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名园圆明园(续5)
福海
福海占地400余亩,是圆明园中最大的湖面,位于圆明园东半部,也叫东湖。
福海是雍正时开凿的,依古老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史记秦始皇二八年》:“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渴望长生不老、万世不竭的秦始皇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浮动一片金光,便询问随驾的方士徐市,徐市骗他说,那是仙岛,名叫“蓬莱”(草名),上面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乃遣他率三千童男童女前往海外仙岛寻仙,他们东渡后竟在当地婚配不还,自号“徐福”,即不断升腾的意思。又,秦始皇&ldquo,
孔子读书阁;作长池,引渭水。。。。。。筑土蓬莱山”。汉武帝在建章宫凿太液池,中起三神山,深化了秦始皇的仙山意境。这样,模仿自然山水,追求人间仙境的“一池三山”,就成为后来历代帝王营造御苑时必有的内容。福海寓意为“徐福海中求”。
辽阔开朗的福海,碧波荡漾,
树海读书阁,水光浩淼,西山遥峰入镜,上下辉映。沿岸有“澡身浴德、平湖秋月、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镜鸣琴、涵虚朗鉴”6景。数10条时宽时窄开合有序的河道在福海外围环流,又与湖水相界接,源远流长。沿岸各景设桥连通,柳暗花明,白玉珠栏。“海岸”有又平且直的石岸,有碎石铺就的斜坡,使准正方形的湖面,显得曲直不一。
福海开凿之初,雍正常常来此视察,他总认为缺少海的气势,要杀死造园师。一个风华少年临危受命,许诺一个月把福海变成大海。当雍正再次到来的时候,一下子被大海的意境吸引了。忙问其故,少年说:“园中造海,只能神似,不得形似;照搬大海,不是园林艺术。”随着少年的评说,一幅生动的景象展现在雍正眼前。沿岸叠石是一群群活泼可爱的海里动物:海龟、海狮、海象、海狗、海豹、海豚,以及鲸鱼、龙虾等等,有的躺在石岸懒懒地晒着太阳,有的正准备下水,有的刚刚从水中爬出,形态乱真,活灵活现。雍正惊呆了。少年告诉他,这就是传说中的海八怪,既为点缀风景,又渲染气氛,是它们让福海活了起来。雍正龙颜大悦,嘉奖了这位聪颖的少年。
公元1730年9月20日,突发地震,惶恐不安的雍正匆匆逃离园中宫殿,登上了停泊水边的龙舟,在福海上飘飘荡荡过了一夜。危机时刻,福海成为了雍正心中惟一可以依赖的“福祉之海”,他得到了休憩与安宁,
金霏读书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福海中建设三岛,为蓬岛瑶台,仙山琼阁隐约浮于湖光山色中,是精致的中景,又是绝妙的障景,增加了水景的深度,湖面更显开阔,烟波浩缈。
湖岸的景点如南屏晚钟、雷峰夕照、两峰插云、平湖秋月及北岸深处的三潭印月,都是直接采用杭州“西湖十景”的称谓,福海景区大多意在仿写西湖的风貌。清波秀景,素妆淡抹,倒也形神酷似西子。
因其辽阔,圆明园中一些重大的水上活动都放在福海进行,端午龙舟纵横竞渡;冬时冰面人力拖拉冰船,是一直必有的内容。良辰佳日,园中升起焰火,落映水中,又是一大景观。
圆明园中的“西湖十景”
西湖,
孔子读书阁,江南美景的一颗璀璨珍珠,传说天上的宝石或是仙宫里的镜子掉到了人间。它在浙江省杭州市内,全湖面积约6平方公里,三面青山一面城,湖中有白、苏二堤,湖中心有孤山、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等湖中胜景。
自唐朝始,西湖成为游览胜地,宋时有了“十景”之说,而“十景传来总不同,西湖烟水本难穷”。苏东坡的“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几乎做了西湖的上乘广告。杭州西湖名扬天下。
