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之思
【导读】
死亡成就了
人生的爱与美的大震撼:如果没有那最后的终结在前路等着我们,如果一切的
遗憾都可以重来,
生命的体验还会有如此铭心的深刻吗?
曾经沧海千帆过,不废江河万古流。
灵魂在
黑暗中舞蹈 —&mdash,
爱看读书阁;读《柴可夫斯基传》
2008年的最后一天的夜晚,看了央视大型
音乐晚会,那
优美的旋律还一直回响在耳际。随着那乐队指挥下的小提琴、大提琴、扬琴、板胡、箫笛、长短号等抑扬顿挫的急风骤雨,漫舞轻歌的欢声流韵,忽然就想到了俄国著名
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急忙翻出那本早已读过多遍的《柴可夫斯基传》又重读了一遍。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值此
新年伊始,遭遇电脑故障,不能进入
网络,
精彩读书阁,却可与柴可夫斯基进行交流,聆听他的心声与
优美的
音乐语言,
树海读书阁,却也极有欣慰之感或某种
心灵的默契与灵通之悟,也可说是冥思苦想中的有益的补偿。
关于
世界著名
音乐家柴可夫斯基
1982年9月由天津出版社出版的《柴可夫斯基传》
作者杰拉德·,
铭华读书阁;亚伯拉罕是英国著名
音乐家,他对俄罗斯
音乐有着特殊的兴趣,也是俄罗斯
音乐与俄罗斯
文学和俄语方面的权威人士,
孔子读书阁。他在所有俄罗斯
音乐著作中只写了两个人物传记,柴可夫斯基则是其中一个。(另一个是李姆斯基——柯尔萨轲夫),
树海读书阁。
这本传记除了年表与
作品一览表外共分七章,
时间从1840年柴可夫斯基出生到1893年柴可夫斯基逝世,历述半个多世纪。但所有篇幅都只是简要的记述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及其
创作活动,对他的
音乐作品与他在
世界音乐乐坛上的地位,则没有什么评述与评介。但正是这些作曲家的生平事迹(也不乏有传奇与离奇的
生活细节)和
创作活动的记述,反映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思想上的向往
自由(也有效忠沙皇的一面)性格上的高贵与卑微的矛盾冲突,让我们能看到一个伟大的
音乐家的原貌,并从中能感受到很多值得
思考与探索的很宝贵的东西。
天才或许来自敏感。敏感即是
艺术家的
灵魂栖息的摇篮。六岁能读流畅的法文和德文书籍,七岁能用法文写诗,
自然是天才(我国的郭沫若也是七岁能诗),
树海读书阁,而懒散中的富有想象力则是敏感的基因在起作用,
金霏读书阁。
音乐对他的奇特的兴奋作用则是超凡的智慧能源在神经系统的
自然流露。发现与培育总是离不开最初的园丁。
拉罗什的赞扬决不是献媚,应是
音乐界的惊奇发现后的认可。拉罗什在写给柴可夫斯基第一封信中就说:“我坦率地告诉你,我认为你的
音乐才能在当代俄国是最伟大的,比巴拉基列夫更强,
孔子读书阁,更具独创性,比谢洛夫更崇高、更富创造性,比李姆斯基——柯尔萨轲夫更加不可比拟地有修养……”“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我国
音乐前景的最大的——确切地说,是唯一的—&mdash,
树海读书阁;
希望!”这种评价在
音乐家后来的一系列
创作实践中被证实,应该说是恰如其份的!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
家庭,5岁开始
学习钢琴,
金霏读书阁,10岁被送到法律
学校去
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但他本人并不
喜欢这个职业,
华闻读书阁,后入彼得堡
音乐学院跟安·鲁宾斯坦
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
音乐学院任教。以后在梅克夫人资助下,教学之余,专心从事
音乐创作。
当柴可夫斯基22岁弃官学
音乐,后为
音乐教师走上
音乐创作之路后,他一直经受着与伴随着
痛苦的折磨。这
痛苦来自
生活来自
思想来自他的性格,也来自社会对他的偏见。但他的
音乐征服了所有的攻击与困惑。
