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是惹祸的根苗——白居易《长恨歌》浅析
《长恨歌》是我国唐朝大
诗人白居易
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赞不绝口。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
作者三十五岁,任周至县尉。同年
十月,和友人到仙游寺游玩,
金霏读书阁。无意中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
爱情悲剧
故事,大家都很感叹,
树海读书阁,。他们觉得这样稀奇动人的
故事,如不记载下来唯恐与时消没,不闻于世,实在可惜。尊友嘱,白居易借用
历史人物和传说,经过
艺术加工,润色,
创作了《长恨歌》这篇名作,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
爱情悲剧,并通过塑造的
艺术形象,
树海读书阁,再现了
现实生活的真实,
故事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让我们走进
故事,去探根求源,寻找答案。 《长恨歌》共分四层。 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得杨贵妃。杨入宫后眉上邀宠、恃恩而骄,家人皆得封赏,鸡犬升天,玄宗沉湎歌舞酒色,不理朝政,过着荒淫无度的
生活。 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唐玄宗是个好色、求色的君王,为杨贵妃登场、受宠做好了铺垫,统领全文,是
故事展开的引子。“汉皇重色思倾国”只七个字,就指出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揭示了
故事的悲剧根源。言简意赅,
爱看读书阁。值得
品味。"御宇多年求不得"紧承上句,用七个字,把一个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君王形象跃然纸上。笔墨经济。“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句诗是说:杨家有一个
姑娘刚刚长大,养在深深的闺阁,还没有被人赏识。其实不然,据《新唐书·后妃传》,杨贵妃(小名玉环杨玄琰女)幼养于叔父家。初为玄宗子寿王之妃。开元二十四年玄宗武惠妃死,
孔子读书阁,人言玉环资质超群,遂召纳禁中。为掩人耳目,先出为女道士,为寿王另娶韦氏,然后杨氏入宫得宠。为得美色不择手段,霸占儿媳,真是寿星老尿炕——老没出息。
作者将杨玉环写成以“处女”入宫,一则是“为尊者避讳“再则,是要让他们的
爱情建立在纯洁真挚的基础上,这样似乎更完美,为以后的爱之深、情之切奠定基础。这是
作者有意的安排。“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美妙绝伦的杨玉环,终于来到皇上身边,
铭华读书阁,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相形之下,六宫中的美人全都黯淡得没有光辉。”一笑百媚生“把杨玉环风情万种,诱人的魅力,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里写杨的美艳,一是呼应前文的,重色,求色。再则为后文写她受专宠作铺垫。“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孔子读书阁。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这四句诗写玉环初受君王赐恩,温泉沐浴,得宠而骄。“滑”字用得极好,是华清宫水的特征,也是杨妃肌肤的特征,同时形象地呈现出晶莹水珠与光洁皮肤互映的情状,用”凝脂”形容杨妃的皮肤光滑滋润,十分恰当。“恩泽”有两意:一指皇帝宠幸,二指云雨欢会。写云雨欢会,不带色情,而以含蓄丽辞状之,是高明处。“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李、杨的
爱情如干柴烈火,欢情浓烈,求爱弃政。这正是
爱情悲剧的内因。“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前两句写李、扬
感情深厚,形影不离,难舍难分。后两句,用“三千”&ldquo,
华闻读书阁;一身”作比较,充分写出杨妃得宠之专、受宠之深,采用的是夸张修辞方法的递减法,达到了极好的效果。“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在那豪华的皇宫内院,她悉心修饰,夜夜对君王刻意奉承。玉楼上酒宴之后,她的醉态更加妖艳动人。玄宗面对美人早已神魂颠倒,失去了理智,不论功过、有才无才对杨的家人胡乱封官,为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遂令天下
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在封建
时代,是重男轻女的。杨妃的得宠,居然改变了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白居易如此写,目的很明确,仍是为了显示玄宗对杨妃的宠爱之至,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rdquo,
精彩读书阁;进一步描述玄宗沉湎歌舞酒色,寻欢作乐,不理朝政,过着糜烂的
生活。这也是李、扬纵情欢乐的顶峰。 以上浓墨重彩,反复渲染,玄宗得玉环后,纵情欢娱沉湎歌酒色之中,是为以后的
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诗中对玄宗“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的行为描写。是为了反衬后面的乐极生悲,暗示重色倾国,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必然的结果。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起来”到“回看血泪相合流”。写安史之乱,给李、杨的
爱情造成悲剧的结局。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承上文,
诗人笔锋一转,用“动起来”“惊破”预示战争即将爆发,事态的严重性。至此,全诗的节奏和笔调,顿时由
缠绵婉转,变为紧张和严肃,与上文的欢乐情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这几句诗写玄宗带领贵妃,及随从仓促逃亡的情形。“行复止”,“百余里”说明士兵不受约束。不情愿随行。反映出军心不稳、人心涣散,含蓄地烘托出兵变即将发生时的气氛,预示着悲剧的高潮即将出现。“六军不发
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六军不肯向前,君王也无可奈何,只好让美人在马前缢死。“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酒色,祸国殃民。诗句以替罪羊之死,委婉含蓄地抨击了唐玄宗。