好风雅,喜燕游的乾隆六下江南,次次俱到杭州,并在西湖各处执笔题词。兴致不尽,便在圆明园营造起西湖美景。或照本实搬,或取其意境,或用其芳名,移天缩地,“以北方雄健之美,舒写江南柔美之情”,其中,最突出的即是对“西湖十景”的仿造。
圆明园四十景中,“平湖秋月”和“曲院风荷”做为独立二景,直接题额命名,其它八景,则附属于四十景中的某一景,分别是:
“天然图画”东侧有“苏堤春晓”,
“汇芳书院”东有“断桥残雪”,
“水木明瑟”西北有&ldquo,
爱看读书阁;柳浪闻莺”,
“西峰秀色”西有“花港观鱼”,
“方壶胜境”西北有“三潭印月”,
“平湖秋月”东北有“两峰插云”,
“夹镜鸣琴”东侧有“南屏晚钟”,
“涵虚朗鉴”正宇是“雷峰夕照”,
西湖十景中,
金霏读书阁,“苏堤春晓”名冠第一,现在的苏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的林荫大道,环湖北路有“曲院风荷”,经过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谰、映波六桥以及“花港观鱼”,(由此东南行,折入西湖南岸,
树海读书阁,便到了柳枝依依的“柳浪闻莺”)直达环湖南路,北山即有“南屏晚钟”和“雷峰夕照”,由此向西,通虎跑、通六合塔、通九溪十八涧。西湖美景,联成一片。
西湖的中央,有一个小岛,叫“三潭印月”,西湖外湖与里湖的分水点上(白堤)有断桥残雪,湖边则有平湖秋月。登上南高峰与北高峰(双峰插云)等数10米到300米高低不等的山峰,可以远眺西湖秀色。
别称东湖的福海,实际在着意仿制西湖风貌,环福海有半数“西湖十景”,象颗颗珍珠散落在圆明园中,西湖里有“小瀛洲”,福海里则有“蓬岛瑶台”。
“西湖美景三月天哎。。。。。。”香港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的主题曲不绝于耳。许多美妙神奇的故事就发生在西湖。那位从峨媚山上来到人间的白娘娘,在断桥与许仙相会;法海将白娘娘镇在雷峰塔下,等等。
飞雪飘飘,慢步断桥,四围群山,粉妆玉琢,分外娇娆。
断桥的“断”究竟是取其音“段”和“短”,——这条桥在元朝时叫段家桥,又叫短桥,还是取其意,——从孤山而来的白堤,到此而断,无从定论,却平添了趣味。“有道是断桥桥不断”,更恰如其分。
汇芳书院内的断桥,是用青石叠成的,桥面比两端的山背还高。临桥赏雪,可环视御园冬景,眺望远山雄姿。断桥附近有十几品怪态多姿,意趣横生的湖石,点缀在苍松翠柏之间,煞是生动。
而圆明园中的“两峰插云”原是一座城关建筑,倚山高台的四方重檐亭,外悬乾隆御书“两峰插云”匾。这里是园内重阳登高处,登临可以远望西山双峰。
夹镜鸣琴之广育宫东边的山上有一座著名的钟,是复制西湖附近的南屏晚钟,形状与大小完全一样。这个复制钟刚安放在这里,声音没有预期的洪亮,一个机灵的年轻工匠,在钟的旁边挖了一口深井,提高了声音的共鸣。之后,乾隆即使在九州清宴的寝宫内,也能够听到清晰的钟声。
在西湖的中央,有一个小岛,
精彩读书阁,叫“三潭印月”,远望胜似人间仙境。宋时苏东坡做杭州通判,疏浚西湖,修筑了一条长堤和一个小岛,分别是苏堤与三潭印月。在湖中水最深的地方立了三个石塔,优美别致,上尖下小,中间镂空,似一支宝葫芦。每年中秋之夜,三个石塔里点着明亮的灯火,灯光倒影水中,如圆圆的月亮。每个石塔有5个小圆洞,15只月亮加上天上的一轮明月,倒影湖中,碧空如洗。游人们来此踏月划船,如入天堂。
在圆明园,从福海的大水面,架一叶扁舟进入方壶胜境的小水面,又从方壶胜境南湖上过涌金桥,便到了三潭印月较小的平静水面,层层深入,令人流连往返,意趣无穷。
三潭印月既是方壶胜境的延续,又独立成园。小园四面青山,轻巧的建筑从小湖南岸逶迤伸入水面。三个石塔与西湖一模一样。沿岸有廊桥与假山,山上有为水禽遮风避雨而设的“小濂洞”。另番意境,
华闻读书阁,别有情趣,总体氛围有其高妙之处。
□澡身浴德
本景当在福海西南隅,因匾额曾经移动改挂,《御制圆明园图咏》将它与福海北岸的“涵虚朗鉴”误植。
