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剧团
【导读】
农村生活的贫瘠,也致使
文化娱乐活动相当匮乏,人都在为了填饱肚子挣扎,能够有这么一些原始的娱乐活动已经很不错了。要不
人生还有什么指望和
快乐呢,
孔子读书阁?
五六十年代,虽然农村还很贫困,人们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甚至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但是人们也没忘了文化生活。那时可不像现在,又有电灯
电话,又有收音机,又有电视机,农村见一本
小说都难,有本大众
电影那就跟宝贝似的。街坊家一个大哥当时有《大众电影》几本,刊登当时十大电影明星和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的,总是听他说什么十大明星和二十二大明星的,当时我们并不清楚这些
中国的大明星,也是后来逐渐知道的,
树海读书阁。他那几本宝贝从来也没有拿出来让我们看过,只是听他说,
爱看读书阁,看样子他是舍不得拿出来的,那是他的宝贝啊!在农村如果谁有本好书,谁都想看,借出去了就很难再找回来,最后也不知道传到谁的手里去了。所以人家不愿意借给别人看也是可以理解的。
据村里人讲,
树海读书阁,五十年代的时候,我们那里每个村子都有一台大戏,每年都是这样,
精彩读书阁,我们当地叫“蹦蹦戏”,也就是现在说的评剧。我们那里有几个比较大村子,人也多,拉一个班子,组织些人搞一台大戏不是上没问题;再说每个村儿吹拉弹唱的人才都有,谁没有点儿业余爱好啊,更何况有些会玩乐器的都是祖传世家,干吹鼓手已经有好几代了,演奏一场大戏不是什么问题。农村文化娱乐的底子还是有的,我们那里有这个传统,过去土改的时候就上演过大戏。
五十年代的事情只是听说,当时还没有电,虽然老家在北京近郊,离城并不远,但是有了电灯也是上个世纪62年的事了。五十年代即使村子里上演大戏,也是白天演,不会晚上演。到了秋后冬闲,村里就组织人排练大戏,准备过大年演,过去农村过节,那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小一个月的
时间,从大年之前一直过到过了正月十五,这才算把年过完了,所以大戏也要演半个多月,不但在本村演,还到周边的村子演,
宁静读书阁;我们村儿人多,所以人才济济,我们村的节目好是周围的村子比不了的,
孔子读书阁,所以大戏就被县上看上了,还到县里去演,车接车送,坐汽车啊!那时坐汽车可是稀罕事儿啊,
华闻读书阁!一般人谁也没坐过汽车啊!那时我们那儿属于宛平县,宛平县那时可大啦!横跨河北省。我们村的评剧在整个宛平县都是有名的,所以每年都要出去演不少场,都是人家请呀!据说外出演出的乡亲都是义务演出,就是人家车接车送,每天管吃管喝,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其实那时候能够管饭就已经很满足了。
不过一年有几个月都在忙活排练演出的事,
自然耽误了家里的很多事情,家里家外的事情一推三二五,
树海读书阁,很多家的
女人就有意见了,就会埋怨自己的
男人:你倒好,一天到晚乐和不着家,
金门读书阁,家里没有什么指望不上你,人家隔壁的山柴都堆成山了,咱家连一根儿柴火苗儿都没有呢!看咱们春起烧什么,
树海读书阁?
其实当时很多的
家庭都是这样,只要爷们是剧团的,家里的事情自然就搁下了,有的惦记家里的事,有的一出去就省心了,家里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人多一些,尤其
喜欢文化娱乐的爷们,都有些
浪漫呢!
到了六十年代,村子里倒不演“蹦蹦戏”了,成立了宣传队,实际上是大队团总支组织的,人员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成员也都是有文化的人,不像过去唱“蹦蹦戏”,虽然大字不认识几个,但是整场的大戏全本都在心里头,不认识字也没有关系,咱也能演。也不用看谱子,就是凭自己长期的经验。
节目形式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什么专门的大戏,而是什么都有,
树海读书阁,有舞蹈、快板、表演唱、二胡、手风琴独奏等等,都是小节目,也是可以演一场的。不过风光却不如五十年代的大戏了。本家的大哥、对门的德元儿哥都是在自学二胡的,在家里拉了十几年,尿脬不是那么高,也加入了宣传队,他们那水平我都领教过了,所以宣传队的整体演出水平并不高,也就是活跃村子里的文化生活嘛,
铭华读书阁!
