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车上的故事,
树海读书阁 进入21世纪后,我们厂为了促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决定将位于市中心的大部分厂房腾空,专营现代服务业。另在离厂区50公里外的溧水县东(现为南京市溧水区)买地、圈墙、盖房,建立工业园区。因此,我们有一部分员工就得到溧水去上班了。原先步行、骑自行车或电动车的上班族,从此便得乘坐班车上下班了。班车整个行程约一个小时左右,运行途中设几个站点,方便站点周围的员工就近上车。
坐班车真的很好,上班前可稍事休息,养足精神;下班后可卸载一天工作中积攒下的所有忧郁和冷调的灰尘,给自己一份安宁,让心灵一个歇息。另外,在班车上又能听到、看到许许多多的故事,悠哉乐哉……
一、
坐班车的第一天,早早就起床了,而且一夜都没睡好。想想从今天开始就坐班车上班了,不免有些不习惯。想想这么多年来,上班一直是15分钟左右的路程,而现在要在班车上坐一个多小时。想想从今往后再也不能回家吃午饭了,只能在食堂就餐了……心里不免有些不适应,多少有点忐忑。
七点半不到,一辆标明可载客51人的宁通大客慢吞吞的靠边停了下来,几位一起等车的同事不放心地看了司机好几眼,其中有两个同事上前问了一声:“是航天晨光的班车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们便相继上车找了个座位坐下。从此,我的坐位也就这样的固定了下来,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下来了一半;另一半当然还要留到过一会儿的高速公路上,听谁说过:“高速公路可不太安全。”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班车终于到厂了,一颗悬着的心也完全放了下来。
……
几个月后,我已成为乘坐班车的高手,
华闻读书阁。每天掐着点出门,一路不急不慢地走着,从较远的地方就开始观察过街的红绿灯状态,以便畅通无阻地前行。最终成功地在七点半前一两分钟登陆班车,
金霏读书阁,坐下前,冲着邻座的同事会心一笑,同时点点头,算招呼过了,便坐下来闭上眼睛开始养神。天天如此这般。
有时人算还是不如天算,比较尴尬的一次是手机上的时间无故慢了五分钟,我还不知道!等我以往常的速度到了乘车地点,哪儿还有同事和班车的影子?当时脑子里真是一片空白,怎么回事?人呢?车呢?正在纳闷时悦耳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喂!你好!”“你好!”原来是李东同志,手机里传来一阵诡异地笑声:“哈哈,哈哈,班车开走啦!你今天上不了班啦!”我开始显出焦急的语态来:&ldquo,
精彩读书阁;不是刚刚到点吗?”“谁说的?早已过点了!我们想着你呢,这才故意叫司机师傅开了二十来米,今天就叫你一惯掐着点来的人急一急……你往前走!就在前面不远处。”知道同事们还是惦记着我,只是逗我急急而已,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便不急不忙地往前走去,果然班车就停在那等我。班车,这个小小的封闭车厢里,
金霏读书阁,每天都有同事间相互关心的小事发生。它使大家除了工作关系外又添加了些许的生活上的照应;每天,有太多值得记住的感动就在这个特定的空间里。所有的人都在为同一个梦想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坚持,都在悄无声息地关心着身边的同事,尽管是些很普通很琐碎的小事。
班车上的常用语:
早点吃了吗,
孔子读书阁?我多买了点,你尝尝,
树海读书阁,口味怎么样?
今天一直忙到点才歇下来,差一点要留下来加班,我可要好好的歇息一下了。
师傅,今天看什么录像?
师傅,关掉吧,明天继续!(每天下班都在第一站下去的同事怕错过好看的情节,所以让司机把录像停掉,明天再看。)
师傅,等一下,还有一个人!(又是谁,不准时下班!)
(气喘吁吁地登上车)遇上火车挡道了……
昨天早上没赶上班车,
铭华读书阁,只好调休了一天。
二
上班,坐班车要比挤公交幸运的多、舒服得多。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当千万上班大军拥上地铁、挤上公交时,我们却可以轻松惬意地坐在有空调的车厢里悠哉乐哉。我们还可以把每天从家到乘车点的这段路程视作为晨练,又可借等车的片刻伸伸筋骨,拉拉腰身。上了班车,或往后背一靠便闭上眼睛小憩,半睡半醒,
爱看读书阁,似有似无,云里雾里的眯上一小觉,真神仙,
树海读书阁!或看看录像,
孔子读书阁,听听音乐;或互相调侃逗乐一番,家长时短的闲聊一会;或谈一谈议一议工作中的事。真是一举多得。
当然,班车一族也有担心的事,那就是错过了开车的时间,上班就麻烦了,坐长途大巴既花钱又费时。不过,别担心,这车上有太多的热心人。
1、班车候车点,有人永远早到,他就是你的参照物
每当你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急急赶路,又不知班车是否开走的时候,只要远远的看到他那熟悉的身影稳稳地站在那里,冲你微微一笑。你尽可放慢步子,从容不迫。或在铁路道口处安心地等候火车通过、树杆,然后随着人群信守方步,到达几十米处的站点。
2.总也有人迟到,但有热心人自愿充当&ldquo,
树海读书阁;情报员”
遇上车到你未到时,会有同事马上拨通你的手机:“喂!你今天上不上班呀?在哪?那快点,就等你一个了。”遇到路况不好,点到车未到时,也会有同事发条短信给你:“车还没到,别着急呀!”