澡身浴德“平漪镜净,黛蓄膏停,竹屿芦汀,极望弥弥。浴凫飞鹭,游泳翔集”。正宇“澄渊榭”,其它建筑有含清晖、涵妙识、静向馆、解愠书屋、旷然阁。北度桥,是望瀛洲。乾隆时,每逢端午,召王公近臣在此观阅斗龙舟。还有深柳读书堂、溪月松风等。
端午。公元2008年6月8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首个法定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与初相同)在老北京民俗中又称五月节。
通行的说法,端午节源于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据《史记》记载,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为了唤醒楚王的良知投汨罗江自尽,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把饭团丢到江中,期望鱼龙虾蟹等吃饱后不去咬屈原的身体。一个老医师往江中倒了一坛雄黄酒,以求药晕蛟龙水售,免得伤害屈原。后来,人们把饭团用苇叶与马兰草包起来,成为了粽子。以后,就有了龙舟竞赛、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这位先贤。
“澡身浴德”语出《礼记.儒行篇》,其涵义是“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乾隆借用东晋王司州之言,点出其意境:“非惟使人情开深,亦觉日月晴朗”。用福海象征注而不盈,包容万象的大海,在这里以海水之清之明,澡身浴德,鉴心察己。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在福海西北隅,坐北朝南,依山面水,“风水极佳”。园林景观是:“青松遮碧嶂,紫槿映虚堂,四望涵妙景,蓬莱水中央。”特别是“秋深月皎,潋滟波光,接天无际”,一派旖旎的西湖秀色。
主要景点有流水香、花屿、兰皋、两峰插云、山水乐、君主轩、藏密楼等。
西湖中的平湖秋月,唐时建有“望湖亭”,至清,遗址上建了“御书楼”,楼前有曲桥和平台。三面临水,意境尤佳。平台几乎与水面相平,当月亮映照水中,似乎她就在足边。适此赏月,当为人间一绝。
圆明园中的平湖秋月取其意境,“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宜秋夜欣赏月光波影,“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桂花飘清香,鲤鱼跃秀水。“风月为我所有矣&rdquo,
铭华读书阁;,情怀为之大畅。
乾隆置身于典雅的园林建筑与湖面、花木、皎月、倒影勾绘的娴静优美的画面中,坐卧平台,揽满怀月色,轻吟唐朝白乐天的《湖亭晚归》,在体验着皇权之外的另番享受。
《湖亭晚归》云:
尽日湖亭坐,心闲事亦稀。起因残醉醒,坐待晚凉归。
松风飘藤帽,江风透葛衣。柳堤行不厌,沙软絮霏霏。
□蓬岛瑶台
缥缈方蓬宛在水中央,翩跹七女壶中日月长。
著名的蓬岛瑶台,雍正时称蓬莱洲。“仿李思训(唐代山水画家)画意,为仙山琼阁之状”,于福海之中“嶙峋三岛移仙境”。蓬岛瑶台殿7间,门南向。殿前东有畅襟楼,西是神仙三岛;殿旁东是随安室,西有日月平安报好音。由东度桥,见“东岛”,有亭,额为:“瀛海仙山”;西北度桥,是北岛,另有旁室。“苕苕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
传说,王母娘娘的七个美丽的仙女,曾被圆明秀色所吸引,翩翩下凡,落足蓬岛瑶台,乐不思返。难怪乾隆洋洋自得:“海外云蓬原宇内,祖龙鞭石竟奚为?”这亦源于一个传说,秦始皇欲修一座跨海大石桥,以通海外三神山,“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可见,人间仙境,长生不老,是历代帝王梦寐以求的。
