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上堰头的“永兴南货店”
老辈手里的百官上堰头是繁华的商业地段,
树海读书阁,从“百官坝&rdquo,
金霏读书阁;老坝底沿着“百官街河”到桃园桥(解放后改称解放桥),在这短短的百把米“炮仗”长的一截街面,聚集了数十家商号店铺,几乎襄括了&ldquo,
孔子读书阁;三百六十五行”所有服务行当。
当年的“百官街河&rdquo,
树海读书阁;左侧,列列排排有和茂酒店、张德剃头店、永兴南货店、九斤烧饼店、吴光米店、益志祥金店、何兴宝酒店、阿毛酱油店、张德泉张兆昌栈房、罗老头照相馆。而&ldquo,
铭华读书阁;百官街河”右侧,又有义大公糖行、骆宏基酒店、周阿三酒店、德记饭店、万安旅馆、谢九江酒店、何协成烟糖店、金华鞋店、王义夫茶店,宁绍饭店、张维昌文具店、赵德全理发店。还有大舜庙大门前许许多多的地摊小贩,一派繁华景象,百官上街到处是摩肩接踵的行人,一片熙熙攘攘,非常闹热。
每天都有从四面八方涌到百官来“赶街市”的人,在过去那个农耕经济年代,大多数“赶街市”的人先要把自家地里刨出来的山芋、萝卜、蔬菜;从池塘里挖出的莲藕、茨菇;从鸡窝、鸭舍里掏出的鸡蛋、鸭蛋;自家编制的竹篮、淘箩、扫帚、竹椅;以及多余的粮食;还有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具拿到横街里的市场上来,希望卖出一点钱,再换回自己想要的东西。等到晏快头“市头”散尽,他(她)们就小心翼翼地把到手的铜钿银子,用手帕布包裹好,塞进自己贴肉(身)的口袋里,然后在百官大街上的布店、日杂店和南货店去买点东西。如果想要置办“南货”,就会去上堰头的“永兴南货店”那里。
这些“赶街市”的平头百姓,她们来到“永兴南货店”里的柜台前,
金霏读书阁,一般不会先同店家说“我想要什么”,而是眼睛先盯着货架里的东西,心里却在盘算口袋中的那一点钱&ldquo,
华闻读书阁;到底能买些什么东西才好?”
其实她们所看到的酱油、酱菜、火柴、煤油、食盐、烟酒;还有走亲戚时必须要带的茶食,如桃酥、蜜枣、柿饼、冰糖、桂圆、荔枝,这些东西样样都是她们心里想要的。可是这些放在玻璃罐中的食品,在当时简直就是奢侈品一般不会碰的,只是看看而已。
如家里有提亲、祝寿和走亲戚需要,就选上一、两种,称上个半斤八两的,已经非常体面了。当选好了想买的东西,店家就会麻利地用荷叶把商品一包,再把长方形的大红纸条往上一覆,最后用几根含在嘴里的,捋一下使其潮湿的蓑草,把所要包的商品包扎成上面小,下面大,长方形的“斧头包”礼包,
树海读书阁。
店家打好结后,当着客户的面用手拎拎、试试,以此向客户证明所打的结扣是结实的。但不会急于要把包好的商品递给对方。这个时候,
爱看读书阁,“赶街市”的人会翻开自己的衣角,用微微颤动的手从衣服里,抠出那个钱“包”。等付了钱后,店家才会把包好的东西递到她们的手上,还会说上一句客套的话:“请放好,请慢走,下次再来”。
南货店,如今在我们百官街已经没有了,现在的年轻人恐怕知道的也不多。我听娘娘讲过,我父亲的老表她家父母在上堰头曾经开过一爿名气很大的南货店,后来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毁了。其实我对“南货店”留下的最深印象,来自于小时候看过好多遍的电影,茅盾笔下的《林家铺子》。
旧时的南货店一般规模比较大,“时鲜果品,瓶装酱油,糖果饼干、虾子鱼生”,南货店门口通常都有这样的黄底黑字招牌。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出门走亲访友、以及民间信仰活动都得与南货店打交道。因为在这些节日和祭祀活动中,所需的祭品和食物都要从南货店里去买,所以当时的南货店在百官的老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精彩读书阁。一般的南货店,都是老字号,
