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安阳】 尴尴尬尬说袁君
尴尴尬尬说袁君
要写袁世凯,我真地有许多尴尬和为难。
作为极具地方特色杂志《殷都学刊》的编辑,我深知编辑部那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轻易触碰袁世凯。因为,袁世凯对于安阳来说,
树海读书阁,实在是个敏感。
安阳,曾经的七朝古都,这里原本就是地杰人灵的好地方,袁世凯选择这里作为“葬身”之地,也在情理之中。就因为他“窃国大盗”的特殊身份,却成了安阳的敏感,说不得,碰不得,上不得,下不得。即使连戏文里面的奸雄曹操算上,安阳人都敢光明正大地承认他的墓就在安阳,惟独提到袁世凯,安阳就流露出了些许的尴尬来。因为历史的原因,因为身份的特殊,极讲究中庸的安阳人,也只能用不冷不热不尴不尬来对待袁世凯和他的坟墓了。
袁林它就在安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想绕无论如何也是绕不过去的。作为《印象安阳》一书的作者,
树海读书阁,我又不知道该如何用自己这双“稚嫩”的手,去抓袁世凯这块在历史上极为烫手的“山芋”。
突然觉得,袁君本是尴尬人,自然也多尴尬事,
精彩读书阁,索性就从他的尴尬说起吧。
据说袁世凯本人很迷信,我猜想,
树海读书阁,他一定相信是命中注定,
树海读书阁,他就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个极为尴尬的人,
爱看读书阁。
袁世凯原本出身官宦世家,就该熟读四书五经,作得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文章。也该先举人再进士然后状元。像那个时候大多数晋爵加官之人一样,
铭华读书阁,亦步亦趋走进官门宦海。而偏偏袁世凯屡试不中,断了加爵进禄之路,
树海读书阁,不尴不尬只得从军,成了一名行伍之人。
奔朝鲜,走高丽,施展拳脚,训练新军,终得慈禧信任,却遭载沣猜忌。借袁世凯患有足疾,载沣强令“回藉养疴”,袁世凯成了不上不下、不尴不尬的官宦人。
深谙官宦之途的袁世凯,名为养疴,实则收心,借此休养之机,韬光养晦,为的是东山再起。将兄长袁世廉接到洹上,谈笑风声,不会作诗之人也附庸风雅:“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这首“蓑笠垂钓图”式的诗,
金门读书阁,表面看,袁世凯寄情山水,似乎忘记了政治,是个安分守己的容庵老人。而实际上,此君一刻也不曾闲着,上窜下跳,结交达官显贵。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权贵重臣都是他的座上宾。近处的如直隶、鲁、皖,远处的东北三省、两广等督府竟都有他的心腹,心甘情愿听命于他,
金门读书阁。甚至经他亲自操练的北洋新军更是“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清廷权贵、北洋将领,就连革命党人和外国使节都把安阳的洹上村作为他们工作的重心,大有“谑者谓袁之隐居,实盛于苏秦之盟诸侯”。袁世凯,人虽在洹上钓,而权却倾朝野,是个不折不扣的当权人。
武昌起义,清廷原本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前往湖北督办剿抚事宜,却被他一句“足疾未愈,愈后立即就职”给软拒:
徒以养疴乡里,未能自效驰驱,捧读诏书,弥增感激。值此时艰孔亟,理应恪遵谕旨,
华闻读书阁,迅赴事机。惟臣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去冬又牵及左臂,时作剧痛。此系数年宿疾,急切难忘痊愈。然气体虽见衰颓,
孔子读书阁,精神尚未昏瞀。近自交秋骤寒,又发痰喘作烧旧症,益以头眩心悸,思虑恍惚,
精彩读书阁。虽非旦夕所能就痊,而究系表症,施治较旧恙为易。现既军事紧迫,何敢遽请赏假,但困顿情形,实难支撑。已延医速加调治,一面筹备布置,一俟稍可支持,即当力疾就道,藉答高厚鸿慈于万一。
不仅如此,亲信冯国璋带兵南下路过洹上村,袁世凯还面授机秘:“慢慢走,等等看,
精彩读书阁。”这一等二看不当紧,就有了清政府的四道上谕,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水陆各军,并拨白银100万两。就是这100万两&ldquo,
树海读书阁;真金白银”为袁世凯日后咸鱼翻身、东山再起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袁世凯就是这么样的一位“牛”人,作为清廷的大臣,敢公然不听清朝的命令。内里反感革命党,却与革命党人走得很近。明里当众说,我不能当革命党,将来我的后代子孙也不能当革命党,
树海读书阁,暗里却接二连三给革命党写信,表明心迹,
修身读书阁。正是用“借革命党要挟清廷、借清廷要挟革命党”的伎俩,最终才坐收渔翁之利。事实上,无论是清政府还是革命党都成了袁某人的手中之物,
孔子读书阁,翻云覆雨,尽在股掌中。
先是临时大总统,
金霏读书阁,继而中华民国总统,最终改元洪宪,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中华洪宪皇帝。只可惜寿命太短,仅有83天,也是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
爱看读书阁,反误了卿卿性命。成了天下人的一个笑柄。
身前尴尬人,身后自然多尴尬事。
袁世凯,虽生在官宦之家,
金霏读书阁,是父亲之子,却因为庶出,就成了尴尬之人。这还不算,又过继给了叔父袁保庆,更决定了他在兄弟中的尴尬地位。生母刘氏身死异乡,却无论如何都不让埋入祖坟,尽管当时已任直隶总督、声名显赫的袁世凯跪地哀求,也难动兄长袁世敦之心,
树海读书阁。末了,
树海读书阁,袁世凯也只能另作安排,徒唤奈何,
宁静读书阁?
因生母埋葬一事,已与家里闹蹦,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再回到项城?叶落总要归根,索性一不作二不休,在洹上选一好去处。“在太行山中,邃而高旷,永安之所也。&rdquo,
树海读书阁;旁枕太行雄威,静听洹水细语。生不在洹水,死却葬于洹岸,不是家乡,权当家乡。“扶柩回籍,葬我洹上”。
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总共不足百日。自古帝王之墓为陵,圣人之墓为林。袁墓该称“陵”还是&ldquo,
华闻读书阁;林”?颇令后人尴尬。“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林与陵谐音,《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有陵之实,
广济读书阁。”我猜想,这应该就是袁坟被称做袁林的真正原因。
不妨,我们就借《绝版袁世凯》的作者张社生的一段话,
孔子读书阁,来为袁君作个总结吧:
袁世凯何人?不过一政客,最多是一伟大的政客。(政客称伟大的大有人在)
政客的专业就是看风使舵,投人所好。如果这手不会就不是专业的政客。
试想,如果20世纪最初几年,“群体”没有立宪的思潮,袁世凯不会贸然去充当那个立宪领袖的。
如果1911年,大半个中国的“群体”都不想试试共和,他也不会说:“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
如果1915年秋,群体没有厌倦了共和的吵吵闹闹,想“老主子”了,袁大总统也不会打造那把龙椅,“洪宪”一回。
说得明白点,民初的那点事和任何个人没关系,全在那个社会。
以上这段话不知你服不服,反正我服!
(2010年11月30日星期二)
相关的主题文章:
[/url]
[url=http://99981xc.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39&fromuid=571]>到上海 2013年12月30日 [/url]
[url=http://ok6.tw/jack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9223]-80度的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