但是,身居人间仙境的帝王们是改变不了人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的,特别是为帝国呕心沥血的雍正。过重的负担与过度的操劳耗尽了雍正的体力、心力,孤独和压抑一直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噩梦,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雍正不得不求助于传说中的仙药。珍藏于故宫的皇家档案表明,雍正在圆明园园中炼丹,临死的12天前,有200斤的黑铅(炼丹的常用原料,有毒,过量服食可使致死)运人圆明园。雍正死后的第二天,刚刚即位的乾隆就下令驱逐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这些都在说明,雍正很可能死于丹药中毒。
圆明园给了雍正所有的快乐,也铭刻了这位帝王无法解脱的痛苦。人间仙境没有保佑他“万寿无疆”,58岁的雍正,在位仅13年,就暴死在他惨淡经营的人间仙境中。
□接秀山房
接秀山房在福海东岸,正宇面向碧波光粼粼的福海。&ldquo,
树海读书阁;平风萦回,碧止停蓄,虚馆闲闲,境独夷旷”;登楼遥望,“隔岸数峰逞秀,朝岚霏青,返照添紫,气象万千”。山峰嵯峨,林木遍布,繁花盛开,山头玉泉飞泻,云烟间楼阁琼台掩映,让人顿生凌虚之感。
主要建筑有:琴趣轩、澄练楼、怡然书屋、寻云楼。东面是“安隐幢”佛堂,南为揽翠亭。
殿堂内多采用“周制”。所谓“周制”,因明末扬州一家周姓工匠所创而名,在紫檀木制成的装饰物上或漆器上,嵌以金银、宝石、水晶、象牙等这些奇珍异宝上镂刻着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鸟等图形。
《世说新语。言语》载:“顾长康(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间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突出了远借之景,
树海读书阁,而“户接西山秀,窗临北渚登”的接秀山房正是体现的这一旷然意境。
□别有洞天
在福海东南角,山回路转,循溪蜿蜒进入一处崖峻溪清的山村小郭佳院——秀清村。石山还抱,中有水池一曲,西口的城关为凌露标,依“赤城霞起而建标”(晋.孙绰)句意而建。沿岸布列园林建筑,主体别有洞天,立于北岸,5开间,卷棚顶。西为纳翠楼,西南是造型别致的水木清华之阁,平面呈正方形,三开间外带檐廊,露顶平台建有四坡攒尖小方亭,是赏景的好地方,稍北是时赏斋,立有著名的青云片湖石。
“水木清华”意为山水树木清湛宜人。谢混《游西池》有:“景昃鸣禽集,水木湛青华。”《南史.隐逸论》:“岩壑闲远,水石青华。”水木清华之阁山明水秀,景色清丽宜人,坐览风月,秀色可餐。
从辽阔开朗的福海,进入气氛宁静,布置紧凑的别有洞天,自有尘外之致。《说苑.茅君内传》载:“大天之内,有地之洞天三十六所,乃神仙所居。”唐章碣《对月诗》云:“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由李白《寻桃花源》诗:“三十六洞为一天”演化而来的乾隆诗句:“即此凌霞标,何须三十六?”,皆系景名之涵义。这里疏林映带,草木青淑,湖光山色,恍漾夺目,确是一处仙境良苑。
青云片——昔日,米万钟得西峰异石,“欲置勺园力未就”,弃之良乡。乾隆运其巨者,置万寿山,名曰“青芝岫”。继而运另一石来御园,列时赏亭前,赐名“青云片”。“当门湖石旁,松云满砌青”。二石合谓“大青”、“小青”。乾隆三十一年,御制才“青云片歌”,有句云:“大青小青近相望,彼以雄称此通透。突兀玲珑欣邂逅,一例为屏列园囿。”此青云片石现存中山公园内。
因为这里位置极其隐秘,雍正延请张太虚、王定乾等道士在此开炉炼丹,以求吞服灵丹妙药,长生不老。
