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六中老三届》座谈会有感
《咱们六中老三届》座谈会有感
作者:海之韵
11月16日上午,2000本《咱们六中老三届》作为厦门六中60华诞的贺礼已经发给了来校祝贺母校生日的校友来宾们,此书的内部发放也告一段落了。
11月30日下午3时,在厦门湖光大厦二楼召开了《咱们六中老三届》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知青文学沙龙成员和《咱们六中老三届》的编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座谈会由谢春池主持。
谢春池说:“今天《咱们六中老三届》座谈会应该由六中老三届同学联谊会会长陈银寿同志主持,他才是今天的主角,我们欢迎陈银寿讲话。”
陈银寿:“我讲三点:第一,《咱们六中老三届》这本书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我很高兴。《咱们六中老三届》是作为六中60周年校庆的贺礼,11月13日上午书才运到厦门六中的。在前年的六中教育发展促进会上,校长说过今年六中要举办60庆典,
树海读书阁,我们联谊会决定要办三件事:一是出一本书;二是出一本《六中老三届通讯录》;三是出一个节目参加校庆,但这件事没办成。在去年召开的理事会上,我们就要求各位理事回去后发动大家写文章,我们也收了不少稿件。
第二,要感谢谢春池,我们在谢春池主编的几本书中:如《告诉后代》、《震撼与反响》和在知青文学报刊发表的文章里寻找六中老三届知青写的文章,这些文章是我们编辑这本书的雄厚基础。
第三,要感谢老三届同学们的尽心尽力:这次我们在书中增加了一些采访文章,采访对象包括:洪卜仁老师、张伟明、王昆东、郑顺、刘天伟、黄世鑫、林高仑、张幼真等同学,在这方面陈秀琴出了很多力、写了不少采访文章,还有陈星也采访了林高仑;乃通会电脑,编辑排版。这次书印了3000多本,成本高,陈胜利、张伟明,曾冠明等同学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本书的印刷,林高仑同学给予了有力的支持;还得到厦门六中洪卜仁老师、蒋文盛老师的鼎力相助;黄祖希同学特为本书题写书名。”
陈孟荣:“很感谢春池兄召开这次座谈会,很感动。举办这次座谈会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很感谢为这本书出力的六中知青兄弟姐妹们,感谢本书的作者们为这本书做出的努力。
这本书是在两年前策划的,在校友会上银寿提出在六中60校庆要出一本书,我尽力协助,我是从《告诉后代》《震撼与反响》《红十字会刊》等文本中搜集有用资料的,这要感谢春池兄,(春池插话说,要感谢整个知青团队),我提出文集编辑的设想,构思文集的分类,将相关文章一篇篇找出来。另一方面,因为第一辑《学校、老师、同学》的文章较少,我就打电话给王小强、陈星,请他们写,因前期做了不少工作,为《咱们六中老三届》的成册打下了基础。
这本书分四辑:第一辑有34篇,新写的文稿有22篇;第二辑有59篇,新写的有22篇;第三辑有16篇;新写的有7篇;全书共有123篇,新写的文稿有49篇,占全部文稿的40%,占的比例还不小。
第一次封面设计费要我们4000元,我们不干,我们也自己设计一个封面,后来六中老师帮忙我们设计现在这个封面,
爱看读书阁,封面的书名是黄祖希写的字,这本书的书名他写过好几次。
文革时的六中没有高中部,能出这本书不简单,这本书是以厦门六中同学联谊会的名义出的,
精彩读书阁,也是在厦门老三届初中部中出的第一本书。”
陈星说:“本来也没有准备要发言,这本书我在编辑和校对时已经看过几遍,
树海读书阁,但一有时间,我还会把这本书拿出来看看,感到很亲切,毕竟在这本书上我是花了不少精力。
编这本书前,陈秀琴几次打来电话,邀我协助编辑这本书,编辑工作我以前也没有做过,心里也没底。这本书很有特点,它分四辑,内容范围宽,虽然里面很大部分还是写知青下乡的事,但也增加了不少知青返城后的后知青时代的文章,比如里面有陈振生写的《我当了二十年的“破烂王”》,还有一些采访知名知青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表现了后知青时代的奋斗经历,加上有黄祖希和陈胜利的诗词体裁,书的内容还是很有看头的。
这本书有一百二十多篇文章,其中有些是手稿需要打字,有些是电子扫描后需要重新编排的,工作量相当大,孟荣要我在七天内完成,我马不停蹄地打字、编排文稿,有时要忙到深夜。奋战一个星期,终于将全部文稿在电脑整理完毕。
由于许多篇稿子在复印过程中增添了一些黑影,导致稿件扫描时出现许多杂乱无章及走样的文字,错别字特别多,校对工作花费了银寿、孟荣和我三人大量的时间。孟荣校对稿件经常看到深夜,眼睛都发酸了才停下来。
这本书的编排我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从目录开始,每一辑的文章编排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初一年(1)班的作者开始编到三年(8)班,这样读者一目了然。文章的题目用瘦长黑体字,作者名字用魏碑字体;我参考了《告诉后代》,每行28字,每页28行,用大一点的宋体字,这样便于我们年纪长的人阅读。封面设计自己也提出一些看法,比如书名的大小、封面颜色的搭配,我都提出建议。我就补充说这些。”
纪乃通说:“这次银寿说要出书,我也帮忙编辑排版,我们是边干边学,出这本书也不容易。”
任夏萍说:“我写的《六中——我成长中的摇篮》是在书已经定稿的时候插进来的,给编辑添了麻烦,
树海读书阁,感谢你们。”
期间,
孔子读书阁,曾冠明打来电话说:“感谢六中同学联谊会出这本书,感谢你们!”
