历史文书,是惯常思维强加给我们的。我得用心去真正触摸
历史,感受
历史,体悟
历史。然后油然生出些敬仰和喟叹。这样,比无端的感慨真实得多。
寺门口的井亭,是
感动我最深的地方。千年前的古井,仍旧流淌着千年前的井水。人在井口,俯身一探,就被井水以最明亮的方式挡回。或许,拒绝触摸的
历史,才是最持久的
历史;拒绝崇仰的东西,才是最朴实的东西。
陆龟蒙的墓在保圣寺西院;叶圣陶的墓也在保圣寺西院。
两墓相距而望,不足百米。两个不同
时代的文人,却以相同的眺望方式彼此诠释着对方。这是一种
精神的融合,是一种
文化的关照,吐故纳新,生生不息。
在参观叶圣陶
纪念馆的时候,我总有一个错觉,仿佛这位我国现代著名的
作家、
教育家是千年以前的来者。这种感觉固执而又强烈。其实,叶
先生直到1988年才去世。1917年叶
先生应聘到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在那里教学、
写作,
时间长达四年之久,栽培的
学生无数。从1921年起,叶
先生才
离开甪直,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转辗。解放后,叶
先生当过出版总署副署长,当过人民
教育出版社社长,当过
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叶
先生常称甪直是他的第二
故乡。无疑,甪直保存了他太多的
记忆,太多的念想。
在一个叫“四面斤”的小阁楼旁,同行的花
老师给我们兴致勃勃地讲起了她当年在这里读小学的情景。四面斤是一个四五平方米,四面都是窗户的小阁楼,窗外是抄手游廊。小阁楼飞檐翘角,白墙黛瓦。阁楼周围是小树和草坪。平时下课的时候,她就和
同学们在草坪里嬉戏,捉蟋蟀,逮蛐蛐。男孩子经常从土里拔出一些蚯蚓,吓得女
同学们叫爹叫娘。
那时,花
老师读四年级。叶
先生也已经
离开了
学校,但他还时不时地回
学校看看。坐的是驳客游船,船就沿万盛米行门前的那条河道,东弯西拐的“突突”而来。
现在,四面斤里陈设的是叶圣陶
先生面部的石膏塑像。
花
老师是我师傅,正值盛年。但她给我讲述了她的
童年往事后并没有改变叶
先生从千年之前走来的想法。相反,此后,每每看她,总觉得她是从
历史中走来一般,飘渺厚重。大约,在我的意识里,更
喜欢那些被
时间推得久远的东西,太近了反而无法诉说和描写。
纪念馆里,有一些保存完好的教室。经过的时候,内心突然充塞些激动而崇敬的
心情,于是毕恭毕敬地面对讲台,然后闭目端思,遥想大师当年讲课的情形,让自己也回到半个多世纪前,与大师作一番对话。
我先前是打算最后去拜访陆龟蒙
先生的坟冢的。我想在最寂静的时候,静静地去体会晚唐的柔媚,体会他小品文里的锋芒。可是,我却不经意地走出了保圣寺。走出保圣寺,我和陆
先生就阴阳相隔了。
保圣寺内的桂子轩、斗鸭池、杞菊径、小虹桥和清风亭,都是陆
先生留下的。单单这些景点名称,便知主人是个很讲究情趣的文人。
后来,在照片上看到了强哥、滕老和陆龟蒙的墓碑。强哥和滕老神情庄严,面色凝重,我断定:这里,一定举行了一场盛大的
心灵朝圣。我有些羡慕,也有些
失落,只是依稀记起了陆
先生《野庙碑并诗》的一些句子:
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用木。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
此文开篇即以“碑者,悲也”起笔,气势高亢,
情感愤激。
文章一悲民之淫祀,再悲官之贪暴,
作者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锋芒毕露,借土木之神的作威作福,对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作了最无情的嘲弄与讽刺。其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思想和卓越的讽刺才能可见一斑。难怪鲁迅
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里盛赞此文“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陆龟蒙与皮日休、罗隐等以少见的尖锐、大胆确为晚唐
文学带来了一股生气。
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祭奠:对民众,对自己,更是对大唐!