雍正不仅信奉佛教,还崇奉道教。他经常参与道教活动,安放道神浮板,设开坛,建房给道士居住,在苏州订做道家法衣等等;他在皇子时,曾作诗道: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表现出对炼丹的相当兴趣和研究。他服食这些丹药,并不断加大服用量,以此来达到自己升仙得道的目的。宫廷画家所绘的《雍正道装双圆一气图》,身着道装的雍正与一位得道高深的道士交谈;《胤禛行乐图.乘槎升仙》,面带微笑、心旷神怡的雍正在渡海神游。有证据表明,驾崩前的雍正,迷恋异方丹药而不能自拔,更多的人相信,他不是得病卧床后不治而死而是暴毙而亡,是由于服用大量的丹药引起的。
长生不老,得道升仙,成为了雍正无法圆的痴梦。
□夹镜鸣琴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李白.秋登宣城谢北楼》
由青莲之诗,造景“夹镜鸣琴”,其意在突出音乐之美,不言自明;西山入画、山容水态、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长春等建筑的命名,更自成诗情画意。
夹镜鸣琴是一个临水方形桥亭,重檐四坡攒尖顶,突出于福海南岸。在福海南部两岛尖端的海峡上,架虹桥一道,连接桥北福海与桥南小湖,“两水夹明镜”;“上构杰阁,俯暇澄泓,画栏倒影”,“双桥落彩虹”。东坡山崖古树葱郁,一挂清泉从山崖上潺潺而下,“冲击石罅,琮争自鸣”,流水的悬响奏着一曲曲有如天籁的乐章,“流水无弦万古琴”。山水清音,明净高洁,大有“伐木丁丁山更幽”的况味。夕阳下,湖光桥影,晚霞红云,意境更为幽远。
“诗是无形画,画是不语诗”,这里又诗又画,音形兼备,胜似鬼斧神工。
夹镜鸣琴于别有洞天迤西,南为聚远楼,东为广育宫,宫前建有坊座,后为凝祥殿。
广育宫里供奉着“碧霞元君”之神。在道教中,碧霞元君是具有最高智慧的女神,她执掌岳府神兵、监管人间善恶、护国安民,又主“发育万物”,为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灵,帝王把这位道家所尊奉的、被称为守护东方最高女神的东岳泰山之神,请进了圆明园。
□涵虚朗鉴
乾隆手书之“涵虚朗鉴”匾额,先是悬挂于“澡身浴德”的“澄虚榭”,后移置于“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位于福海东岸北部。“左右云堤纡委,千章层青。面前巨浸空澄,一鸿净碧,日月出入,云霞舒卷。远山烟岚,近水楼阁”。乾隆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涵虚朗鉴的空灵景色。
唐无名氏《水镜赋》云:“利济者水,涵虚者镜。怀朗鉴,遇物无心;处下流,通而不竟。”嘉庆云:“十笏层临福海东,收来众妙小窗中”。《庄子》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止水静朗,故利于鉴;“虚是空,朗是明,虚则容而不竞,朗则明而利鉴”。“涵虚朗鉴”四字匾额意在面对一鸿静水,足可以清楚地照见人心;临湖鉴水,并象大海那样纳百川,涵众流,利于修身养性。
主要建筑有:惠如春、寻云榭、贻兰庭、会心不远、临众芳、云锦墅、菊秀松万景天全等。
雷峰夕照原是“西湖十景”其一。
菊。东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一种素淡、悠然的田园生活情趣和一种无欲无念的淡泊心境。“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而到了“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之深秋,冷月洒满院落,风入古松,景色清幽,充满天籁之音。松具有高洁之姿,“风入寒松声自古”,“暂听松风生意足,偶看溪月世情疏”,“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自知醉耳爱松风,会拣霜林结茅舍”。光是听松,就如此美妙,况观松乎?