树海读书阁。
开设的南货店一般设有店堂、帐房间、稿间、蜡烛间、栈房(仓库),
孔子读书阁,职员有老大(读驮)、先生(经理)、帐房(财务)、出关(采购)、伙计(店员)、出栈(总务、食堂)、学徒以及季节性雇用的蜡烛老司、稿间老司等等,大约十五六个人。老板一般兼经理,当然也有做甩手掌柜全权交给经理去负责的。
南货店的帐桌上,除了摆设黑砚和帐簿、算盘外,还有一个铅盒子。盒子铁皮划格,格子上贴着各个店员的姓名,谁做下的生意,收入钱币就放在谁得格子里。桌旁设有铜钱柜,若是收入铜板就往柜内丢,打烊后取出结帐。经理则高坐帐桌首座,眼观四方,观察顾客,监督店员。
客商如有货物运到或掮客来兜货,先要把样货取来送给出关先生看样,如金针、红枣、红白糖等,每次都有斤把商品,不论你卖或不卖,样品都归出关先生所以。南货店的标价都用码子,即│‖≡×⊥即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如红糖四角六分一斤,就写“×⊥”,生仁二角分九一斤,就写“‖”。
据说,走进南货店最引人注目的是厅堂当中高悬的蜡烛架,蜡烛架倒钉在天花板上,架中长钎上插着一根根各种红烛,在蜡烛上有堆龙凤的,有堆花卉的,有写金字的,煞是好看。讲究的烛架上四周是黑板金字还精雕细琢着人物禽兽,相当美观。
南货店柜台不高,成曲尺形,靠墙的是一排橱子,一格格地摆放各式各种货品。柜台上方悬挂一只球状的线球,出售的东西包裹好,就顺手一扯一扎,完毕后就把“斧头包”递给了买主。
南货店的食品大多是干货,有南北果品、海货、菜蔬、糕饼、糖类;还有海货,什么蛏干、乌贼干、虾干、开洋(虾仁干)、螺肉干、鳗鲞、纤鲞、海蜒(海里的小银鱼干)、淡菜、紫菜、海带海蜇皮;也有为富裕人家准备的鱼翅、鲍鱼、海参、干贝、鱼唇、鱼肚等珍贵海货。腌腊制品如火腿、咸肉、香肠、风鸡、板鸭等,糟醉食品如泥螺、醉蟹、虾子糟鱼、糟蛋等。
南北果品相当丰富,南货有荔枝、桂圆(即龙眼)、莲子、花生、胡桃、栗子、柿饼;北货有红枣、元枣(俗称黑枣)、核桃仁、杏干。菜蔬类包括香菇、木耳、金针、黄花菜、老笋干等。糕饼类有饼干、饼子、豆酥糕、炒米糕、炊糕、软糕、阴糕(糯米蒸的,较软)、五仁糕、百子糕、状元糕(家生男孩分状元糕)、白糖炒(炒米糕的一种,以白糖为佐料)、炒米、油泡枣、芙蓉糖。
节时又有月饼、巧舌(农历七月七的一种油炸的薄似舌头的麦食.取意:食之可能言善辩)。糖则有白糖、红糖、冰糖。其余的如索面(长寿面)、粉干。
各式纸为纸蓬(最粗糙,一用包装.二用于去世的老人)、南屏纸(用作草纸,也作烟纸,有时卷烟,有时作水烟的引信)、花笺纸(一作影写,二作纸钱,旧时老人去世,要送纸一两刀,上放蜡烛一对,主人家的帮人会用钱砧在纸上敲出一个个的钱印来,充当冥间的钱币)、五色纸(红、绿、黄、蓝、黑、白,用于“开火光”)、金银纸(喜事用大金纸,丧事用金银纸)。红白喜事少不了的还有笔墨、菜油、红粉(儿童过周岁外公送的年糕上须用红粉点一点)、灯笼、灯芯、蜡烛、鞭炮。过年过节还要卖对联。
南货店卖这些东西并不简单,店主必须要懂行,洞悉人情世故,熟知乡方风俗,只有这样才可能把生意做好做活。百官街里做大事体的人家一般购物时,自已会带有褫公开出的单子,黄纸上写着:“灯笼一对.蜡烛三对,菜油二两……”店主只须依样画葫芦,逐样找出来就行。百官人要办酒势,所用的盘担在南货店这里也能买齐的。
到了逢年过节,年关将近时,南货店就更加热闹了。真是生意兴隆,门庭若市,顾客络绎不绝,店员应接不暇。正月拜年,兴送包头,包头又叫风鼓包,用纸蓬包裹。上小下大,酷似风鼓,礼品就放在里面,量很少,却好看。