3.班车到站时,有人会给你提个醒
像我这样上车就爱睡觉的人,尽管放心地去睡吧。等快到下车前,你身边的或后坐位上的同事肯定会轻轻地拍拍你的肩膀,把你唤醒,还会留有时间让你清醒后下车。我是个上车不问车内事的人,上车开始闭目养神,似睡非睡般到达目的地。其中有好几次还在班车上深度睡着了,要不是同事叫醒,还不知睡到猴年马月呢!真是浓浓同事情,深深兄弟意。
我们在这个团队中,体会到了关怀和温暖,得到了同事间真挚友好的帮助、和蔼可亲的问候,不约而同地产生出“家”的感觉。当和谐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之中,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同时得到了升华。人人养成了处处以团队的利益为重,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工作态度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愿意以实际行动为团队增砖添瓦。
坐班车的人都有这么一个习惯:早晨上班时喜欢带着早点上车,与左邻右舍分享着可口。下班前关电脑、上洗手间(路上要一个小时左右,遇到堵车则更长,所以必须提前把问题给解决掉,防范于未然),再坐上车。
车发动起步之后,车厢内会先安静一小会,当然不是绝对的安静,偶尔可以听见不远处传来的小声说话声。这个阶段持续几分钟以后,不知谁开始问了一个什么问题或说了一件什么新闻或工作中发生的事,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然后就叽叽喳喳的议论开了,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有延伸到另外一个话题的。当然,也不乏一路只是塞着两耳塞或闭目养神,一句话都不说的同事(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清晨,汽车在机场高速公路上飞驰着,坐在后排的几位同事正在集中消灭几个热腾腾的包子,一边吃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什么国际形势、股票行情、房屋买卖、还有奇闻逸事……坐在前面的几个年轻女同事则低声交流着逛街心得、家庭趣事,偶尔也会有几个小妈妈或准妈妈插进来聊几句育儿心得……要是碰上谁在谈什么大家都关心的话题,那就立马变成全车大会。宁通大客密封性好,谁说话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有个什么有趣的新鲜的事儿,就有人插进来讲几句,无形间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其乐融融。
下班回家时,有些下班前还没来得及处理或解决的工作,也会在班车上议论开来,各抒己见、无所拘束,车到站时工作也商量妥了。
有时,车上还会放一些有关安全生产或工厂新闻要事或时下政治要闻等录像。人们意识在这般氛围中潜移默化着,形成关心工厂和国家大事的氛围。
车在路上一刻不停地奔跑着,但同事间的讨论热情却没有持续高涨下去,车上的声音会渐渐的越来越小越来越少。就像经济学中那个著名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曲线所描述的那样,最后销声匿迹。此时,便可见稀稀落落的枕着靠背的脑袋,有的头歪向了一边,有的面朝向车顶,有的还毫无知晓地靠在旁人肩上。不管姿态如何不雅,人们至少都在享受着下车之前那片刻的歇息。与养精蓄锐相比,具体哪种姿势比较优雅,还有那么重要吗!?
第二天一早上车时你又会发现,瞌睡的脑袋倒成一片,或许偶尔会有人睁开眼睛瞟你一下,其实你知道那不是在看你。然后,你也找个自我感觉舒服的姿势加入到他们的行列。这时的闭目养神,不知是因为昨睡得晚了,弥补一下缺失的睡眠,还是在为新的一天开始储备能量?