生活的离奇或许是敏感的佐料,表里不一是难以捉摸的性格原生态,他腼腆的修养讨人
喜欢,则是外表后面的真实,他的神经过敏特别反映在他的严重的思乡病,这难道不能说是他的一种故土
情怀吗?只有
音乐,使他能精力旺盛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音乐,无疑是
世界最高级的
语言,是构通
人类心灵的神曲。
音乐,没有国界没有种族与贵贱的阻隔和羁绊。那
优美的旋律之羽盘旋在哪里,哪里即会产生强烈的震撼与剌激,哪里即会产生和谐的共鸣与酣畅的欢乐之情。
音乐,对遏止战争与维护
世界和平,过去和将来都会产生无可替代的作用。对
人类生活,更是从野蛮走向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最神奇又美妙之路。
柴可夫斯基的
音乐走出了国界,在
世界音乐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为
世界音乐宝库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富而又珍贵的遗产。
崇高伟大的
创作精神与顽强而又辛勤的劳动态度,对从事
文学文艺
创作的人是神圣的天责。
柴可夫斯基战胜了神经衰弱症带来的病痛折磨,一直是“埋头苦干,直至深夜”。有时磨难和挫折会使他非常生气,甚至“愤怒又激动的说不出一句话来”。他已经感到“有一种
力量时常拉我去进修道院,或做出诸如此类的事……我本性非常惧怕
人类,羞怯和多疑到不必要的程度——总之,许多特性使我越来越厌世……整个
冬季我心灰意冷,消沉到我常常陷于绝望的边缘,不得不渴望死去。”可怕的抑郁症使他曾多次企图自杀。至于
音乐本身,他说“不论我写得好与不好,无论如何我是由于内心的需要而
创作的。我用
音乐的
语言说话,因为我总是有话要说的”。因此“抓紧工作是他性格中一个最基本的特点”。他的这种病态下的
创作,却以惊人的不可思异的速度与灵感写出那么多震撼人心的
优美的
音乐作品,风靡俄罗斯,流传
世界各地。
圆舞曲在俄罗斯得到广泛的流行后,在格林卡的《幻想圆舞曲》中第一次使圆舞曲这样的
生活舞曲得到了交响性的展开。而柴可夫斯基在他的
创作中圆舞曲具有独特的重要位置,他不但在《天鹅湖》等舞剧中写了许多著名的圆舞曲,并且把圆舞曲纳入了交响套曲的统一构思中,成为交响乐中的一个独立乐章。他根据俄罗斯节拍的特点,
创作了绝无仅有的5/4拍圆舞曲(如第六交响乐第二乐章),并在许多深刻的、沉思的、
抒情的主题中运用圆舞曲的体裁,使圆舞曲成为深入刻划心理体验的手段。他的《忧郁圆舞曲》中,在轻快的圆舞曲的面纱后面,表现了沙俄
时代知识分子对
命运的深深的忧虑。
作者述及
音乐界的评论时说,柴可夫斯基那极富于
感情的
音乐,给人
印象深刻的音色,
优美而明晰的曲调——这一切,几乎象早期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一样多,受到一般
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一般
音乐家如果不嫌麻烦要去发现这位不为人所了解的柴可夫斯基,以便更清楚地看一看他的面目,那也绝非坏事”。
电影《柴可夫斯基》将一个伟大的
音乐家的
生活与
创作故事立体的生动再现,可惜我未能看到。2001年9月出版的《柴可夫斯基》,
作者:琴切蒂译者:陈绫。这是一套国际流行开本丛书,讲述
世界知名
音乐家的
故事,优雅的欧洲绘画技术,生动活泼流畅的
故事画面,很适合于儿童小
朋友们去阅读。
柴可夫斯基最吸引人的
作品很多,如《青年近卫军》、《铁匠瓦库拉》、《雪
姑娘》《第二交响乐》等,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则是常为人们所演奏。还有《B小调第六交响乐》(悲怆)、《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戏剧
音乐《哈姆雷特》、钢琴曲:《圆舞曲》、《圆舞曲
随想曲》、《悲歌》、歌剧《督军》、《近卫军》《马采巴》《黑桃皇后》等等。这些优秀的
音乐作品典定了他在
世界音乐史上的崇高地位与深远影响。尤其第六交响乐(悲怆)说是为缅怀和
思念冯·梅克夫人而作,虽有争论,但也不是捕风捉影。富有而怪癖的贵夫人深爱着才华横溢的
