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和自由恋爱观念
我连续看完的电视剧是很少的,
树海读书阁,因为在我刚告别动画片时代没多久,就去我外婆家上学了。我外婆她不爱看电视,家里除了我们这些外孙也没有什么大人。所以一台黑白电视放在房间里纯属摆设,没有去装过闭路电视。从那以后我就告别追剧了,
金霏读书阁。在那之前看的,现在印象还比较深刻的也只有像《神雕侠侣》、《天龙八部》这样的经典而已,当然最经典的《西游记》就不用说了。
去外婆家是从四年级开始的,当时正是《还珠格格》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记得的情况是,
金霏读书阁,白天男女老少都在谈论昨晚的剧情,
树海读书阁,街上行人的T裇上,广告招贴画上,别人家客厅的墙壁上,到处都能看到小燕子,
树海读书阁。现在我家还留着一把我外婆当年买的塑料扇子,上面紫薇格格头像依旧还很清晰。另外,我记得那时到了晚上,男女老少都会聚到一户人家看电视。有时人太多,屋里不好坐,主人只好把电视搬到客厅门口,大家坐到他家院子里看。我是因为家里没电视才去的,但很多人不是因为家里没电视而是就喜欢这样聚到一起的氛围。
从那以后到现在我就再没有看到过哪部电视剧会有这样的魔力了。虽然我听长辈们说当年电视并不普及的时候,《霍元甲》的影响力堪比文革时候的红宝书,但都不在我的印象里,所以无法作比较。后面的《流星花园》曾经让许多人痴狂,但是我觉得都没有达到席卷男女老少的程度。虽然当时《还珠》很火但我看的还是不多,
孔子读书阁,现在掌握的故事情节也是在后面不断的重播中断断续续串联起来的。
以前我没有想过:为什么一部情感剧能火到这种程度?其实我觉得我们生活中许多人的爱情也是很有戏剧感的,情节丰富多彩,生动曲折。只是“生活”这个频道栏目太多了,插在爱情这部剧之间成了广告。而且这些广告插播也从来没有个规律,有时候还一播就没个完。有关于亲情的,关于友情的,关于事业的,都是生活所无法逃避的内容。阻碍了观众对故事联系性和连续性的把握。另外电视剧里面的爱情剧情跨度最多不过百八十集,要高潮迭起不需要多大的荷尔蒙激素做支撑;而我们现实中的爱情从青春演到苍老,再高的高潮也会被时间拉出的长尾扯平了去。再则电视剧的演员领工资,可以NG;我们自费,自导,自演,每分每秒,没日没夜,演到菜米油盐不足,油尽灯枯,能不偷点懒,出几个烂段子来影响观感吗?但或许对许多人来说,这些都不是摧毁生活中“爱情”这部大戏的关键因素,
爱看读书阁,他们最烦恼的事情是很多关于钱的植入式广告插进了剧情里。这可能就是它和《还珠》的最大差距吧,
精彩读书阁。
我觉得《还珠》热播的时候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爱情观开始启蒙的时候,那时候长辈们都觉得我们还稚气未脱。但在我的记忆里,那已经是一个三八线上,战争与谣言风起云涌的年代了。可能是爱情观在懵懂的内心发芽,心里带着疑惑和矛盾而引起的莽撞吧!许多男孩子持强凌弱,想用和女孩子之间的战争来躲避谣言,
华闻读书阁;但又好像是在用这样一种方式来释来放自己的荷尔蒙激素,而求得一些爽快。当这样的通感被同伴知道以后谣言又更加猖獗,所以印象中我们班一直处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当然那时我还是很安分的,不会去招惹女孩子生气。但是我也感觉到这样的环境深深的扼杀了我们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纵然是在如此&ldquo,
铭华读书阁;封建”的环境下,<<还珠>>还是在我的生活圈里火了。我的那些同学在现实里是谈情色变,但是谈起《还珠》倒是各个眉飞色舞。所以我觉得《还珠》让他们在现实中关于“爱情”的压抑找到了一个痛快的发泄通道。以小见大,就可见《还珠》当年对那些到了恋爱“合法”年龄的人有怎样的影响了,
孔子读书阁。我觉得那个时候,在我们的小县城里,那些人正处于与媒妁婚姻激烈斗争的阶段,