□廓然大公
亦叫双鹤斋,在福海西北隅,平湖秋月之西。占地3公顷,是福海景区中一处最大的独立园林。
双鹤斋及南附抱厦,皆为5开间,卷棚顶,二体相连,甚为别致。广场有鹤棚,附近有柳树松林,“山禽诸鸟,远近相呼”,也是仙鹤栖息之所。鹤在汉代就名列仙籍,成为仙人的骐骥,相传老子即是驮鹤登仙的。鹤清远、闲放,高雅,是文人隐士的爱物,多被吟咏。
特别是隐居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为乐的林和靖,名林逋,人称他“梅妻鹤子”。其诗以风格淡远见称,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至今传为名句。与孤山梅花并称的是和靖先生的放鹤亭,它原为元时儒学提举余谦所造。因为鹤这种飞禽,喜欢活动在平原水际或沼泽地带,所以放鹤亭背山临水,建在孤山之阴,里西湖的边上。双鹤斋中的鹤棚也是结合这个特点建造的。
乾隆在位时,有12只鹤曾经降临这里,乾隆视之为吉兆,并希望这些白鹤天天重返,因此朝廷的官员们就在这个地方制造了12只不同姿态的金鹤来取悦乾隆。乾隆便建筑了一座斋堂来摆放这些金鹤。
廓然大公为7开间,北有抱厦,向北突入内湖,东西各引出临水游廊;其它一些建筑如芰荷深处等,也绕湖而设,并建有丰富的山丘、叠石、林木、殿堂、游廊、山亭等,园林景色,齐聚于水庭之中,是一处独特的水景园。
双鹤斋的西北是规月桥,东北是绮吟堂。东山是方亭采芝径,由爬山廊拾级而上;北面有迂回的洞穴,经岩洞而出,有峭倩居,披云径,启秀亭,韵石淙。西北为平台,临池是芰荷深处,北墙门外有天真可佳楼,西墙外有影山楼。双鹤斋西是环秀山房,西北是临湖楼。
廓然大公语出程颢《论定性书》:“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顺应”。临平湖,有江河下百川之意;乾隆之“山不让土”,“水不择流”,亦是胸怀博大,包容一切之意。
□坐石临流
坐石临流是一组大景区,在水木明瑟东南,澹泊宁静之东。东南是碧桐书院,正东是曲院风荷。溪水周环,轩宇东向。景区由舍卫城、同乐园、买卖街和坐石临流、兰亭诸建筑群组成。
舍卫城
这组佛教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外部四面夯土城墙,有护城河。城南立着三座牌坊。南门(正门)外有石刻“舍卫城”三字。多宝阁供奉关帝像,内为山门,正殿为寿国寿民,后有仁慈殿、晋福宫、最胜美,加上配殿和左右两路的建筑,舍卫城全部殿宇游廊牌楼总共326间。
舍卫城又叫舍利城、万佛城,仿照印度古代桥萨罗国国都建造的。印度舍卫城是古印度的佛教圣地,唐玄奘取经时曾经到过这里。圆明园的舍卫城中珍藏着数以万计的金玉佛像,“自康熙以来,凡进佛祝寿及皇太后上寿,造佛像,借送其中”。可见,舍卫城不仅是建筑宏伟而壮丽,就其所藏玉像,也是价值难计。
同乐园
同乐园是圆明园中最大的戏楼。西临买卖街,北望舍卫城。有前后楼各5楹,北为三层看台,戏台叫清音阁,额曰:春台宣豫。戏台分为三层,宽10丈,下设机轴,神祗仙佛自上层降下,鬼魅自下层升起。戏台之南,有5间扮戏房,北有关戏楼5间,同乐园殿宇房屋总共60间。
圆明园内演唱大本戏,多在同乐园。据《啸言杂录》记载,乾隆时,“上元日乃万寿节,偕诸臣于同乐园听戏,分翼而座,特赐盘餐肴馔。”可以想象其盛况。
道光时,他对表演艺术更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园中建造的戏台远远超过了他父祖们;母后生辰的庆典大戏正在戏台上表演,他一时兴起,化上妆,登台亮相,并即兴更改脚本,致使场面混乱而“乐此不疲”。
买卖街