这位出身
江南名望大族,后家道衰落的落魄文人,有才情却举进士不第,遂于甫里买地置宅退隐山林。他一面吟诗撰文,一面从事农业生产。
生活过得悠闲自在,洒脱不羁,常与皮日休一起游山玩水,弈棋钓鱼,饮酒赋诗。
官场冷落了他,同时也成全了他。正因做官不成,他才“破罐子破摔”,索性笑傲江湖;他心境淡泊,闲适悠远,与世无争。更多的时候,他是带着书籍、茶壶、文具,或躬耕南亩,或垂钓江湖,写出了大量反映农事活动和
农民生活的田园诗。
金刀劈翠筠,织似波文斜。
制作自野老,携持伴山娃。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
争歌调笑曲,日暮方还家。
这是《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籝》。陆龟蒙写这首诗的时候,在甪直已经
生活了很久。这些诗,如茶香般淡雅,似
莲花般素洁。他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
中国人的
生活哲学。
陆龟蒙有《甫里
先生集》、《笠泽丛书》等诗
文集。他的诗文以咏景物居多,大多反映了他隐居水乡甪直的
生活;而愤慨世事,忧念民生的
作品较少。
然而,陆龟蒙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由他的小品文决定的,而不是诗。这也告诉我们:
文学始终要以民生为第一要著。
错过陆
先生的墓,正好给了我再次造访甪直古镇的理由。这是一个产生
思考和
记忆的地方,重温是
自然而然的事情。
从叶圣陶
纪念馆出来,沿河岸折向左,不多久,就到了万盛米行。
在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我望着那一湾清且略浊的河水,脑海里极快速地寻找叶
先生《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这里当年繁华的情形:“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
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莱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同事感叹河道太窄,河水太浅,便疑心叶
先生在夸大。我知道,这不足为奇,
生活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可能性,它远比
文学来得鲜活、深刻、久远。
叶
先生的
作品,常有一种恒久的沉重。有人说那是源自叶老内心的一种宏阔的境界;也有人说那是叶老一种关爱
人生的大慈悲心。我想,不管什么原因,一部
作品,一个
作家,能让你在沉重中
品味到关爱和温情,
宽容和忠恕,这已经足够了。
我沉思了片刻,径直跨入了万盛米行。米行现在改为农具博物馆。进门,仍是当年万盛米行的柜台,在柜台面前,我停留了些许
时光,遥想当年叶
先生经过柜台的情景。这种想象在走访很多古镇的时候都有过。本质上,拜访古镇的最高境界,是在
岁月的长河里不期然遇上几位古镇流传千古的人物。然后,在河边寻一方石头,端坐。眼只望着,无语,任身旁船来人往。在瞬间完成一种
文化的传承,一种
精神的神合,一种
情怀的畅达。这是一种极亢奋的状态。
游甪直古镇,整个人都浸淫在旧时
江南的烟霭中,茶楼、酒肆、经幡、评弹、昆曲会在不经意间伫立在你的面前,尽管我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但眼前的情形仍让我分不清今夕何夕。
我曾行走乌镇,在两边高墙的深巷里,用脚步去叩响
岁月尘封的
记忆。冷不丁,一位白发苍苍的
老人,出现在高墙的某个窗口,看不出年纪,是
时间的化石,他那不太灵活的
眼睛,是
时间的旋涡。我定睛一看,立刻就卷进了这无边的时空之中。等我回过神来,才想起王安忆的一句话:“
时间这个东西,是不能定睛看的。”这是一种绝妙的组合,斑驳的高墙和耄耋
老人,足以让所有年轻人在
时间的漩涡中沉沦。
晚上,我们躲在一座深灰色的酒楼里,享用晚餐。从二楼的窗口望去,不远处是一座茶楼的墙垣,墙头、瓦逢间长满野草,荒凉而凄艳。茶楼里有
音乐飘出,是唐磊的《丁香花》。心中便暗想,旧时
江南毕竟只“旧”了一半,这
音乐就让我走到了现代。不料,杯觥交错,几杯“今世缘”下肚,人就朦胧了。风中的音响、墙头的荒草重又将我长久地包裹在旧时
江南的
岁月里,渐渐淡化成古镇深处某个被忽略的细节。
本质上,拜访
江南古镇,需要一种
精神的高度!
相关的主题文章:
“仲夏逐梦”实践队成功完成第一次音乐主题团课 一个人的好时光 残 诗 她说 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