诗人对杨妃的死没有过多描述,从简处理,一带而过,详略得当,值得借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玄宗面对此状,束手无策。只能用衣袖遮住自己的面孔,怎奈无法挽救;只好回头眷顾,禁不住血泪交流。“救不得”,不是不想救,而是救不了,是无助与
无奈。既曰“掩面”,又曰“回看”,好像矛盾?其实,“掩面”是不忍见其死,“回看”是不忍无情地离去。这里,一“血”一“泪”,一死
一生,衬托出凄惨、
痛苦、万般
无奈的情状。这一段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玄宗与杨妃的生离死别,既不忍割舍,又无法挽救的矛盾心理。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
故事的基础。贵妃的死,
树海读书阁,在整个
故事中,是一个关键的情节。此后,他们的
爱情才成为悲剧。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刻骨铭心的
思念。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这几句是景物描写“风萧索”是说
秋风萧瑟凄凉,借指玄宗此时的
心情,“无光”与“薄”互文,渲染气氛,以衬托人物的心境。“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rdquo,
金霏读书阁;蜀江一片碧绿,蜀山一派青葱,日日夜夜触动着君王的
相思之情。用美景衬哀情。上句写连绵不断的碧水青山,下句写李隆基的内心
世界。以
美丽的
自然景色,反衬回肠荡气的
相思之情。“朝朝暮暮”,用循环往复的动态变迁,衬托李隆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行宫见月
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在行宫里望
月亮,是一片
伤心之色;空山夜雨里,听铃铛声响,是令人断肠的哀音。这两句诗不直说唐明皇
伤心断肠,而以悲凉之景,烘托人物的
痛苦悲情,曲尽其妙。“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战乱平定后,时局好转,君王起驾回京,路经赐死杨贵妃的马嵬坡,徘徊
留恋,不忍离去。马嵬坡下,杨妃葬身之处,空有荒凉的泥土,再也见不到她
美丽的容颜。物是人非,触景生情,一个“空”字极写玄宗的
失落感,蕴含着唐玄宗悲哀、
痛苦的
回忆和无尽的
思念之情。“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树海读书阁。”君臣默默对视,
伤心的
眼泪,打湿了衣裳。“尽”字形容玄宗无比的
伤痛。向东远望长安城,信马游缰,任它前行,即将回到失而复得的京城,本该快马加鞭,
心情理应是
快乐的,然而玄宗怅然若失,意趣全无,只因美人已去,其他一切似已无足轻重,可见杨妃在玄宗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高贵。正所谓“不爱江山爱美人”。“归来池苑皆
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回到宫中,水池庭苑依然如故;太液池的
荷花、未央宫的杨柳,还是那样娇媚动人。那
荷花就像贵妃
美丽的面容,柳叶就似她的双眉,面对此景,叫人如何不
伤心落泪?景色
依旧,人已去,触景伤怀,徒增
悲伤。写玄宗对贵妃
感情的深厚。“
春风桃李花开夜,
秋雨梧桐叶落时"以春与秋代指一年
时光。
诗人以
时光和景物烘托人物的
思想感情,把
秋天与
春天进行近
距离地观照、对比,使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更强烈的
心灵震撼。”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这两句用凄凉的气氛、环境,烘托出玄宗居处的荒凉冷落和后期
生活的
痛苦孤独、百无聊赖。”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随着
时间推移,并没有减轻玄宗对贵妃的
思念。而是越来越甚,竟然夜不能寐。这几句诗写出了失去贵妃后,玄宗
孤独、
寂寞和苦闷的
心情。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的过程及杨贵妃化仙后托道士将信物、密誓归报皇上,表达她绵绵无尽的
相思,和对往日
爱情生活的
忧伤追忆。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紧接上文玄宗对贵妃
相思,
现实中不能见到,
希望在梦中寻得芳容,
诗人用
浪漫主义手法,展开想象的
翅膀,令道士去寻杨妃的魂魄。“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几句诗,是具体描写“殷勤觅”的情状,诗的前二句运用动词“排”、“驭”、“奔”和“升”、“入”、“求”。句式于整齐中求变化,显得张弛有节、缓急有序。尽管道士用了全身的法数,还是找不到杨妃的踪迹。“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在寻觅
希望即将破灭之际,用“忽闻”,把
希望的火焰点燃,使
文章叙述顿起波澜。而由“忽闻”转入肯定性叙述,点逗出“仙山”后,复接以“虚无飘渺”之词再作跌宕,然后正式推出具体实在的“玲珑”、“楼阁”和“仙子”,使得诗意曲折有致,并伴随着终有所得的惊喜。给人以柳暗花明的感觉。“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写道士来到仙界,通过侍女廪报见到了杨妃,暗示了,贵妃在仙界的地位。“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者,九华帐里的她从梦中猛然惊醒。“惊”,既指杨妃由梦而醒,也意味着方士的到来事出意外。“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披起衣服,推开枕头,走出床帷,激动得来回走动不停,一路上把珠帘银屏层层打开。上句七字之中竟有四个动词(揽、推、起、徘徊。),层次感很强地展示出杨妃接连不断的行动,透露出她在仙界朝思暮想的殷切期待和由于消息突然传来而表现出的惊喜,以及由惊喜带来的不知所措,描写逼真而传神。这几个动词的连用效果很好,是值得
学习的。“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这两句写贵妃的激动,惊喜,“不整”是顾不得整。“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诗人借助想象,看到了贵妃的衣袖在风中飘举,想起了当年曾为君王表演《霓裳羽衣舞》时一样妩媚动人。让杨贵妃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她风采