佛城正南,就是成十字交叉的买卖街。南北为陆地街道,东西成水巷,十字交叉处是一座跨水“双桥”。街道及水巷两旁,布落各类店铺,皆模仿苏州、绍兴的城市风貌,古色古香,一派江南请调。
圆明园是禁苑,游人稀疏,乾隆率臣游园,总觉不够开心。一个小太监似乎看透了皇帝的心事,在舍卫城南临时布置了一条买卖街,设立几家店铺和浮摊儿,由太监们装扮“市民”进行街市上的交易活动。别开生面,富有活力的“开市”生活,使冷冷清清的地方热闹、新鲜起来。乾隆就势将这里加以建设,不断增建茶楼、酒肆、当铺、钱庄、客栈、绸缎庄、文具店、古玩店等,成为了繁华的园中“市肆”。
各商店的店主人和店伙计都由太监装扮。各类商品事先从园外采办好,说明价格,登记入册,陈列在买卖街上。若卖出去了,将按原价付给商家,卖不出去,则物归原主。
皇帝一来,整条街市热闹非凡,各色交易声,震人耳鼓;各色人物等,争相表现。甚至街市上出现了“小偷”,叫骂的,捉拿的,一时“乱”了起来,最令皇帝开心的是,“小偷”被捉,送审定罪判刑,若有其事。
如此可见,身居皇位的帝王,内心深处也羡慕常人悠闲的生活,在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以及后来的颐和园中都建有买卖街,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粉饰太平,买卖街当然不能有乞丐。可是,乾隆在逛街时,竟突然冒出了乞丐。乾隆先是一惊,皱眉让太监给了3两银子,乞丐嫌少,又加2两,乞丐还嫌少,乾隆问:“你要多少?”乞丐说:“今年黄河溃堤,豫鲁遭灾,天下乞丐多了,区区5两够什么用?”乾隆把乞丐引入一家店铺,令随从退出,说:“好你个刘墉,竟扮乞丐耍弄我。”刘墉说:“是想让殿下别只看太平盛世,还有人在挨饿呢。”于是乾隆传旨,豫鲁一年免税,官府开仓赈灾。
天下有灾,皇帝毫不知情,却还在园中游乐,可知太平盛世是有“水分”的。
兰亭
买卖街西侧是临水建筑群——坐石临流,其中以兰亭最为名胜。
兰亭地处山坳,三面环山,西部开朗,乾隆曾经做了详尽的描绘;“仄涧中,泉奔汇,奇石峭列,为坻为琦,为屿为奥。激波分注,潺潺鸣籁。可以漱齿,可以泛觞,作亭据胜,泠然山水清音。”
这个摹拟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之古兰亭,源于兰亭修禊的故事。古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士人并出,在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谓之“曲水流觞”。古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精彩的描绘及《兰亭集序》真迹的失传,皆为这一盛事平添了迷人的色彩。
雍正仿照古兰亭意境建造了流杯亭;乾隆命名为“坐石临流”,并将原来的小亭改建成长方形敞亭,三开间,重檐卷棚歇山顶,把原来的石柱换成方形青白石柱,8根正方形的石柱镌刻着历代书法家书写的《兰亭禊帖》,即素负盛名的“兰亭八柱”。他们分别是:
一柱:虞世南(唐)临《兰亭序》
二柱:楮遂良(唐)临《兰亭序》
三柱:冯承素(唐)临《兰亭序》
四柱:柳公权(唐)书《兰亭序》墨迹
五柱: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原本
六柱:于敏中(清)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缺笔
七柱:董其昌(明)仿柳公权书《兰亭诗》
八柱:乾隆临董其昌仿柳书《兰亭诗》
亭中立有兰亭石碑(石屏),正面镂流觞曲水景,背面勒乾隆题句三首。