树海读书阁。有许多人不听父母媒妁之言,“叛逆”的自由恋爱了,也有许多人还是靠像我家邻居大妈这样的媒人来撮合,但总的来说:那是一个大部分人挣脱传统,寻求自由恋爱的年代。所以《还珠》为什么会成功,现在想来我觉得是因为它实在太应景了。荧幕上一群敢爱,敢反,敢弃的贵族少年演绎的就是许多人在传统压迫下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而且格格、阿哥们的爱情不但没有关于钱的植入式广告,而且事业、亲情在爱情面前也被挤到了银幕的小角落里,只是一点点缀而已。那样的爱是轰轰烈烈,潇潇洒洒的。正对了我们许多人关于爱情的遐想。那样的爱情一句“我爱你”就是一生一世的我爱你;那样的爱情,你爱她,她就是你的整个世界。植一棵树,想收获一片森林是没有可能的,但是这样的道理好像永远无法延伸到这样的爱情故事里。
我觉得一部流行的爱情电视剧对一代人的爱情观是很有影响的。正是差不多在那时候,网恋开始兴起了,未婚妈妈也开始多起来了。不能够说就是电视剧教的,但我想那一时期出的许多电视剧反映的敢爱敢恨精神多少融化了许多人固执的传统,宽松了整个社会的恋爱氛围。这为更多的人实践幻想提供了条件。
但是好像无论是现实爱情的浪漫,还是琼瑶笔下的浪漫都很难逃脱被现实所灭,难得善终的厄运。<<还珠>>第一部是对抗;对抗不了,第二部去流浪,都很浪漫。但是好像第三部流浪完回来,少男少女们的荷尔蒙激素燃烧完了,组建了家庭以后剧情就开始越来越浪费,越来越纠结了。可能琼瑶也是想将浪漫进行到底的,但是现实的逻辑就像是在她天马行空的笔上绑了一根脱不了的缰绳。一路写来,好像每一部都是新的,浪漫的。但是当她掏空了青春的狂想以后,疲惫的赶稿急得她也只能随手拾起些随处可见的生活琐碎,家庭矛盾时。当她写完,我们看完时,大家恍然大悟的发现这一切其实只是围绕现实这个太阳的一次公转而已,这个过程缩影了我们脱离现实再从幻想走回现实的一个心路历程。这样的公转,转完一圈要是再来一圈,其实也毫无新意了,这或许就是后面<<还珠>>翻拍失败的重要原因吧!其实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以后,也会倦怠在现实的原点上不愿动了。这或许就是浪漫与青春同逝的原因吧!
现在当年看着《还珠》恋爱的人结婚了,有些嫁的不是当初谈恋爱的也过的挺好,有些当年恋的挺好的,现在也不都过的很好,有些还甚至已经离婚了。当年一句句真真切切的“我爱你”变成了现在选择性失忆时划上了重点线的台词。而分手的剧情也并不像荧幕上的那么悲剧,而更像是喜剧和闹剧的组合,闹着闹着也就最后不悲不喜的散了。当年分分合合时软绵绵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变成了现实里硬邦邦的"彼若安好便是与此无关!"一代人的爱情就这样挥一挥手,各自带走所有的财产,留下一个孩子---------破灭了!我觉得世界上99%的"我爱你"都应该是真的,只是最后大多被时间否定了。而在这个残忍事实背后我们所能得到的一点怜悯可能就是剩下的1%最后会极有可能变成真的。而我们中国几代的年轻人,大多数(我也不确定"大多数"是不是过了点)都还没有办法冷静的接受这样的现实。而我听说欧美人和我们的情况大不一样。
我一直有个偏激的观点:中国改革开放前都是拿婚姻替代恋爱直接了事的人居多。所以我们整个社会探讨自由恋爱的时间太短了,功底太薄弱,所以还无法真正理解欧美人“自由恋爱”的精髓:自由。而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和她们完全出自两个不同的体系。我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下,向他们学来的,肤浅的自由恋爱背后,包装的其实还是儒家的一些“妇道”、“忠贞”。《还珠》爱情至上主义固然是超越了中国人现实里婚姻代替恋爱的观念。但是我觉得关于一生一世的许诺太多了。这放在理想化的剧本里固然是动听的,但是当观众把这样的理念搬回到现实中时,无异于又把自己关进了中国人三从四德的旧思想里,最终丧失了自由恋爱的灵魂,所以最后革命事业不成功也是必然的(恋爱改革)。在这方面或许我们还是要瞻仰李敖大师的一句话:"爱情就是男欢女爱,流眼泪都是不应该的!"也许这样的爱就真的自由了吧!还珠格格之后《流星花园》也很火,可我没看过,但是心想应该也是《还珠》体的吧:爱的海枯石烂了也见不到几把能过日子的盐。