陈秀琴说:“能出一本书不容易,
铭华读书阁,六中老三届知青出这本书中有春池的功底,我在《写在<咱们六中老三届>出版之际》这篇文章里,写了我们老三届知青出书过程的酸甜苦辣,我把文章拿给儿子看,儿子说:太不容易了,
树海读书阁,难能可贵,一群老爷爷老奶奶的激情在燃烧。”
谢春池总结说:“出这本书很不容易,厦门四中有出过两本书(《同学时代》《咏叹老三届》)都与校庆有关,因为我们的命运是与学校的命运捆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比学长、学弟对学校的感情更深。出书与校庆有关,是因为校庆是我们心中的一根弦。
出书的事,孟荣、彩伟对我瞒了半年,彩伟也真会瞒,天天在一起工作都不透露半丁点消息。然而我不怪他们,说这本书某处有错处这都不是问题,以初中生水平编辑这本书,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我们是弱势群体,但我们集中在一起发出的能量是不可小视的,它表现了我们一代人敢于挑战自己的精神。
我们要出专刊,要做好宣传《咱们六中老三届》这部书的工作。要让社会的人都来读这本书。乃通说得好,边干边学,自己干,我就尊重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座谈会结束后,回到家里,心里还不能平静。想着谢春池刚才说的那些热情洋溢的话,很是感慨,我想再补充几句:
谢春池表现了文学大家、知青领袖的风范和气度,出《咱们六中老三届》这本书事先没告诉他,没有借他的力量而是靠六中同学自己的力量出书的做法,他表示了肯定并加于赞扬,他的这一表态是给我们六中老三届同学予巨大的鼓励和支持,非常感谢他。
在编辑这本书中,组织者陈银寿不但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从本书文稿的收集到书的印刷、印费出处等等),还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他亲自联系采访对象预约见面时间,带人去采访;又亲自做文稿的校对工作。陈秀琴的采访工作也很辛苦,几乎每次采访她都参加,她写了两万多字高质量的采访文章,不愧为资深记者。最辛苦的当属陈孟荣,他首先提出文集编辑的内容及其分类,在近一米高的资料中寻找本书所需要的文稿,有时,为了一篇文稿要拆掉自己心爱的书。无数次的电话约稿、取稿。因他不懂电脑,他的工作量就更大,他做事认真、任劳任怨。本书的文稿几乎每篇都经过他的手,书中一些编排、一些照片的摆放都经他拟定,
孔子读书阁,他还参与了文章大量的校对工作,可以说出这本书他是大功臣。
我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孟荣做好本书的编辑工作,我做的都是“便工作”,文稿都汇集到我这里,有些文稿是以前已发表过的,不太需要修改(除个别特殊外),凡我重新打字的以及一些新写送来的稿件,我都做了必要的修改(除个别作者不愿外),
金霏读书阁;另外,对书的整体效果提出意见;加上大量的文稿校对工作,这些,我都是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去完成。
谈到编辑工作,感慨良多:以前没干过编辑还体会不到。在知青报我也发表过一些文章,编辑也改过我的文章:改好的,我自然高兴(默默收进);改不好的心里就嘀咕。现在自己干了编辑才知道:干编辑还真不容易,不但自己要有比较强的写作水准,还要有平稳的心态。通过这次出书的锻炼,自己学了不少东西,也看到自己的不足。
这次书的印数原定印一千本,后来听银寿说六中校庆需要增印两千本,钱还是我们出,虽说如此,我心里还挺高兴,这增加的两千本书,加上我们的一千本,三千本投到社会影响该有多大!六中桃李满天下,这本书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六中老三届知青的。在六中60校庆那天,听孟荣说,后面迟来的校友来宾,已无书可发了,领的只有几张报纸而已,看来,书还是印少了。
《咱们六中老三届》是一本六中老三届初中同学自写自编的书:它展示了六中老三届同学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怀念、感恩的绵绵情怀;它记录了六中老三届知青的坎坷人生和奋斗历程;它表达了六中老三届老知青对家庭、子女、亲情的眷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于作者大都读书不多,每篇文章的写作水准不一定都很高,但是,每篇文章写的都是知青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都是肺腑之言。相信这些文章对社会、对我们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都会产生影响的。
我为厦门六中老三届知青能自己出这本书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相关的主题文章:
你不是我的萤火(子凌) 韵之乱谭 《满江红 故地重游》 《关中烽火》自序 ”村官“要不怕吃苦,吃苦不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