因为过年送礼的人很多,所以南货店往往在农历十二月廿六夜就会“做马牙”,办酒席宴请店里的大师傅小学生,提前过年。接下来南货店就开始忙了,包包头一直要包到正月。
拜年一般送饼干、炒米糕、油泡枣(条状油炸物)、柿饼、索面。到七月七,送巧舌,一般是外公送给外孙辈。第一次最隆重,必须送足十二种。八月十五更有风味,店里挂满了“图画纸”。有戏曲故事、吉祥人物、四时花卉,外公、舅舅来买“图画纸”,就可以挑一张自己喜欢的,店主把它剪下来,包在大饼上面,用细红绳系着,连同麻果、点心,就是中秋的礼品。
南货店生意顶忙的时候,不仅要扩大货源,而且还会自产自销。蜡烛是当年南货店销售数量大宗的商品,因为销售量大,所以在南货店的店堂后面往往有制造蜡烛的工场,蜡烛分为红烛和素烛(白色)两种。这些蜡烛不仅供本店门市销售,还批发给其他较小的南货店及周边乡村中的杂货店。
当年制造的蜡烛规格品种很多,一般是按照蜡烛的重量、长短、粗细来分类的,基本分为四堂、八堂、状元红、三灯、五灯、二两、四两、六两、半斤、一斤(又分为长一斤、短一斤)、局四两、两斤等长短粗细不一的十多种规格,有时还生产大户人家和庙宇中的重达五十斤、一百斤的特大蜡烛。
制造蜡烛一般是手工操作的,制造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烛芯和桕油。我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有许多制造蜡烛的工具,娘娘对我说过,这是以前南货店里遗留下来的,因为东洋鬼子掼炸弹,她们王家后来搬到杭州去了。每年的冬季,便是制造蜡烛的忙季,也是南货店蜡烛销售的旺季。因此,南货店设置有店堂、帐房、蜡烛间、仓库,雇有许多师傅、帮工。
以前的南货店出售商品讲究包装,不同行业的店铺包装样式不同,据说杂货店为三角包,中药店为四方包,布店为长方包,而南货店是斧头包。使用的包装纸要先分大小裁好,一次备足几天的用量;绳子根据需要的粗细、长短缠绕成盘,挂在柜台上方;包装纸袋和装放礼品所需的礼笺、红纸礼条、彩绳等,都要事先准备好。
当南货店出售的东西秤好后,就要拿一张黄黄的粗草纸裹好,接着再用细纸绳捆扎,覆上一张红纸,大意为喜庆吉祥,上面还印有南货店的字号和商品介绍。包裹里面的东西一般是红枣、桂圆,或者是豆酥糖、绿豆糕之类的,因其一头扁平,一头厚实,形似斧头,所以称为“斧头包”。
但南货店使用最多的包装还有一种是上等晒干的荷叶,“标准”就是不破不裂;干柔适度;色正清洁。用眼观之,淡淡的绿、洁净无斑;用手抚之,绒而不涩、滑而不腻;用鼻闻之,清香浓郁。所以千百年来这些南货店的字号是张记也好、李记也好、还是王记也好,不管如何地改弦更张,所不变的都会使用荷叶来包装食品的方法。这荷叶因为有离水、离油的功能,且柔韧、坚实,所以在南货店里用途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不裹。
早期的南货店与酒店、酱园、水作店,是不相混杂的,各司各职,后来也兼卖了酱酒、日常用品,以及小孩喜欢的糖果、小玩意,成为了真正的杂货店。百官的许多南货店因为融人了普通老百姓的社会,那番热闹的景象一直成为了百官街头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如今南货店消失了,代之的是超市,“斧头包”也不见了踪影,代之的是塑料马夹袋,过去了的百官街头南货店永远地留在了老一代人的记忆深处……
相关的主题文章:
说实在的人世啊 井冈山中心公园假日一瞥 一张老照片(全国诗歌大赛获奖作品) 2012年的第一场雪_1 看班级专栏文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