到了公司,下了车的同事们个个精神饱满,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向岗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周而复始,在天还没有完全透亮的时候坐上班车,迎着朝阳到达公司,又踩着星辰的步子跨进家门:这就是班车一族的日常生活。
路上一个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就看你如何安排。有的人小声闲聊交心、互通信息,有的人织毛衣或做其它手工活,有的人沉浸在MP3的悠扬乐曲之中,有的人打着小呼进入甜美的梦乡,还有的人买来早点与人分享(谁想这早点被借物传情,日后竟牵出一段美妙佳缘来),有声有味的车厢载着同事们驶向前方……同样的车厢,只因坐车的人融融似一家,气氛便变得鲜活和生动起来。
三、
几年班车坐下来,司机也换了好几个。任期最短的是一位急性子司机,他爱抢道,爱紧急刹车,让我们坐得一惊一乍的又跄跄冲冲的,有的更是在睡梦中一下子被惊醒,幸好每次都是有惊无险。一出现这种让人惊惊乍乍的事,车内立马就有酸酸怪怪的话语响起。最终,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被换掉了。
其中有一个头脑灵活的司机喜欢“另辟蹊径”,在起点和终点间不停地变换线路,以求“短平快”。绕来绕去,偶尔也能提早个三五分钟、或十分八分的,但更多的时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有天下班,离路口不远处亮起了红灯,司机大哥一看不妙,方向盘一转,变道至左转道。谁料左转后却一路吃红灯,足足多开了10分钟,整车的人便借此调侃起这位司机大哥来了。
还有位司机,他总把车头的电子钟调得非常精确,每当电台嘟嘟嘟准点报时时,电子钟的分针秒针几乎重合,这面钟从此成了大家的“北京时间在线标准时间校对”钟。可这位司机既守时又刻板,有时即使人全部到齐了,他也非要等到了规定的开车时间才发动起步。当然,他对迟到的人也是“疾恶如仇”的,到点是一定不会等人,发动即走。
现任的司机开车又快又稳,不但为人随和,还特能“侃大山”,受到大家一致喜爱和好评。平时双休和节假日,他经常顺便带客跑跑旅游景点,增加点收入。想知道江、浙、徽一带什么地方好玩、路程路线如何、民风怎样、有些什么土特产,问问他就行了。
是呵,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和事,只有不断追求完美,才能更接近完美。
四、
融:是人世间温暖的字,和谐贯通、柔和温情。生活在暖融融的氛围中,多好!
烦时,泡一杯清茶,轻轻晃动手中杯,看淡绿色的茶叶(或茶针或茶片),簇拥着忽上忽下,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与位置。最终,空气中弥漫着清清的香味,满杯皆是浅绿色。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一切疲惫冷漠。这个过程用“融”加以描述,再贴切不过。
融,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浸润着时间的味道,演绎着渗透的传奇。一勺糖,融甜一杯水;一把盐,融咸一锅汤;一个辣椒,融辣一火锅;一撮咖啡,融香一杯水。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融入的是勤奋的岁月;一夜东风,冰雪“融而为川渎”,融来的是明媚的春光;一滴墨,借笔之媒,晕染成水墨画,融成的是传世的珍迹。
腌制菜品,是菜蔬、调料与时间的完美融合。若静下心来聆听,似乎还能听到其相融的声响,诗意盈盈。萝卜、白菜加上食盐、辣子、花椒等,压实、密封在坛坛罐罐内,置于阴凉通风处,在时间的递增中发酵成美味的酸菜、泡菜,还有腌鱼、腊肉、咸鸭蛋等,随着光阴通透相融,成就一道美食。
融无形,凭借情感的交汇和心灵的沟通,形成彼此的默契。人海茫茫,相聚一起是缘分。同事间在无数次的碰撞、磕拌后,升华成相互的理解、包容、信任,最终和睦成大家庭。同事间少些争斗,多些忍让;少些固执,多些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抱成团、拧成绳,共同融入于一体;必将会在生活与工作中相互扶持、成就大我,无往而不胜。无数个体在不同领域的交集,形成生活圈子;邂逅能够成为永恒,要旨就在于“融”字。
融,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只有在点点滴滴和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体验到。同事们都知道,坐同一个班车,在一块上班,为同一项工作奔波,在同一个食堂就餐,相处的时间要比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还要长。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大家庭!
班车上的每一个人不管是遇到了棘手的事或难解决的问题,同事们都会热情相帮,鼎力相助;这是一股暖流,从人人心间流过。人与人之间,需要的不只是权、钱的施舍,更为重要的是互相关心与帮助。关爱不仅仅存在于亲朋好友之间,“相逢何必曾相识”,只要你以诚待人,同样会得到一颗来自他人的诚挚的心。只要人人都充满了浓浓的关爱,与你患难与共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你拥有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多,你享受到来自他人的爱也越来越多。
班车,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和谐融融的、使员工精神和物质需求都得到较满足的大家庭,是一个由几十个员工组成的一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每一位员工都沉浸在浓浓的大家庭氛围中,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进而形成巨大的发展合力,又共享着发展成果。
央视2012年《开学第一课》中于丹讲得好:
把生鸡蛋、胡萝卜、茶叶分别放在三个锅里煮。
第一个锅里,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邦邦的。生活中有些故步自封的人,最后变得铁石心肠,被生活“煮”硬了。
第二个锅里的胡萝卜,经过煎熬被煮得软塌塌的,成了胡萝卜泥。有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不能够带给社会自己的能量,所以就失去了自我,被生活“煮”得没了个性。
第三个锅里的茶叶,在沸腾中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在煎熬里成全了自己,也把它的美、爱和能量传递出去,改变了别人、改变了社会。
这就是社会与个体间正能量与负能量的较量与融合。社会并不完美,个人也不是完人,学会适应,彼此融入,才会统一。
只要人人都拥有了这份爱,那我们这个大家庭将会更加的和睦、团结。
相关的主题文章:
《草原情》 东莞印象 初见难忘,再见依然 《雨天》 七月,在路上(六)——问路西湖