没有电视看的状态持续到了我初中毕业,在初中那几年,生活中有意义,没意义的事情都开始多了起来。对电视的兴趣更淡了,那些年好像流行过《像风像雨又像雾》。电视不看了,但是上课的时候偶尔会捡到缺了页的小说看看,也觉得和电视一样,剧情都是那些很熟悉的套路,看完三分之一以后,后面的就可以自己想了。还往下看的冲动可能除了无聊就是想和作者比对一下剧本而已,像玩巧遇游戏一样!当然这种现象表面上看并不能说明作者的写作水平怎么样,许多高水平的文学作品会下伏笔,给读者推测剧情的发展,留个悬念。但是这样的现象也不能说明像我这样的读者就很聪明,善于读懂伏笔。因为作者的伏笔其实已经被前人的明笔代笔无数次了,推测几乎毫无悬念。编剧、导演、演员、观众都早已是一个流水线上作业多年的工友了,无论是剧情会怎样流水,彼此的功底怎么样,各自都太熟了!
我不是有意要贬低琼瑶那样的编剧。我其实到现在都觉得<<还珠>>是一部挺好的电视剧。但我觉得再好的东西都不应该被模仿,重复那么多遍。就像人脱离现实一样,其实也不完全就是坏事,我高中时的地理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想入非非也总比停止思维好!"现实中许多事情要框架、规矩的远比要思维、想象的多,有这个爱好的话干嘛不好好释放一下自己那方面的天性呢?但是让我不能原谅的是一帮人,而且还是一大帮人,脱离现实这么多年!我认为文艺的现实不应只是我们感官中残酷、死板的代名词,"现实"这个词语最宝贵的本质也不仅仅是真实,还有完整!完整的呈现社会人心的善恶美丑,喜怒哀乐。这种完整不是简单的3D视觉效果呈现。而是渗透进灵魂深处去,表现人在这样复杂,多面的情感、性格中的矛盾状态。去有主见,比较全面的探讨它。
完整带来的真实,让人有自己哪一个面都没有被遗漏的舒服。在KTV唱歌时,一曲激昂亢奋或是情意绵绵的情歌可以带来无限的愉悦,但是在你忧伤的时候可能依然无法重建你内心那个引起忧伤,濒临崩塌的小角落。她所做的只是让你短暂的遗忘!遗忘回来,你会觉得那些歌遗忘了你的忧伤,遗忘了完整的你。这也是我现在对那些年出产的偶像剧的看法:很让人愉悦,沉浸,但是提纯的爱情、浪漫太缺少色彩!没有尊重观众的大脑,经得起一些浮想(想象都不算)但经不起思考,也没有很好的诠释自由恋爱的真正精神!我们需要些这样的情感慰籍,但不用太多。多了,作品的观感就显得虚浮,没有生命力。对大众的爱情观念也是一种毒害。以赛亚•伯林在它的《两种自由概念》中曾写到"忽视观念的话,观念有时候就会形成一股不受拘束的动力,对广大人群产生无可抗拒的影响力,这些力量会变的极为暴烈,不是理性批判所能左右的。",他还引用德国诗人海涅的话说:不要低估观念的力量,一位教授在他宁静的书房里孕育出来的哲学观念,可能毁灭一个文明、、、、、、如果教授真正能发挥这种致命的力量,那么,可不是也只有其他教授或其他思想家、而并非政府或国会委员会,才有办法化除他们的力量么?
我想那些编剧同样具有这样的力量,所以我很欣赏有这种社会责任感的编剧家和导演,我觉得这几年情感类电视剧慢慢的走出了偶像剧的套路,而更多的关注比较真实的生活了。有的编剧意识到了把现实中平凡人的爱情剪辑一下,串联起来其实可以创作出更鲜活,更有滋味的影视作品,<<蜗居>>就挺不错的、、、、、、太晚了,留着后面有时间再聊聊它吧!
相关的主题文章:
忧伤的天空 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 《手扶着六弦琴》 同行是冤家 城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