依旧,但已是亡魂,恒在的
美丽,掩饰不住人世变迁的哀伤。“玉容
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写杨妃珠泪潸然之貌。前句直接描绘,后句间接描绘。这两句诗把杨妃深刻的内心
痛苦,与绝世的艳丽姿容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动人的悲剧美。“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她含情脉脉的注视着道士,请他向君王传达心中的
感情,诉说与玄宗一别以后音容渺茫的惆怅。“两渺茫”,指李、杨两地悬隔,空有
相思而不见。“两”与“一”相互映衬,分别加强“别”和“渺茫”的效果。“这两句诗写出了,
相思不能相见的
遗憾。“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上句是对过去
爱情的总结,那种恩恩爱爱的日子已经结束,下句是写慢慢长日将与
孤独相伴。“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此二句道出生死隔绝,。长安既不得见,故有寄物表情之举。开启下文。"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
人间会相见"这几句诗写,杨妃托道士带回旧物给玄宗,表达了他深深的情谊,和对
爱情的坚贞,同时也表达了他想见到玄宗的愿望。“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几句诗写得哀婉动人,深情
缠绵。表达了玄宗与杨妃深厚的
感情,对
爱情忠贞不渝,永不分离的愿望。“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天长地久总有完结的时候,这样的生死
离别绵绵的长恨,永无休止。结尾点题,这两句以概括性的
语言点明“长恨”,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
爱情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能实现的千古遗恨。通过“尽”对“天长地久”的否定,极度夸张地写出了“恨”之永。同时,又通过“此恨绵绵无绝期”,显示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望的空想,根本无法实现,加深了李、杨
爱情的悲剧意义。李、杨
永远的分离与彼此
痛苦的思恋,又把他们的悲剧放大了,使他们的
爱情悲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特别是有过
感情经历,在
爱情方面受过挫折的人,读到诗尾四句诗,
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共鸣。 详细阅读了《长恨歌》这篇长篇叙事诗,对诗的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笔者认为,这是
爱情的篇章,是对
爱情永恒的歌颂。
诗人笔下的长恨,实际是表达的永爱。恨什么?恨不能把
爱情进行到底,不能长相厮守,白头到老。由爱生恨,愈是饱含
泪水不懈地
追求与思恋,其分离就愈具有悲剧意义,使人冥冥之中感受到的那一份无可奈何的
心灵负荷就愈沉重,感伤的
心灵就愈丰富。"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
人生死相许"为了情和爱可以舍去
生命,可见
爱情是多么的可贵;人世间,最纯洁最
美好的
感情是
爱情,它是
人类心灵中最无私、最温馨、最灿烂的一种
情怀。可见
爱情的
美好;为了爱,玄宗宁要美人不要江山,可见
爱情的魅力。李、杨的
爱情真挚、笃诚,爱得轰轰烈烈,难舍难分,至死不渝,是对
爱情真谛的诠释。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
作者以精炼的
语言,
优美的形象,叙事、写景和
抒情结合的手法,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
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诗人时而把人物的
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
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这首诗情节曲折多变,描写细腻,委婉情深,首尾完整,
语言流畅清丽,音韵匀称和美,朗朗上口。
抒情气氛十分浓厚,佳句极多。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遂令天下
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此外,详略得当,也是这首的一个突出特点。诗中对安史之乱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的描写只用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句,对安史之乱的过程、后果一概不提。而对杨妃死后玄宗对她的
思念。却不惜笔墨做了细致深刻的描述。因为诗的主旋律是歌颂
爱情的。这样写是为了突出重点,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在诗中还运用了
浪漫主义的
写作手法,人死如灯灭,杨妃已死,
故事就该结束,但
诗人拓开一笔让他们的
爱情继续延伸,演绎了人鬼不了情的章节,杨妃托道士转送信物,重述前誓,照应了玄宗对她的
思念,深化了主题。 另外诗中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夸张)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反问)玉容
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比喻).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对偶)还有铺垫、衬托、烘托、渲染等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长恨歌》是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有着极高的
艺术水平,在
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是宝贵的
艺术财富,是值得后人
学习的。重温
经典,汲取营养,不断提高
写作水平,让我们用满腔的热情,拿起手中的笔,歌颂
祖国,礼赞
英雄,做
时代的代言人。
相关的主题文章:
【高三孩子】24 一棵柿子树的四个季节(2) 七绝·卯年五月寄怀(新韵) “大老虎”已“入笼”,问题当追问 《法门寺》带来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