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谈“城”说“郭”
翻烂二本史书只见百官作为上虞县治所在,有后“郭”、东“郭”的记载,却不见“城”的记载,我们从小在电影、小说、连环画中曾经看到过古代的城市模样。这&ldquo,
树海读书阁;城”在历史上是指都邑四周用作军事防御的城垣,
金霏读书阁。这种城防建筑多用内外两重城垣组成,在古代的时候把内城称作“城”,外城称为“郭&rdquo,
孔子读书阁;,所以有“城郭”之称。
许多古代城防建筑,不仅有两重城垣,而且还有护城壕沟,围于城垣之外。这种护城河在过去又称“池”,里面的城称“垣”,总称为&ldquo,
精彩读书阁;城地”。在城垣中一般有2至4个门洞,城门洞上还有巍峨的城楼,
树海读书阁;在城垣的顶上两边各设有城垛(或城堞)、箭孔;在城垣的四角设有角楼。为了加固城垣,在外墙相隔一定距离处就有一段墙体突出在外,这就是“马面”。在城垣内侧,还有步马兵登上城垣顶上的马道,
铭华读书阁。城外护城壕沟上,对准城门洞的地方设有吊桥,作为城内外驻守的军队和市民出入之道。
我们能见到的这些建筑对于古代一座都邑城防体系都是不可缺少。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只拥有近距离攻击的刀枪、火炮作战武器,这种城池建筑对防御敌人进攻,坚守阵地不失,十分管用。我在书中曾多处看到过在敌强我弱情况下,一方采取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的战术,防守数月乃至数年不被敌人攻克的记载。
关于“城”“郭”在我国夏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已经出现了,
树海读书阁,《释名》云:“城,盛也,盛受国都也;郭,廓也,
爱看读书阁,廓落在城外也。”《吴越春秋》中有记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又《淮南子•原道训》:“夏鲧作三仞之城。”
考证城郭之起源,当开始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中的聚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城市一般分为外城、内城两部分,为外城套小城的“回”字形建筑格局。外城叫“郭&rdquo,
华闻读书阁;,内城叫“城”,“郭”周长为七里,“城”周长为三里,“郭”与“城”周长之比为七比三,有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之称。
在当时的社会里,“城&rdquo,
树海读书阁;内为国王贵族所居住,“郭”内为一般的老百姓所居住。当年的&ldquo,
孔子读书阁;城”“郭”有两种形式,
金霏读书阁,一种是“城”(即宫城)位于“郭”之中,另一种是“城”与“郭”分开的。早期的城市大多是宫城位于郭城之中,后来才有了宫城与郭城的分离。
远在夏、商时期,还只有“城”的概念,及至周代,周公营建洛邑,才开始创建小城连接大城、西城东郭制度,并为后来各称王诸侯所采用。“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这是古代城郭的基本功能。即便推行郡县制以后,城郭的“御寇守民”功能仍没有变。
而“城”和“市”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郭内有“市”,这是居民生活所必需,而“市”只是城郭内一个固定的商业活动场所。城郭一开始就实行封闭式管理,郭内“里(坊)”和“市”分设,“里(坊)”内无“市”,“里(坊)”和“市”都设有门墙,有专人管理,定时启闭。
随着城郭人口的增加和市场关系的不断扩大,居民对于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到了唐中晚期,逐渐突破了封闭式管理的市场时间和空间的规定,先是出现夜市,继而在市场内增设店铺和破墙开店,接着又在居民的坊巷内开店买卖,这样,城和市融为一体,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
百官的地名由来已久。据《水经注》记载:“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候会事汔,因相娱乐,故曰上虞。”后人因名其地曰“百官”。由此推算,百官之得名已有4000余年历史了。历史上百官镇一直是上虞县治驻地,浙东古镇。自秦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首次在这里设县,定名“上虞”,隶属会稽郡(绍兴市),县治所在就叫百官镇。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据我研究,古代的百官远在秦朝前就设立了“城郭”。今天的城北赵家、中利、杜家一带是百官的后郭,而蜈蚣山外的渔浦湖中活迹山、梁家山一带则是百官的东郭,当年的活迹山还设有山寨驻防着水军,在兰芎山下的梁湖应该是百官的南郭,当年也驻扎着步军。百官的“郭”是没有城墙的,是一道木栅栏。
古代的百官“城”北在“百官河”以南“交界桥”为界,南在龙山头以北,东傍龙山西临上虞江,城区面积很小。“城”内驻有军队,营房就设在“校场”。
在北宋以前是实行较为严格的“里”、“市”制度,后郭以内的“百官里”是我们百官居民的居住地,“百官河”以内的“百官市”是官署衙门和商业活动区,“百官里”与“百官市”是有严格划分的,下市头的“百官里”是严禁经商活动。所以隋唐乃至更早的时代,所有商铺都设在上堰头的“百官市”内。至汉代的“百官市”区官署的所在地,置于“百官市”的中央,在今天百官的龙山路人武部地段。当年“百官市”内的官宦商贾水路船只由“百官坝”进出上虞江,而“百官里”内的老百姓水路船只由“丁家坝”进出上虞江。
到了宋代,由于百官成为了商埠,集镇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百官市”逐渐扩张,商铺作坊可以开设在“百官里”了,百官街也由上堰头发展到下市头糜家桥,百官三里长街也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百官街河”两岸沿街两侧,大小商号,鳞次栉比。街上人群摩肩接踵,商铺店堂内声声叫卖或讨价还价,茶楼酒肆里行令猜拳或小二唱喏,非常热闹,逢年过节百官街更显闹热。
筑造“城郭”主要是为了守君卫民,防止外敌的入侵,“城以卫君,郭以守民”。至于“城郭”的选址是颇有讲究的。原始社会聚落时期,人们选择居住在离水不远的地方,以便取用。进入阶级社会后水源仍然是“城郭”选址的重要因素,但人们已经开始注重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百官的“城郭”内水源丰富充足,上虞江是天然的水资源,龙凤山涧九溪畅畅流淌。当时的海岸线离百官很近,为了上虞江咸水倒灌问题古人做了许多水利工程。“郭”内孔山前开辟了大型水池“百官沟”,“城”内除了“百官河”“百官街河”水绕外,还挖掘了不少池塘水井。
“长安依旧在,何处寻唐风?”岁月在历史的长河里流逝,百官昔日金戈铁马垒砌的城郭,流血漂路橹铸就的辉煌,早已变成了今天魂牵梦萦追寻的一曲骊歌,但在我的心中梦里余韵犹存。
相关的主题文章:
《恋江南》江南好,飞雪更 一粒沙石 《云间大美之极》之余音 注定,你是我的梦 东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