这都是老黄历的事儿了,自打七九以后农村土地承包以后,生产队和大队都不存在了,宣传队也就没有了,成为
乡村历史的
记忆。
难忘的乡村娱乐生活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
北方的农村,没有那么多娱乐生活,农村的青年大多在劳动之余有那么一些自己土法的娱乐活动的,
树海读书阁,这些的娱乐很
简单,不需要什么道具,白手起家,有两只手就什么都可以创造。就像下棋一样,
金门读书阁,但不需要到田间干活的时候身上带上象棋或者军棋,当然也不用带棋盘,什么都不用带。劳动歇闲儿的时候两个人坐在田间地头,用树枝画上一个棋盘,再把树枝折成寸把长,一段一段的就是棋子。两个人对面坐着,手执棋子,分甲乙方,就这样下起棋来,
树海读书阁.3;当然这样的下棋也是分局的,能够下几盘也是由歇闲的时间长短决定的,
华闻读书阁。
当时有几种这样的土法棋类玩法,
广济读书阁,有“捋”这种玩法,有“加挑儿”这种玩法,也有“老虎管山”这种玩法,当然这种玩法很简单,一般成年人是不玩的,小孩子才玩这个。所以在生产队干活的年轻人是不玩这个的,一般都玩“捋”或者“加挑儿”。这些个玩法都是两个人玩,用的都是树枝或者用石子,就是棋盘的画法不同。这些棋盘的画法我至今还有
印象,还可以画出来,这里无法展示出来,是很
遗憾的事情。我想:只要听说玩“捋“或者玩“加挑儿”,大概在北方农村
那些上了五十岁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精彩读书阁。这是当时很流行的玩法啊!也是当时农村最重要的娱乐生活。
实际上那时候的人都是苦中作乐,
树海读书阁,劳动本来是很劳累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富裕,甚至吃不饱肚子,一年到头满打满算也挣不到200块钱,
爱看读书阁,到了年底结算还超支,哪里有什么收入啊!即便是半导体收音机这样的东西,一个村子也没有几家有的,除非家里有在城里工作挣工资的才有,那时的农村根本就没有电视机了,
修身读书阁,书是买不起的,买油盐酱醋的钱还得从鸡屁股眼里去掏呢!而真正有象棋的也很少,整个村子大概也就是大队团总支有那么两副象棋,到了晚上就没有你玩的份儿了。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大队部里才有了一台乒乓球案子,那时可不是谁都有份儿大乒乓球啊!那是多么奢侈的运动和娱乐啊!
农村生活的贫瘠,也致使文化娱乐活动相当匮乏,人都在为了填饱肚子挣扎,能够有这么一些原始的娱乐活动已经很不错了,
金霏读书阁。要不人生还有什么指望和快乐呢,
树海读书阁?
这些简单而又原始的娱乐,也反映了
农民的智慧,在生活的贫困中创造的智慧,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创造的智慧,很原始,
金霏读书阁,很朴实,确是智慧的结晶。他们在劳动之余的对峙和搏杀,他们各自用自己的狡计和阴谋都想战胜和打败对方,以获取贫乏生活的快乐,他们是
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们是质朴的,
孔子读书阁,也是智慧的;他们是愚钝的,也是聪明的。他们为了一盘棋争执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甚至动起手来,最后打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打完了,骂完了,最后还得去干活;几天谁也不理睬谁,
树海读书阁;过了几天又是喜笑颜开,又继续他们的娱乐活动。这样的情景我见多好多次呢!
如今这些娱乐活动,这些土法的玩法,已经没有人再玩了,甚至很多人都
忘记了他们
曾经玩过这些东西。生产队已经撤消三十年了,
精彩读书阁0,自打我进城的第二年——1979年,那就是人民公社的末日,土地开始承包给个人,没有生产队了,也就不再有社员这个概念,大家不会再聚集在一起去田间劳动,也就自然没有玩“捋”、“加挑儿”的可能。一切都成为历史,一切都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是那一切是那样令人难以忘记。
2009.3.19上午9:31
【
责任编辑:南风】
相关的主题文章:
“让他说完”也是历史的进步 晨_7 续《躬耕绿野的拓荒人》 三下乡——付出总有收获 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