圆明园被毁后,“兰亭八柱”及石屏几经辗转,现存于北京中山公园。
抱璞(朴)草堂——位于买卖街西侧,前临溪,屋二间,矮墙砌石块,曲径植修竹。庭前森古木,青篱堂后围。雍正在承德狮子园有草房,乾隆则仿效之:法治书堂覆草茅。
□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在坐石临流东南,碧桐书院正东,后湖与福海中间。仿写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据杭州地方志记载,宋代酿造官酒的曲院,植有众多荷花,清香四溢,称“曲院风荷”。后曲院湮没,沦为废墟;乾隆年间,重新引种荷花,建亭立碑,题名“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之南,有一长堤,湖架九孔石桥,湖西又有将近一里长的土堤,叫“苏堤春晓”,西湖秀色,跃然在目。西湖十景中,“苏堤春晓”名列第一。在压堤、望山两桥之间,有一个御碑亭,屹立着乾隆的题额。每临春晓,万木争春,百花竟艳,六桥烟柳笼纱,掩映在湖光山色中,恍若仙境。圆明园中再现西湖胜景,求得神似,让人仿佛羽化而登仙,置身杭州西湖中,不辨今夕何夕,此地何地。九孔石桥,桥身平缓,中部微隆,“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传说,九孔石桥是工匠的祖师鲁班显灵修就的,想其精巧的技艺,乃如鬼斧神工,平添神话色彩。桥西头有牌坊二座,西为金螯,东为玉蝀。盈池菡萏,红裳映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水盈盈,荷叶田田,莲花朵朵,风景颇胜,“那数余杭西子湖”?
□洞天深处
圆明园第四十景是洞天深处,匾额为乾隆所题。福园门开在这里,有东、西二街,南、北一街。前宇“四所”是诸皇子居住的地方,“四所”之西,又有四组建筑:前垂天贶、中天景物、斯文在兹、后天不老。是诸皇子学习的地方。这里“杂植卉木,纷红骇绿,幽岩石厂,别有天地非人间”。让诸皇子们避喧免杂,平心静气,孜孜攻读书本。因为是读书处,自然要立孔子神龛(于斯文在兹),从乾隆的对联:“道统集成归至德,圣功养正仰微言。”也可以看出儒学在大清王朝的统治地位。那是皇家统治中国的根本。
史书记载,皇家的子孙们从6岁开始学习,一年之内只有5天假期(皇帝生日万寿节,本人生日以及元旦、端午、中秋等节)。隆冬酷暑,也不得间断。公主们也要随皇子们一起读书。每天卯刻(夏天为午刻),天还没有亮,皇子们就要进入书院。书院的老师都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学者,雍正时,还常命鄂尔泰、张廷玉为总师傅。以后各朝,也均派总师傅,一到三人不等,每月到书院二、三次,到各房稽查功课,或以其他师傅交谈数刻,随后退走。
见面时,皇子彼此作揖问好,见到师傅要行礼。皇子各有书桌,放置书籍、笔砚、纸张。师傅授课,可坐在石杌子上。
功课有皇家的母语——满文;蒙文,蒙古人关系到北疆的安定,与他们的沟通至关重要;汉文功课主要有四书、五经、史记、功书及策问、诗赋等。
下午是军事训练时间,诸皇子们要到皇家练武场——山高水长,学习弓箭、腰刀与骑射。
可见,清帝国对皇子们的教育是非常全面和异常严格的。目的在于延续香火,储蓄人才。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无论清帝们怎样地殚精竭虑,最终也没有逃脱园毁国灭的命运。
(待续)
相关的主题文章:
洒狗血 又至重阳时,我考试了! 我与月相惜 车煤 凤仙花开忙染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