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早年
婚姻失败后陷入
孤独,对她的慷慨馈赠感激涕零。(但冯·梅克夫人也残忍地
伤害过他)柴可夫斯基逝世12天后,拿普拉甫尼克即指挥了《第六交响乐》的演奏。
音乐家
心灵的天性——
脆弱的敏感、对大
自然的遐思
柴可夫斯基
童年的
家庭教师芬妮·杜芭赫小姐
回忆说:“彼得实在敏感得过分,因此不得不十分小心地对待他。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刺伤他。他是一个
脆弱的孩子。”这种初露
艺术端倪的特性或许可以从他
母亲那一族里找到某些解释……。柴可夫斯基
一生承受着敏感天性的折磨,他是一个神经官能患者。但是,他以后所谱写的一些最富于个性的感人乐章,体现的正是他的这种天性。我想,也只有一个分外敏感的人才能把握住内心最深处的渴求与律动,并且委婉真挚地用
音乐表达出来。柴可夫斯基很小就对
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在十九世纪初的俄罗斯一直是让人们感到惊奇的。
田园中的风光郁郁勃发着旺盛的
生命力,回荡着神秘莫测的
天空与
大地的交汇之声。用
灵魂去感受十九世纪俄罗斯
自然的广袤和秀美的
艺术家中,柴可夫斯基当是最杰出的一个。柴可夫斯基的
音乐主要来自他对大
自然的沉思默想。
音乐需要敏感的人来体会,
自然的美也需要细腻的
心灵才能很好地捕捉与
欣赏。贯穿于
音乐、
自然、
心灵三者之中的,是对冥冥
生命的关注与表达。柴可夫斯基
喜欢自然的一切——
自然的多样的表情,不管它是晴空万里,还是阴云密布;
自然的多姿的孩子,譬如那风中盛开的各色
花朵,赞扬铃兰花的小诗就写的很美。对
自然的热爱延续了作曲家的
一生。可以相信,柴可夫斯基从
自然中听取了
生命的博大与纤柔,谱写出多愁善感的
浪漫乐章;而在自我冲突分裂的时候,作曲家则从
自然那里找寻到了
心灵的安恬与平和。
探究B小调第六交响乐(悲怆)及其迸发的
艺术之源
第六交响乐无疑是
音乐家最
成功的
作品。最震撼人心的是:那极强的渲染力使人潸然泪下,那极大的沉痛是对神经的考验和锤炼。《悲怆交响曲》不仅是用音符,而是用
情感来打动人的内心;不是让人过耳即忘的曲调,而是发人深思的
感悟;那里没有哗众取宠的庸俗,只有浸透
灵魂的震撼。所有的
孤独、苦闷、无助、奋斗、喷薄、愤怒、失望、挫败、
死亡……都汇聚在一起,热烈而悲壮。就像梵高的向日葵,那是一种
孤独和绝望到极致的
精神癫狂,又是一种对
生命和
生活的强烈渴望与
追求;就像“抑郁的
灵魂在
黑暗中跳着一支
孤独而又热烈的舞蹈,极端的绝望与渴望疯狂交织;就像土著居民的鼓手,腰间的草裙狂乱的摇摆,
沧桑的面容、浑浊的双眼、释然的歌唱、尽情的舞蹈,然后在黎明前笑着死去。”
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
思想和
艺术长期被压制,俄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苦闷、压抑的
情感。他们对世俗充满了不满与憎恶,他们不断的反抗,与
黑暗势力做斗争,但却感到莫大的
无奈与无助。这也是普遍认为柴可夫斯基的
作品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原因。柴可夫斯基深爱着的
精神情人梅克夫人无法再供给他经济资助这给柴可夫斯基带来了很大打击,仿佛
精神的支柱轰然倒塌。而他的同性恋倾向积压太久的
感情也需要爆发与解脱。
人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对外界压力过于敏感。这一切使柴可夫斯基陷入无边的
痛苦与失望之中。正因为有社会与自身的
很多因素造就了《悲怆交响曲》的喷薄而出,成为一曲永垂不朽的
经典。
“悲怆”之思
对诸于我这样不懂
音乐常识不懂乐理知识,但凭聆听与
品味去理解
世界音乐名著实在难以深谙其精华。
《第六交响乐》,可以说全曲如歌如泣,表达了强烈的悲怆之情。这是一曲
生命的绝唱,一种残酷但却华美的
人生,一首来自
灵魂的哀歌,一个孤影的铿锵的吟唱,它用
音乐的轻盈,舞动
生命和
心灵的沉重和无法治疗的
悲伤!
无论什么
时代无论什么人,都得
生活都得对
生命和
生活有所选择。在无边的
黑暗中,有沉闷、压抑、窒息,也有
激情、渴望与自信,有动荡、渲泄、愤怒、反抗、斗争,也有平静的柔情、
优美的
爱情。
柴可夫斯基试图告诫自己不要
放弃,要勇敢的斗争。他慢慢的站起来,俯视着万物
大地。他的抗争雄壮而激烈,表现了柴可夫斯基的不甘
脆弱的歇斯底里。动荡不安的音符像是要把听众的心撕碎,让你不由的热泪夺眶而出。但坎坷的
命运与残酷的
现实,使挣扎与努力并没有唤醒光明,
生活总有一些无法超越的泥泞与沼泽,无法走出的
人生低谷。他是用最真实的
生命在演绎辉煌,晦涩的凄凉背后有着对
美好和
幸福的
追求。
曲中最后的挽歌,是心灰意冷的
哭泣,用
眷恋的
目光回望这让人既爱又恨的
世界,
优美的旋律尽管很迷人,却掩抑不住音调之中的哀声,
快乐不过是
痛苦中的短暂慰藉,睁开眼依然是残酷的
现实摆在面前。是一颗深受创伤的
心灵在哀叹,在呻吟……。
《第六交响乐》是一曲表达内心激烈矛盾冲突的悲剧,对
美好生活充满了渴望与憧憬,而
现实生活却
痛苦而
黑暗,让他心如刀绞。因此,在绝美、凝练、惊艳的音涛中留下千古绝唱。
《悲怆交响曲》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发?茫茫尘世百味
人生,尽如曲中魂。
死亡是
人生的终点站,没有人可以逃脱,挣扎过了,奋斗过了,
成功挫败过了,不必叹息,还应无忧无虑地走向
人生注定的归宿。大千
世界,有时浊浪滚滚,尘土飞扬,
那些无味的竞争,无度的贪婪,残酷的杀戮的人,当是自掘坟墓,
那些为正义而战,为苍生在造福,为
历史铸造辉煌的人,将名标史册。但所有人都逃离不了
死亡。一切都要归入
永恒的长眠。
死亡成就了
人生的爱与美的大震撼:如果没有那最后的终结在前路等着我们,如果一切的
遗憾都可以重来,
生命的体验还会有如此铭心的深刻吗?
曾经沧海千帆过,不废江河万古流。
要读懂听懂
世界最著名的
音乐经典作品,绝不是我这粗浅又无知的
音乐之盲辈的鸦鸦学舌所能解悟。但我们可以从不断地聆听中去体验
生命的真谛在
死亡前的每一个跳动的音符上的最
美丽的旋律。
2009年1月8日17点
【
责任编辑:
叶子】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一纸素笺,洒一地碎月 举杯邀月普新章(四首) 世博园外的酸菜鱼排档《西南作家文学》杂志征稿 《射雕英雄传》——杨康 【忘不了,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